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暨大环境保护概论-第10章 集气罩及管道设计1

暨大环境保护概论-第10章 集气罩及管道设计1

▪吸入气流的运动规律 ▪吹出气流的运动规律 ▪吸吹气流的运动规律
吸入气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点汇流
吸气口附近为负压 、口较小
通过每个等速面的空气量相等(吸风口的流量 )
4πr12v1=4πr22v2 =Q
( ) v1
r2 2
v2
r1
集气罩尽量靠近污染源,以提高捕集效率。
吸气范围减少一半, 2πr12v1=2πr22v2 =Q
外部集气罩的设计计算 — 气流速度
吸捕速度为克服各种背向、横向气流,使罩前任意一 点的污染物均能吸入罩内的速度。 罩口速度是使被吸捕的污染物进入罩内所应具有的罩 口截面速度。 空腔速度是罩腔或抽气室内的气流速度。 缝口速度指条缝罩开缝处具有的气流速度。
为使缝口速度均匀,空腔速度应小于缝口速度的1/2。 管道速度是连接管的截面风速。 运载速度是将吸进罩内的尘粒输送走的最低速度。
但要小并且严密,避开气流正压较高部位。
罩内保持一定均匀负压 避免污染物从罩上的
缝隙处外逸,合理组织罩内气流
吸风点的位置的选择 不宜设在物料集中地点
和飞溅区内,尽量避开扬尘中心,防止大量物料随 气流带至罩口被吸走;
密闭罩做成装配式 可拆卸 活动的结构形式。 处理热物料时,应考虑热压对气流运动的影响,
通风机 为气体流动提供动力
排气筒 充分利用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减轻污染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了解排放源烟气组成、含量、温度与湿度等 了解烟气污染物特征 合理配置净化装置
基本原则:净化装置以较低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获得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既能有效地回收烟气中的 有效组分,又不致造成二次污染。
局部排气系统设计的内容
通常适当加大密闭罩容积,吸风点设于罩子顶部最 高点。
密闭罩的设计-密闭罩排风量的 确定
影响密闭罩排气量的因素: 罩子结构、罩内气流情况、工艺设备的种类、操作情况等。
密闭罩排气量Q : Q=Q1+Q2+Q3+Q4 m3/s
式中 Q——密闭罩的排风量,m3/s; Q1——物料诱导带入密闭罩的空气量, m3/s ; Q2——罩不严密处吸入空气量, m3/s ; Q3——设备运转鼓入空气量,m3/s; Q4——物料膨胀和蒸发增加的空气量,m3/s; Q=Q1+Q2 m3/s
捕集装置的设计
包括集气罩结构形式、安装位置以及性能参数确定
净化设备的设计
工程调查→净化效率→净化设备的选择范围→最适宜的净化 装置→型号规格及运行参数
输送管道设计
管道的布置、管道内气流流速确定、管径的选择、压力损失 计算以及通风机的选择
烟囱设计
烟囱的结构尺寸及工艺参数的设计
第2节 集气罩的捕集机理
四周有边园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
四周有边圆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
宽长比为1:2的矩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
宽长比为1:2的矩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
吸入气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吸气口气流速度特点
(1)在吸气口附近的等速面近似与吸气口平行,随离吸气口距 离x的增大,逐渐变成椭圆面,而在一倍吸气口直径d处已接近为 球面。 点源吸气,可认为从各方面吸气量均相等
局部密闭罩 整体密闭罩 大容积密闭罩
局部密闭罩
局部密闭罩的特点:
❖容积比较小,工艺设备大部分露在局部密闭罩的
外部,只在设备的产尘(气)点设置局部密闭罩。
❖设备检修和操作方便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污染 气流速度较小, 且连续散发的地 点。
整体密闭罩
特点: ❖容积大, ❖密闭罩本身基本上成为独立整体,密闭性好。
利用吹出气流作为动力,把污染物输送到吸气口再捕 集;或利用吹出气流阻挡、控制污染物的扩散。
吹吸气流
吹吸气流:吹出气流和吸入气流的组合 吹吸式集气罩:利用吹出气流和吸入气流联合 作用来提高所需“控制风速”
第3节 集气罩的结构形式及主要性能
对集气罩的要求
❖车间卫生要求 ❖安全要求 ❖生产工艺要求 ❖环境标准
Q KPHx
槽边集气罩的设计
槽边集气罩的结构形式
吸气范围大,排风量大
E>=250 高截面 E<250 低截面
截面高度增加,减少了吸气范围, 排风量减少,气流速度分布均匀
槽边集气罩的布置
槽边集气罩的布置分为单侧和双侧
槽宽B 700 mm 单侧 B 700mm 双侧
周边式槽边集气罩
槽边集气罩的设计
第10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
❖1.净化系统的组成与设计内容 ❖2.集气罩的捕集机理 ❖3.集气罩的结构形式 ❖4.集气罩的主要性能参数及计算 ❖5.集气罩的设计
第1节 净化系统的组成与设计内容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组成
集气罩(局部排风罩) 捕集污染气体的捕集装置
风管 连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管道
净化装置 净化污染空气
管道速度应大于最大尘粒的运载速度。
外部集气罩的设计计算 —吸风量的计

