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1 精品

推荐-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1 精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确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框架。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学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借鉴苏联体制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曾经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有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之进行根本性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1、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科学命题是由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来的,其正式形成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历了一个比较思索、实践积累和逐步形成的过程。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2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确立的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精辟论述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是: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第二,解除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从实践上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开拓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明确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这主要是: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规定性1、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所谓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分配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是一种经济运行调控方式和手段。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与需求和生产要索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组织形式。

它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不表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市场经济也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无论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

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全部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是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具有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能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市场经营活动。

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作中,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根据市场发展的状况,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和各种经济杠杆,按既定的社会目标,调节、规范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克服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市场运行法制化。

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法律形式来规范,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和科学的法制基础。

第五,保障制度社会化。

这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支撑和保障体系,生产竞争,市场竞争的规则要求对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和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社会保障。

这种保障制度不是企业或单位的,而应该是社会化的。

为此,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市场经济的功能市场经济的功能具体表现为适应与协调功能、刺激与创新功能、分配与监督功能。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和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要进入市场,发挥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户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能够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的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缩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首先,国有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其次,国有企业是我国扩大财政收入、增加积累的主要来源。

最后,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载体。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实践中的最大弊端就是,企业由国家直接经营,盈亏由国家统一负责,企业没有任何生产经营自主权,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只是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而存在,既缺乏创新动机和积累欲望,也缺乏合理经济行为的权力。

随着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国有企业的弊端就显得尤为必要。

2、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79一1984年),以“放权让利”为基本内容的改革,由试行利润留成到推行经济责任制。

第二阶段 (1985一1991年),依照“两权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行了以承包制为主的各种新的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实施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的国有经济总体改革方案,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3、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所谓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包括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领导体制、经营形式和管理方法等等。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以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要内容,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治理结构的新型企业制度。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产权清晰,即国家与企业之间具有清晰的产权关系。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则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就是投资者与企业法人的关系,即股东与公司的关系。

权责明确,即出资者与企业法人之间具有明确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家作为出资者则按投人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人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政企分开,即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分开。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

政府作为政权机关,其职责不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干预,而是间接的调控,是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服务和监督;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它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按价值规律办事,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科学,即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这就是说,企业的内部管理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以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为重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激励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通过科学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制度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都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经营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