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 . 惊悚(sǒnɡ)荒谬(miù)溃退(kuì)锐不可当(dànɡ)B . 瓦砾(lè)尴尬(ɡān)惊骇(hài)歼灭(jiān)C . 颠沛(pèi)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āi )D . 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2. (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 鄙夷诘难咬文嚼字吹毛求疵B . 诓骗要决根深蒂固心无旁鹜C . 忐忑恣睢怒不可恶恃才放旷D . 辩护亵读相濡以沫莫名其妙3. (2分)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写济南的山水景物,都与此相关)B .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突出了小山的娇美)C .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情态,烘托出一种恬适的氛围)D .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温暖、多情)4.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 . 清明节前夕,来自扬州大学、扬州新东方中学等学校大约万名左右大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C . 我国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

D . 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使我了解到扬大附中高一学生徐砺寒是一个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诚信中学生。

5. (2分) (2019七下·台州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往晓之B . 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C . 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 . 去后乃至乃悟前狼假寐6. (2分)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 . 诚宜开张圣听B . 先帝不以臣卑鄙C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D . 苟全性命于乱世7. (2分)下列语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非死/则徙尔B . 而/乡邻之生/日蹙C .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D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8. (2分) (2019八下·太原期末)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渊明)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C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D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韩愈)他们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二、默写 (共1题;共8分)9. (8分)(2016·海南) 古诗文默写。

①________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②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晏殊《浣溪沙》)③________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④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⑤________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⑦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

正如《陋室铭》中所云:“________ , 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8分)10. (13分) (2019七下·中山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修车老汉韦名①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

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了个血肉模糊。

②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③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

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黏糊糊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④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

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⑤“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⑥一缕缕苍白的头发,一条条风干的皱纹,一滴滴晶莹的汗珠。

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

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儿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

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

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⑦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

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

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

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⑧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清晨一切都还睡意蒙眬,路上车少人稀。

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

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

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

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⑨“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⑩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⑪“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⑫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

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⑬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

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

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⑭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⑮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⑯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从词语或修辞的角度,对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作批注。

一缕缕苍白的头发,一条条风干的皱纹,一滴滴晶莹的汗珠。

(2)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变化补充完整。

(3)本文与下列选段内容两篇选文都是从修车老汉和阿长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写起,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乙】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11.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越剧夜鱼我问过母亲:为什么我只有六七岁,那么小,就能看懂越剧呢?母亲说:是我们老家那边的戏呀,再说我那时不是给你讲解了么?我说:不对,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跟你看《红楼梦》的时候,你只顾先跟着哼,接着哭,没功夫跟我讲,是我自己懂的。

母亲哈哈一乐:好吧,好吧,说明我丫头早慧。

其实不是我早慧,该是我前世做过伶人吧,而且就在江浙那一带的水榭歌台里,直唱到人戏不分,直唱到华年枯萎,直唱到黯然失声。

那几丈宽的戏台,是否浓缩过我一生的绮丽沧桑和爱恨?不然我如何会在今生听越剧听到发痴。

如何会看到戏台就忍不住爬上去,呆呆地抚摸或亮丽或斑驳的柱子,定定地遥望台下,要找当年那个独捧我一人的痴情戏迷。

像鲁迅文章《社戏》里的童年场景在我好像没有过的,可当我第一次读到却感觉熟悉不已。

而当斜顶灰墙,青石小巷,小桥流水成了箱底黑白老照片的背景,再想亲近浸入,已是不能了的时候,只要越剧一开锣,故乡的风物人情,便能随着那抑扬顿挫的曲调,咿咿呀呀地跑出来。

而我真正的戏曲童年应该是从安徽合肥附近一个郊县大院子里开始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