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案: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训练目标】1.记事写人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明确详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3.引导学生挖掘作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和做人的关系。
【训练过程】一、方法指津聚集目标一: 写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呢?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
1、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2、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3、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
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
简括地说: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学生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
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
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一大段。
这些都应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表现。
二、例文导航这里有一篇题目为《“小辣椒”》的习作,文中所记的是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她的性格很有一股“辣”劲,所以得了“小辣椒”这个绰号。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选用了三组材料:第一组是“小辣椒”绰号的由来;第二组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写“辣”的一种表现;第三组又通过一件事写“辣”的另一种表现。
下面我们看看这三组素材在文章里是怎样处理的。
第一组“绰号由来”,在开头指出“叫她‘小辣椒’是有原因的”之后,写了她得这个绰号的缘由:①那是一天放学时,她的同桌不小心把她的钢笔碰到了地上,笔尖沾了泥。
这可了不得,就像捅了马蜂窝,她马上就炸了。
本来嗓子就很尖,再使劲地喊,把我们的耳朵震得嗡嗡直响。
她的同桌说:“我赔你一枝就是了!瞧你邪乎的,都要把人吃了!我看你以后别叫李腊梅,就叫‘李辣椒’吧!”从此,这个绰号就传开了。
这个段落当然不可少,从她得名的由来中,已经初步显出了那种不让人的“辣”劲。
文章在这里采取了略写,并没有展开写这件事的详情,甚至连李腊梅喊些什么也没有具体写,可是她当时的神态、话语已经给读者留下了具体的印象。
这一小段对全文来说,仍然是“交代”性质的,确实应该采用略写。
然后作者用一个小小的过渡段转入第一个事例,这个过渡概括了很多事例,然而只有一句话:“小辣椒”越来越“辣”,谁要碰着她点儿,不管有意无意,她都丁当二五和你吵一通。
这样提起下文之后,详写了一件事:②有一次,值日生洒水,不小心把水洒到她新穿的裤子上。
她一看,自己最喜欢的新裤子溅上了水点,她那很尖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你是瞎子啊,往人家裤子上洒水?你看我穿新裤子眼馋咋的?你怎么这么坏,不要脸的……”她声音越来越高,空气好像都被惊吓得不敢再走动了。
我急忙上前把她俩劝开了。
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一个说:“‘小辣椒’可真是的,这么点小事也吵架。
”另一个同学伸了伸舌头,接着说:“不愧是‘小辣椒’,真够‘辣’的了。
”叫她小辣椒的同学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还当面叫。
她不但不生气,反而说:“‘辣’点有什么不好?省得受别人欺负!”这一段详写对于展示主人公那种“得理不让人”的性格特点是很有作用的。
与前面交代绰号来由一段相比,这一段写得要细致多了。
不但写出了“小辣椒”的具体语言,而且点染了当时的气氛,写了同学们的神情动态。
不仅如此,还特别提及她自己对这“辣”的看法:“辣” 点有什么不好?省得受别人欺负!这一句补充很重要,它说明了“小辣椒”的“辣”,不是有意欺负别人,而是“自卫性”的,不让别人欺负自己;同时还告诉人们,她这个特点是有一定思想支配的。
文章到此,已经把这个“辣”的特点写清,没有再补充的必要了。
因此,文章到此一转,写“小辣椒”的变,这里又有一个小小的过渡:③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辣椒”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努力,活动积极,被同学们选为班级的文娱委员。
她那又高又尖的嗓子这回可大有用武之地了,可她的“辣”劲却仍没有改。
这样说到了她的变,是变得更积极,同时告诉大家,她的“辣”劲并没有变,给人留下悬念,并由此引出第三组题材的描述:④那是去年初冬,同学们都穿上了棉衣,只有王凤没穿,冻的脸色发白,整天哆哆嗦嗦的。
“小辣椒”一看就来气了:“该死!天这么冷,怎么不穿棉衣呢?”“还没做好呢,我妈有病……”“得了得了,怎么不早吱声?我有一套闲着呢,你等着!”还没等王凤应声,她就跑回去了。
不大一会儿,她就把自己的新棉衣拿来了。
她把棉衣往王凤怀里一塞,命令似的说:“快穿上,别显你抗冻!”王凤说什么也不要,她火了,高嗓门又上来了:“你怎么这么烦人?你是聋子是哑巴还是木偶?”不管王凤同不同意,一把拉过来就把棉袄往她身上套,边套边说:“该死的,穿衣服还得别人想着!”她忽然又乐了,“你们看,太合身了!”她又亮开嗓门高兴得笑了起来。
这是文章用繁笔写得最详细的一段。
这一段是正面事例,她反映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重大变化,由动不动就和同学争吵变为处处关心别人,体贴有困难的同学。
她对别人得关心、体贴仍然通过她那种“辣”的形式表现出来:她从家里拿来自己的棉衣让王凤穿,当王凤迟疑不穿时,她又火了,说王凤是聋子、哑巴、木偶,埋怨说“该死的,穿衣服还得别人想着”;王凤穿上了,她开心地大笑起来。
