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培优练习题姓名:一、选择题1.如图1,E 为矩形ABCD 边AD 上一点,点P 从点B 沿折线BE ﹣ED ﹣D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 从点B 沿B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 .若P ,Q 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BPQ 的面积为y (cm 2).已知y 与t 的函数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E=6cmB .4sin EBC 5∠=C .当0<t≤10时,22y t 5= D .当t=12s 时,△PBQ 是等腰三角形 2. (2013年四川南充3分) 如图1,点E 为矩形ABCD 边AD 上一点,点P ,点Q 同时从点B 出发,点P 沿BE→ED→DC 运动到点C 停止,点Q 沿BC 运动到点C 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 ,设P ,Q 出发t 秒时,△BPQ 的面积为ycm ,已知y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形如图2(曲线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AD=BE=5cm ;②当0<t≤5时,22y t 5=;③直线NH 的解析式为5y t 272=-+;④若△ABE 与△QBP 相似,则t=294秒。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为【 】A. 4B. 3C. 2D. 13.(2013年四川泸州2分)如图,点E 是矩形ABCD 的边CD 上一点,把△ADE 沿AE 对折,点D 的对称点F 恰好落在BC 上,已知折痕5,且tan ∠EFC=34,那么该矩形的周长为【 】A .72cmB .36cmC .20cmD .16cm4.如图,延长Rt △ABC 斜边AB 到D 点,使BD =AB ,连结CD ,若tan ∠BCD=31,则tanA = 4题图 C D BA A. 31 B.32 C. 1 D. 23 二、填空题 5.如图,矩形ABCD 的边AB 上有一点P ,且AD=53,BP=45,以点P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交线段DC ,线段BC 于点E ,F ,连接EF ,则tan ∠PEF= .6.如图,在菱形ABCD 中,DE ⊥AB 于点E ,cosA=35,BE=4,则tan ∠DBE 的值是 .7.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2,过点A 作AE ⊥AC,AE=1,连接BE ,则tanE=_ .8.如图。
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OE ⊥AC 交AB 于E,若BC=4,△AOE 的面积为5,则sin ∠BOE 的值为 .(第8题)(第9题) 9.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90°,AD=2,BC=5,E 为DC 中点,tan ∠C=34.则AE 的长度为_ __.三、解答题 10.一个长方体箱沿斜面下滑,当木箱滑至如图位置时,AB=3m,已知木箱高BE=3m ,斜面坡角为300,求木箱端点E 距地面AC 的高度。
11.如图,某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欲测量公园内一棵树DE 的高度,他们在这棵树的正前方一座楼亭前的台阶上A 点处测得树顶端D 的仰角为30°,朝着这棵树的方向走到台阶下的点C 处,测得树顶端D 的仰角为60°.已知A 点的高度AB 为3米,台阶AC 的坡度为13:AB :BC=13:,且B 、C 、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请根据以上条件求出树DE 的高度(侧倾器的高度忽略不计).12.(2013年四川眉山9分)在矩形ABCD 中,DC=23,CF ⊥BD 分别交BD 、AD 于点E 、F ,连接BF .(1)求证:△DEC ∽△FDC ;(2)当F 为AD 的中点时,求sin ∠FBD 的值及BC 的长度.13.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ο90=∠C ,3AC =.点D 为BC 边上一点,且2BD AD =,60ADC ∠=︒.求△ABC 周长和BAD ∠sin .(结果保留根号)14.如图,反比例函数()k y x 0x>=的图象经过线段OA 的端点A ,O 为原点,作AB ⊥x 轴于点B ,点B 的坐标为(2,0),tan ∠AOB=32。
(1)求k 的值; (2)将线段AB 沿x 轴正方向平移到线段DC 的位置,反比例函数()k y x 0x >=的图象恰好经过DC 的中点E ,求直线AE 的函数表达式;(3)若直线AE 与x 轴交于点M 、与y 轴交于点N ,请你探索线段AN 与线段ME 的大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15.如图,一只猫头鹰蹲在一棵树AC的B(点B在AC上)处,发现一只老鼠躲进短墙DF的另一侧,猫头鹰的视线被短墙遮住,为了寻找这只老鼠,它又飞至树顶C处,已知短墙高DF=4米,短墙底部D与树的底部A的距离为2.7米,猫头鹰从C点观测F点的俯角为53°,老鼠躲藏处M(点M在DE 上)距D点3米.(参考数据:sin37°≈0.60,cos37°≈0.80,tan37°≈0.75)(1)猫头鹰飞至C处后,能否看到这只老鼠?为什么?(2)要捕捉到这只老鼠,猫头鹰至少要飞多少米(精确到0.1米)?16.如图,某人在山坡坡脚C处测得一座建筑物顶点A的仰角为60°,沿山坡向上走到P处再测得该建筑物顶点A的仰角为45°.