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师中级一、基本要求(一)鉴定要求与育婴师初级相同(二)复习重点难点1.与育婴师初级相同2.基础知识(1)婴儿发展生理方面的大小变化。
生理方面: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等。
(2)婴儿发展心理方面的变化。
心理方面: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
(3)婴儿发展中新特征获得的表现。
在学习过程中,婴儿会逐步拥有一些新的能力,如好奇、好问等。
(4)婴儿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二是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
三是婴儿时期要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人,初步转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5)儿童生长速度与年龄的关系。
婴儿期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有极端的。
新生儿以天为单位计算,1-3个月以周为单位计算;4-6个月以3个月为单位计算;6-12个月时以半年为单位计算;1-3岁时以年为单位计算。
(6)我国对儿童期限的阶段划分。
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之间(0-18岁)的发展过程,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六个阶段。
(7)心脏与身体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而变化的情况。
婴儿时期心脏体积相对较成人稍大,但其与身体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新生儿心脏重约20-23克,占体重的0.8%;1-2岁达60克,较新生儿时期增加两倍多,占体重的0.5%。
出生第一年心脏重量增加最快,7-9岁及青春期时增长速度再次加快。
(8)人体的食物加工厂。
消化系统——人体食物加工厂。
(9)婴儿生理性流涎的原因。
婴儿唾液腺发育差,分泌量极少,口腔比较干燥。
出生后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显著增多,由于口底浅,故常发生流涎,称为生理性流涎。
(10)婴儿出牙的时间。
婴儿4-10个月时开始出牙。
(11)婴儿乳牙全部出齐的时间。
2岁左右乳牙长齐。
(12)形成龋齿的原因。
乳牙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容易被腐蚀形成龋齿。
一旦发生龋齿,发展很快,在短时间就可以穿透牙髓腔,引起疼痛。
(13)泌尿系统的结构。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
(14)婴儿头部骨缝闭合的时间。
婴儿的头骨缝要到4-6个月才能闭合。
(15)婴儿前囟和后囟的闭合时间。
后囟在3个月左右闭合,前囟在1-1岁半闭合。
(16)儿童肌肉发展的顺序。
婴幼儿肌肉发育是按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先发育颈部的肌肉,然后是躯干,再四肢。
先发展大肌肉群,如腿部、胳膊;再发展小肌肉群,如手部小肌肉。
(17)婴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脑发育迅速,大脑功能发育不全,神经髓鞘化;大脑容易兴奋,易疲劳;小脑发育晚,植物神经发育不全。
(18)不同时期脑发育的重量。
刚出生时新生儿脑重量平均为350克,1岁时可达950克,6岁就接近成人水平,达1200克(成人是1400-1500克)。
(19)婴儿皮肤的特性。
保护功能差;代谢活跃;体温调节能力差;皮肤渗透作用强。
(20)婴儿生理性远视对近距离看物的影响。
婴幼儿晶状体的弹性好,调节能力强。
尽管是生理性远视,对于较近的物体仍能看得比较清楚。
(21)婴儿耳的发育特点。
咽管短、平;对噪音敏感。
(22)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
(23)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24)婴儿最早出现的感觉种类。
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25)感知动作思维的概念。
感知动作思维是指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感知的事物和操纵事物的动作的思维方式。
(26)具体形象思维的概念。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或情景的表象及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
(27)3-6岁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形式。
从3岁左右开始,在感知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具体形象思维,并在3-6岁孩子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占有主导地位。
(28)两岁半婴儿能集中注意的时间。
2岁半的婴儿能集中注意10-20分钟。
(29)0-3岁占主导地位的注意类型。
在整个0-3岁阶段,无意注意占有主导的地位。
(30)玩伴关系与亲子关系的关系。
玩伴交往关系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排斥亲子关系,但不能由亲子关系代替。
(31)情绪、情感与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激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会激发婴儿积极的探求欲望与行动,寻求更多的刺激,获得更多的经验。
(32)影响婴儿情绪的主要原因。
婴儿的情绪更多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不是被稳定的主观心态来左右。
(33)气质的特征。
早期婴儿气质的特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其特点具有先天的物质,父母是无法选择的。
(34)言语发生期的三个阶段。
包括呀呀学语,开始听懂别人的话和自己说词的三个阶段。
(35)言语初步发展期的三个阶段。
包括词汇的发展,句式的掌握和口语的表达能力三个阶段。
(36)营养行为包含的内容。
营养行为包括择食行为、喂养行为、进食行为。
(37)婴儿热能需求量的基础。
婴儿热能的需求量主要以自身热能的消耗量作为基础。
(38)营养素的定义。
营养素是指维持人类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般来说包括六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39)蛋白质缺乏的影响。
婴幼儿缺乏蛋白质将阻碍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发育,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下降,严重时可导致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失调。
蛋白质缺乏所致营养不良,严重时会有生命危害。
(40)脂肪的缺乏与过量对婴儿的影响。
