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文传媒学院院(系、部)历史学专业 ______ 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成绩:一、名词解释《论六家要指》今古文《尚书》《竹书纪年》《后汉书》《山海经》简答题1、梁启超在1902年《新史学》中指出旧史学有“四弊”是指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材料分析章学诚曾论述中国历史著作之体裁与思想的发展脉络,说:“《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
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
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书守绳墨,以示包括也。
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
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
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
”(《文史通义书教下》)请问章学城所讲“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
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一名话是何意?四、问答题请说明《史记》一书的主要特点。
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文传媒学院历史系院(系、部)历史学专业09 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史德”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
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
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三才”,还要求具备“史德”。
“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
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2、裴松之(372 —451)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
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
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
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
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
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3、《华阳国志》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基本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
作者是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一三六一)。
《华阳国志》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记载了中国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之远古典籍、神话、传说、沿革、地理、风土及人物史事。
其时间则从上古直到东晋初年,即所谓“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全书共十余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十二卷。
4、《史通》《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提出了史学应具有才、学、识。
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
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清汤球辑。
他以上述《十六国春秋》为底本,以《晋书•载记》和各种类书中所引之文补足。
由于类书引文多有删节,汤氏为了化零为整,使之联缀成篇,往往将一些并无必然联系的文字渗入其中,治学态度不够严谨。
是书所辑大多注明出处,但个别有注错了的。
总的说来,辑是书用力甚勤,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7、兰克史学兰克史学是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故名。
兰克史学基本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
8《明夷待访录》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计有21篇:《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他指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只允许皇帝一人大私大利。
他根据古代公天下的传说,认为君主的设立,本是为天下兴利除弊的,可是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
给天下造成无尽的灾难。
因此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
(《原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宋元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宋元时期,史学的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史书编撰上,各个体裁、体例的史书都有发展,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第一,编年体史书比前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第二,典制体史书的发展;第三,通史在史书撰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第四,古史和当代史的史书增多,前代史的总结和撰写受到重视;第五,新体裁、体例史书出现;第六,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有很大的发展。
在历史文献学方面比前一时期显著发展;在史学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简述乾嘉学派。
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
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
清初,为确立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文化上也推行了极为酷烈的专制政策。
在文网罗织之下,学者无不噤若寒蝉。
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
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
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
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
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
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失、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
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
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
三、问答题:(30分)试论年鉴学派的兴起及其意义年鉴学派的基本情况: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
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发展过程: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时创办《年鉴》杂志的,正是在那里,他们在学术上受到其他社会科学家的鼓励,是他们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重要原因。
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
在费弗尔所著《为历史而战》中,基本表明了他们的主张: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
这些都为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年鉴派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
第二代: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努力,布洛赫又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德军枪杀,但这一基本方向却在战后为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所遵循。
其标志不仅是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建立和《年鉴》领导班子的改组,更重要的是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成为年鉴派的另两项突出成就,伏维尔、阿里埃斯、芒德鲁等是前者的专家,而菲雷、肖努等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到1969年,《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迪里、马克•费罗等人。
他们不仅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
他们不再象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轻视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但却仍然倡导总体史,倡导跨学科合作。
第四代:进入70年代,年鉴派已出现了第四代史学家,他们则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
总之,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论及史学编纂实践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逐渐也从反模式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模式,故亦有僵化停滞之危险。
如果它真象自称的那样“学派性”不强,而只是一种倡导史学创新的“运动”,那么它的存在就会为历史学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年鉴学派的意义:年鉴学派出现的意义在于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所取代,而在这三种时间中,尤其突出社会时间的重要性."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要反映出这个”整体”,要反映出其内部的结构一功能关系,因果性的思维逻辑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
因此,摈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
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
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地理时间变化较快,这使其能体现历史的流变性质;另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个人时间变化又较慢,这又使其能满足”整体历史学”所要求的”共时性”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