这一段写得生动、逼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一切语言、动作、表情都是性格化的,只有“小辣椒”才会有这种表现。
至此,“小辣椒”的特点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文章就此收笔:⑤现在的“小辣椒”经常帮助王凤等家庭困难的同学,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和同学闹意见了。
但她还是一身“辣”气,说话风风火火的。
同学们虽然还是叫她“小辣椒”,但是这已经是亲热的赞美的称呼了。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繁简得体。
从材料和中心的关系角度来看,重点事例有两个,一反一正,互相照应,而前者又是后者的烘托,所以在详写之中仍然有一定的区别。
关心和帮助同学的描写是全篇的重点,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最为有利,所以这一段写得是最为精细的。
这两组素材虽然最为重点材料来处理,但它们又不是孤立的,中间穿插一些概括性比较强的记叙。
这样一来,详写略写搭配得当,文章就显得充实,主要人物也就写得丰满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繁简和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处理必须服从于表达中心的需要。
在不同的文章中,繁简详略应该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教师再次归纳小结:怎样使作文详略得当?1、明确文章中心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与中心有关但关系不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略写。
2、人详事略法--适用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人,要写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
所以那些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品质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重点材料,就应当详写,而那些涉及到的反映人物思想品格的事件,适合概括叙述。
因为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所写的事件是用来表现人物品格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所以应当略写。
3、事详人略法--适用于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叙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但人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
其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格。
在写事件的过程时,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应略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而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
它们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而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所以应当详写。
[作文题目] “往事如歌”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美好的时光。
在我们历经的往事中,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乐章,动人的音符跳跃着,美妙的旋律回荡着,如涓涓流淌的小溪连绵不断、永不停息。
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曲,以“往事如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思路导引】1.准确解题,选定素材。
歌,本义是唱。
往事如歌,意思是往事有着歌一般的韵律、意境、情怀的美好。
歌的韵律特点或曲折婉转、或清丽流畅、或圆润细腻、或古朴雅韵、或哀伤凄婉、或雄浑沉厚;意境特点以意为主,以气取胜,富有理趣,意中传情,除表达情感外,还含有对人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通过感性的美的文字来表现;情怀特点:歌之情怀或豪迈激昂、或淡泊隐逸、或清新隽永,或绵长纤柔、或恣意向上。
故所叙往事,像歌一样,在心灵中传唱,且具有美好的特质;抑或是具备歌的特点:曲折、动人、抒怀、达意。
2.紧扣题目,行文点题。
叙述往事的过程中,需集中体现“歌”的特点,如月光下的等待,可以先设置月华下的美好意境,再特写等待者坚守的脊背、期待的目光,而所等之人久候不到或一个个经过者皆不是自己想要等待之人的失落神色,最终等到了要等的人时的欣喜,就像那首《等待》之歌一样:我为什么还在等待/我不知道为何仍这样痴情/明知辉煌过后是暗淡/仍期待着把一切从头来过/我们既然曾经拥有/我的爱就不想停顿/每个梦里都有你的梦/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春天。
叙事既要体现“歌”之曲折,又要突出“歌”之美妙。
3.深思颖悟,深化主旨。
领略“往事”中的精髓,将“如歌”的内在涵义,巧妙而深刻地揭示出来。
如幼时喜欢“听雨”,更喜欢“沐雨而行”,尤喜欢在“雨中守候上班的亲人归家”,听雨,让我聆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沐雨而行”,让我感受到“踏歌而来”的恣意;“雨中守候”让我知道“夜归人”带来的欣悦。
回旋于心胸的,该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快意的领悟,对生命的感怀与永恒的真谛。
一草一木,皆知大地的情意;一颦一笑,皆是人情的惬意;一俯一仰,皆出天地的禅意。
【佳作示例一】往事如歌①石阶长长,步影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