罩口为圆形或矩形(宽长比B/L≥0.2),沿罩子轴线 的气流速度衰减公式为
u0 C(10x2 A0)
ux
A0
u0-罩口气流速度,m/s; ux-控制点的控制速度;
u0
C(10x2 A0
A0 )
ux
x-罩口到控制点的距离, m;
外部集气罩设计计算
只要条件允许,罩口均应有边,边宽与罩口直径或 边长相等,但不宜小于150mm。 伞形吊罩对热污染源效果较好,但当操作人员必须 在热污染源上方作业或污染物可能通过操作人员的呼 吸区时,则不宜采用。 罩子的吸风量根据所需吸捕速度等速面积来确定。 吸捕速度应大于最不利控制点(距罩口最远的污染点) 的横穿或背向气流速度。吸捕速度不能小于0.75m/s。
A、排气口设在柜顶(图a)
B、排气口在操作口对面
(图b)
C、在对面和顶部同时设置 排气口
排气柜的设计
布置要求:尽量避开门窗和其它进风口。
排气量计算:
式中:
Q =u0A0β
Q -排气量; u0-操作口的平均吸气速度,一般选用0.5~1.5m/s,对 危害性大的烟气,取较大值; A0-操作口的面积;
条缝式槽边集气罩罩口形式
等高条缝式槽边集气罩风速均匀性
等高条缝槽边集气罩条缝口气流速度分布不易均匀。
风速分布均匀性和条缝口面积f与吸气管截面F之比有 关,f/F愈小,速度分布愈均匀
f / F 0.3,可近似认为均匀 f / F 0.3时,为了保证条缝口速度分布均匀,最好采用楔形条缝
形条缝口高度的确定 pp528 表13-5
吸入气流与吹出气流的比较
流量
吸入气流 通过等速面呈椭球面,等流量且等于吸入口的流量; 射流由于卷吸作用,沿射流前进方向流量不断增加,射流作用 区呈锥形。
速度衰减规律不同
射流各断面动量相等,吹出气流在较远处能保持其能量密度。 吹出气流 输送能力强 x=20d 10%v 吸入气流 控制能力强 x=d 10%v
Ax-最不利控制点的等速面积;等速面积取决于罩口形式。
圆形和矩形外部吸气罩风量计 算
外部吸气罩的设计计算-
条缝罩:宽长比<0.2的矩形侧吸罩 气流流速按实测流场所归纳的经验公式计算:
0 /x CxL / A0
具体见pp525 图13-24
冷过程上部集气罩
气流由侧面流入罩内 为避免横向气流的干扰,要求H尽可能<=0.3L 排风量:
尽量减少吸气范围,可增强控制效果。
吸入气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吸气口气流速度特点
实际上集气罩口面积较大,吸气口等速面近视与吸气 口平行,随与吸气口X↗逐渐变为椭球面(球面) 吸气流谱 气流流线 速度分布图 吸气速度和相对位置的关系 图1、2和3
四周无边园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
四周无边圆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缝式槽边Biblioteka 气罩排放量的计算下部集气罩
当污染源向下方抛射污染物时,或由于工艺操作上的限 制在上部或在侧面不容许设置集气罩时,才采用下部集 气罩。
侧吸罩与槽边集气罩
外部集气罩设计计算
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不可能采用密闭罩时采用外部吸气罩,因为外部 吸气罩风量大,且易受横向气流干扰 摸清污染源、二次气流源及其方向和速度,以便尽 量减少风量并有效抑制二次气流 罩口外形尺寸应以有效控制污染源及不影响操作为 原则,并尽可能接近污染源。 连接罩子的吸风管应尽量置于粉尘散发中心
β-安全系数,一般情况下介于1.05~ 1.10。
外部集气罩
定义 通过罩的抽吸作用,在污染源附近把污染物全部吸收 起来的集气罩。 特点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所需排风量较大,且易受 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捕集效率较低。 常见形式: 上部集气罩、下部集气罩、侧集罩和槽边吸气罩
上部集气罩
对于热设备,其污染气流都是由下向上运动的,采用上 部集气罩最为有利。所以,它多用于热设备。由于工艺 操作上的原因,冷设备也有采用上部集气罩的。 上部集气罩可分为热设备上部集气罩和冷设备上部集气 罩。 罩子边有挡板和无挡板。
则 vx=0.075×2=0.15m/s 此时,vx<0.5m/s,尘粒不能被吸入集气罩内。由分 析可知,只有距离吸风口75mm以内的尘粒才能被吸入。 因此,实际操作中吸风口应尽量靠近产尘点。
吹出气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射流:空气从孔口中吹出,在空间形成的气流。 ▪等温圆形射流 ▪等温扁射流
▪等温圆射流和扁射流参数计算公式 pp.590表1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有振动且气流较 大的设备,及全面散发 污染物的污染源。
大容积密闭罩
特点: 罩内容积大,可以缓冲污染气流,减小局部正压,设 备检修可在罩内进行。
适用范围: 多点、阵发性、污染 气流速度大的设备或 地点。如多交料点的 皮带运输机转运点及 振动筛 。
密闭罩的布置要求
尽可能将污染源密闭,罩壁设置观察窗、检修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