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成语的生成模式
[摘要] 《诗经》中产生的成语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至今为人们所用。
本文试图以《诗经》成语的生成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诗经》中较为典型的成语,阐述其思想内容、社会价值,了解周代习俗中的伦理道德、文化观、价值观等,为发掘《诗经》中成语的史料价值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诗经》;成语;生成模式;审美特征
《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是田间里巷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得文人的喜爱,老百姓也是家喻户晓,口耳相传。
这些诗句在传诵中更为人们熟知、共赏,渐渐地形成了习用的固定词组沿用于现代汉语之中,成为今天的成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共收录成语18000余条,其中出自《诗经》的成语224条,约占收录总数的1.24%”,《诗经》成语的生成模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运用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基本构成格式,《诗经》中的诗句以四言为主,这就为转化成语提供了条件。
有的诗句含义丰富,生动形象,往往直接转化为成语;“忧心忡忡”《召南·草虫》、“信誓旦旦”《卫风·氓》、“硕大无朋”《唐风·椒聊》、“万寿无疆”《白风·七月》、“巧言如簧”《小雅·巧言》等,如“万寿无疆”,这一诗句在《诗经》中多次出现,《豳
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小雅·信南山》:“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唐代孔颖达解释说:“万年之寿,无有疆界之时”,意思都是祝福别人长寿,历来多用以称颂国君、帝王。
有的转化为成语后意义起了变化,如“高高在上”这条成语见于《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
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
” “高高在上”在现代汉语中则带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一部分成语的古今义及感情色彩保持一致;一部分成语字面相同,但含义及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无论怎样,这些成语的根源仍在《诗经》。
二、压缩改造
压缩原有诗句中的字,使其符合成语四字格的要求,《周颂·小毖》:“予其惩而后患”,压缩为成语“惩前毖后”,指批判以前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不致犯错。
《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改造为成语“不愧屋漏”,指虽在暗中也问心无愧,不做坏事。
《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改造为成语“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而漂亮。
《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改造为成语,“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
以上成语或压缩或改变个别字,结构上更为紧凑,意义更加通俗易懂,更便于使用和流传。
三、概括创新
《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概括为成语“爱莫能助”,指虽然心里同情关切,却由于各种原因无力帮助。
《警世通言》卷三:“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
”《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演化为成语“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郭沫若《歧路》:“每周的杂志,也好像嗷嗷待哺的雏鸟一样,要等我做文章呢。
”《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演化为成语“跋山涉水”,用来形容走远路的艰辛。
《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概括为成语“充耳不闻”,表示故意不听别人的话。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起捐来。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概括为成语“摽梅之候”,表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
四、两两组合
由不同诗句里抽出两个词组成成语。
如《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两句组合为成语“日升月恒”,比喻正当兴旺时期。
明·张岱《天保九如》:“百川方至,日升月恒。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四句组合为成语“南箕北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天监十五年》:“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菟丝燕麦,南箕北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组合为成语“凤鸣朝阳”,比喻贤士抱负得以施展。
《新唐书·韩瑗传》:“御
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组合为成语“明哲保身”,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
现代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问题不置可否的态度。
五、派生成语
《诗经》中的同一诗句,往往可以派生出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体现了《诗经》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如根据《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两句,就可以构成“出谷迁乔”、“迁乔出谷”、“乔迁之喜”等成语;根据《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至少可以构成“泾渭分明”、“泾渭了然”、“泾渭不分”、“泾浊渭清”四个成语;根据《小雅·小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两句,又可以构成“临深履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履薄临深”、“如履如临”等成语。
这种派生出来的带有家族性质的成语,给我们提供了灵活而广泛的选择余地,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准确。
综上所述,《诗经》中通过各种模式演化的成语,经过两千多年的使用和流传,思想内涵丰富、教育意义深刻,在整个中国语言文学的宝库中独放异彩,这是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之所在,我们理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袁愈嫈.诗经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2]古今汉语成语词典[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向熹.诗经语言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裴球漩,阳海清.古今词语新编[M].新华出版社,1987.
[5]韩省之.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M].新世界出版社,1989.
[6]黄品泉.谈谈《诗经》中的成语[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