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B.倡导全球史观
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D.倡导文明史观
1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汤因比指出:除非把英国看作是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和其他国家相联系的一员,……否则就难以清楚理解英国史。
上述材料说明两人研究历史的角度是( )
A.文明史观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1页共3页
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训练题
1、《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君权神授”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7、 1926 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
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 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A.袁世凯《戊戌日记》:予诘以“围颐和园欲何为?”谭(嗣同)云:“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
B.康有为 1908 年《上摄政王书》:逆臣袁世凯无端造出谋围颐和园—语,阴行离间。
C.毕永年(维新派招徕的好汉)日记《诡谋直纪》:康(有为)曰“至袁统兵围颐和园时,汝则率百人奉诏往执西后
而废之可也。”
D.恽毓鼎(光绪帝近侍)《崇陵传信录》记载,政变前夕慈禧责骂光绪帝:“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样的社会上的人劳作的结果”。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 )
A.全球化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11、“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 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
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 1 900 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15、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 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
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
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这说明( )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2.全球史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 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 素。
1.文明史史观(通史顺序)
文明史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 1949 年到 1956 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 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C.革命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17、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
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
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
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文明史观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 ①③
10、李大钊说:“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天亶天纵的
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知识的发现,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于实用,都是像我们一
16、20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
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
术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现的史观有( )
A.全球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 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
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 1500 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 1500 年以后西方的兴起
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
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3、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
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
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最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2、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
4.革命史史观(阶级斗争)
革命史史观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 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 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
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6、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
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一份材料说一份话”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史料的辨伪”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8、戊戌政变之后,清政府曾指责康有为“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史学界对此长期不予取信。近年,某学者搜
集并考证了几位当事人留下的资料,其中对论证“围园杀后”密谋真实性最有价值的是( )。
B.全球史观
C.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
1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
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