脂肪摄入不足会引起某些皮肤病(如湿疹),还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及婴幼儿生长迟缓。
(41)碳水化合物过量对婴儿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则转化成脂肪储存,造成肥胖,产生腹泻。
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蛋白质减少,两者摄入比例失调,则造成免疫能力降低,肌肉发育差,肌张力低下,表面看去较胖,但体质健康水平低下。
(42)钙缺乏的影响。
小儿长期缺乏会使骨骼、牙齿发育不正常,可引起佝偻病和手足抽搐。
一般表现是痉挛、关节痛、牙齿疏松不坚硬、骨骼生长缓慢、神经容易兴奋和激动。
(43)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矿物质名称。
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矿物质名称是:钙。
(44)碘的作用。
碘主要用于制造甲状腺素。
(45)碘缺乏的影响。
碘缺乏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小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呆傻等。
(46)维生素的含义。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必需的有机化合物,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的之一,它不能供给热量,也不能作为机体组织的成分。
(47)水缺乏的影响。
脱水可造成婴幼儿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48)婴儿期的教养原则。
在婴儿的每一项生活内容中都有保健与教育两重任务。
、(49)大脑发育的集中表现。
智力是大脑发育的集中表现。
(50)决定婴儿之间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决定婴儿之间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
(51)婴儿教育的特点。
婴儿通过感官来进行学习,会主动进行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需要反复教育。
(52)婴儿教育原则的内容。
尊重婴儿发展权利的原则;促进婴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以情感体验为主体的原则;保教并重的教养原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婴儿个性发展的原则。
(53)良好的教育环境包含的内容。
良好的环境教育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54)历史上规范儿童权利内容最为广泛认可的法律文件。
《儿童权利公约》是迄今历史上规范儿童权利内容最丰富、最全面、最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
(55)提出“儿童健康|”新概念的法律文件。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了“儿童健康”|的新概念:保留了关于降低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等重要指标;把“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和保健教育”确定为主要目标。
(56)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二、相关知识(一)鉴定要求根据《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有关要求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考生在本书“相关知识”中应达到的学习目标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以及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
今后从事育婴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1.掌握选择配方奶的相关知识与方法。
2.预防食物过敏及添加泥糊状食品的方法。
3.培养婴儿二便的方法。
4.保证婴儿睡眠质量的方法。
5.掌握婴儿常见疾病与护理的知识与方法。
6.掌握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与方法。
7.婴儿大动作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8.掌握选择、设计婴儿精细动作训练和游戏的方法。
9.掌握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10.选择和设计婴儿语言训练和游戏的方法。
11.婴儿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的知识与方法。
12.设计一日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方法。
(二)复习重点难点根据《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要求,对“相关知识”部分的理论知识重点或难点内容进行解释与说明,给出涉及到的关键概念、步骤、操作等。
1.饮食(1)适宜婴儿食用的奶类。
婴儿适合食用初乳和配方奶。
(2)不适宜婴儿食用的奶类。
不适合婴儿食用的奶类有原奶、炼乳和酸奶。
(3)初乳的特性。
初乳呈柠檬黄色、碱性反应,每日初乳总量为10-40毫升。
初乳比成熟乳所含蛋白质多出几倍,矿物质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较少。
(4)配方奶的特性。
各种品牌的奶或奶粉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包括乳糖、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能够满足婴儿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处于不同疾病状态时的需要,调制简单、使用方便,比较适合婴儿健康和营养的需要。
(5)喂养不足的原因。
喂养不足的原由有:婴儿休息不好;常哭闹;每次吃奶不能吸空奶瓶或乳房,没有得到充足的食物等。
(6)喂养不足的症状表现。
喂养不足的程度与持续时间决定婴儿的症状;如便秘、入睡、烦躁不安、不停地哭闹、体重不增或增重不足、皮肤干皱、面容像“老人”等。
(7)喂养过度的原因。
喂养过度的原因;给婴儿喂养的数量过多,质量过密。
(8)喂养过度的症状表现。
喂养过度常见症状:溢奶、呕吐等。
一般来说,婴儿消化器官发育不够成熟,不能接受过量食物。
如果过量喂养,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过多,会引起腹胀、过度增重、肚子不舒服等。
(9)正确的区分溢奶和呕吐。
溢奶是指喂奶后不长的时间内有少量的奶或咽下的食物溢出。
如果进食后有大量的食物吐出是呕吐。
(10)预防溢奶的方法。
预防溢奶的方法;每次喂奶后让婴儿向右侧趴着或竖立抱起,轻拍其背部,帮助排出吞咽下的空气。
(11)造成婴儿便秘的原因。
婴儿便秘的原因主要是摄食或饮水过少;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
(12)预防婴儿便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