已知BC=90米,且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山坡坡度为12(即tan∠PCD=12).(1)求该建筑物的高度(即AB的长).(2)求此人所在位置点P的铅直高度.(测倾器的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根号形式)17.在与水平面夹角是30°的斜坡的顶部,有一座竖直的古塔,如图是平面图,斜坡的顶部CD是水平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古塔AB在斜坡上的影长DE为18米,斜坡顶部的影长DB为6米,光线AE与斜坡的夹角为30°21.431.7≈,).18.如图,数学实习小组在高300米的山腰(即PH=300米)P处进行测量,测得对面山坡上A处的俯角为30°,对面山脚B处的俯角60°.已知tan∠ABC=33,点P,H,B,C,A在同一个平面上,点H,B,C在同一条直线上,且PH⊥HC.(1)求∠ABP的度数;(2)求A,B两点间的距离.19.海上有一小岛,为了测量小岛两端A、B的距离,测量人员设计了一种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已知B点是CD的中点,E是BA延长线上的一点,测得AE=8.3海里,DE=30海里,且DE⊥EC,cos∠D=35.(1)求小岛两端A、B的距离;(2)过点C作CF⊥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求sin∠BCF的值.20.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连接DE,过点C作CF⊥DE于F,过点A作AG∥CF交DE于点G.(1)求证:△DCF≌△ADG.(2)若点E是AB的中点,设∠DCF=α,求sinα的值.21.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0,3,B(2,0)直线AB与反比例函数myx的图像交与点C和点D(-1,a).(1)求直线AB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ACO的度数;(3)将△OBC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α角(α为锐角),得到△OB′C′,当α为多少度时OC′⊥AB,并求此时线段AB′的长.参考答案1.D 。
【解析】(1)结论A 正确,理由如下:解析函数图象可知,BC=10cm ,ED=4cm ,故AE=AD ﹣ED=BC ﹣ED=10﹣4=6cm 。
(2)结论B 正确,理由如下:如图,连接EC ,过点E 作EF ⊥BC 于点F ,由函数图象可知,BC=BE=10cm ,BEC 11S 40BC EF 10EF 5EF 22∆==⋅⋅=⋅⋅=, ∴EF=8。
∴EF 84sin EBC BE 105∠===。
(3)结论C 正确,理由如下:如图,过点P 作PG ⊥BQ 于点G ,∵BQ=BP=t ,∴2BPQ 11142y S BQ PG BQ BP sin EBC t t t 22255∆==⋅⋅=⋅⋅⋅∠=⋅⋅⋅=。
(4)结论D 错误,理由如下:当t=12s 时,点Q 与点C 重合,点P 运动到ED 的中点,设为N ,如图,连接NB ,NC 。
此时AN=8,ND=2,由勾股定理求得:NB=82,NC=217∵BC=10,∴△BCN 不是等腰三角形,即此时△PBQ 不是等腰三角形。
故选D 。
2.B 。
【解析】根据图(2)可得,当点P 到达点E 时点Q 到达点C ,∵点P 、Q 的运动的速度都是1cm/秒,∴BC=BE=5cm。
∴AD=BE=5,故结论①正确。
如图1,过点P作PF⊥BC于点F,根据面积不变时△BPQ的面积为10,可得AB=4,∵AD∥BC,∴∠AEB=∠PBF。
∴AB4sin PBF sin AEBBE5∠=∠==。
∴PF=PBsin∠PBF=45t。
∴当0<t≤5时,y=12BQ•PF=12t•45t=22t5。
故结论②正确。
根据5~7秒面积不变,可得ED=2,当点P运动到点C时,面积变为0,此时点P走过的路程为BE+ED+DC=11,故点H的坐标为(11,0)。
设直线NH的解析式为y=kx+b,将点H(11,0),点N(7,10)代入可得:11k b07k b10+=⎧⎨+=⎩,解得:5k255b2⎧=-⎪⎪⎨⎪=⎪⎩。
∴直线NH的解析式为:555y t22=-+。
故结论③错误。
如图2,当△ABE与△QBP相似时,点P在DC上,∵tan∠PBQ=tan∠ABE=34,∴PQ3BQ4=,即11t354-=。
解得:t=294。
故结论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共3个。
故选B。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双动点问题,矩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待定系数法的应用,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分类思想的应用。
3.A。
【解析】在矩形ABCD中,AB=CD,AD=BC,∠B=∠D=90°,∵△ADE沿AE对折,点D的对称点F恰好落在BC上,∴∠AFE=∠D=90°,AD=AF。
∵∠EFC+∠AFB=180°﹣90°=90°,∠BAF+∠AFB=90°,∴∠BAF=∠EFC。
∵tan∠EFC=34,∴tan∠BAF =34。
∴设BF=3x、AB=4x。
在Rt△AB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F=5x,∴AD=BC=5x。
∴CF=BC﹣BF=5x﹣3x=2x。
∵tan∠EFC=34,∴CE=CF•tan∠EFC=2x•34=32x。
∴DE=CD﹣CE=4x﹣32x=52x。
在Rt△ADE中,AD2+DE2=AE2,即(5x)2+(52x)2=(105)2,整理得,x2=16,解得x=4。
∴AB=4×4=16cm,AD=5×4=20cm,矩形的周长=2(16+20)=7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