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列传人物名字书法体例初探
摘要:《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呼各有不同,《史记》行文中有称人物之字的情况、有称呼人物之名的情况,还有既称人物之名又称人物之字的情况。
对于《史记》列传人物名字记载的不同之处,学术界争议纷纷,尚无定论。
本文通过考察《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称呼的记载,联系记载人物名字的先秦文献,可知,《史记》对人物名字的称呼有规律可循,它基本符合人物名字的通行称谓情况。
关键词:《史记》列传名字通行称谓
有关《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记载,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
有学者认为《史记》多称人物之字:“《史记》大多数人物传记都一直称传主之字。
”[1]还有学者认为《史记》名字的记载反映了作者的褒贬态度及道德判断:“《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名、字、称谓的使用准确地记录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身份,既体现着历史的本来面貌,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与道德评价。
”[2]考察《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记载,前述学者的说法有笼统之嫌。
《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呼各有不同。
《史记》有称人物之字的情况,如仲由字子路,《史记》恒称其字子路,端木赐字子贡,《史记》称其字子贡或贡。
《史记》还有称人物之名的情况,如庄子名周,《史记》记事中称其为庄周或周。
《史记》还存在既称人物之名又称人物之字的情况,如伍员字子胥,《史记》时称其名员或
伍员,时称其字胥或子胥。
[3]
由于《史记》列传有关人物名字的记载是研究《史记》不可回避的问题,故我们试对《史记》记载人物名字的规律进行探讨与梳理。
名者,私人称号也。
《说文》:“名,自命也。
从口夕。
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4]《白虎通·姓名》:“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
名者,幼小卑贱之称也。
”[5]字者,成人之尊称也。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6]班固《白虎通》:“字者,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7]
名与字之间联系紧密。
《太平御览》引《秦纪》:“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者,己所以接卑,卑者所以称己。
”[8]字由名而滋生,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和名互为表里。
古人名字称谓的惯例为,尊称他人用字,谦称自己用名,对晚辈及地位卑微者称其名。
[9]在称谓上重视伦理关系,讲究谦己尊人。
[10] 《史记》列传所记载的人物存在有名无字的情况,也存在有字有名的情况。
《史记》对人物名字的称呼有内在的规律,下面我们稍作讨论。
《史记》列传对无字可考者,一般称人物之名。
如《史记》记载庄子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者厚幣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曰……”对先贫贱而后得尊称者,司马迁则先称其名,后称其尊称,如《春申君列传》在“请封于江东”之前,司马迁俱称传主名“歇”或“黄
歇”,而在“请封于江东”之后,司马迁称其尊称“春申君”。
对于有字可考者,《史记》列传开头记载其名、字有两种基本书法体例,其一为“某者名某”或“某名某”。
如“樗里子者,名疾。
”“孟尝君名文。
”其二为“某者,字某”或“某字某”。
如“彭越者,……字仲。
”“闵损字子骞。
”学者指出:“《史记》凡七十列传,只要其名、字可考,大凡出身尊贵、以字行世者,大多都是以‘x者名x’或‘x名x’开头。
”以“某者,字某”或“某字某”的形式出现的人物,或由于传主出身低微,或由于受据以作传的材料的影响。
[1]然《史记》列传在行文中对有字可考的人物的称呼情况各不相同。
《史记》七十列传中有字者凡八十八人,其中《仲尼弟子列传》中共七十一人有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除对颜回、冉求、曾点称其名外,余皆称其字。
除《仲尼弟子列传》外,《史记》对其余十七人的名字记载情况可见于下:
老子者,……名耳,字聃。
(《老子韩非列传》)
伍子胥者,……名员。
(《伍子胥列传》)
范睢者,……字叔。
(《范睢列传》)
彭越者,……字仲。
(《魏豹彭越列传》)
屈原者,名平。
(《屈原贾生列传》)
(郦)寄,字况。
(《樊郦滕灌列传》)
袁盎者,字丝。
(《袁盎晁错列传》)
张廷尉释之者,……字季。
(《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挚,字长公。
(《张释之冯唐列传》)
(卫青)字仲卿。
(《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嬗)字子侯。
(《卫将军骠骑列传》)
公孙弘者,……字季。
(《平津侯主父列传》)
司马相如者,……字长卿。
(《司马相如列传》)
汲黯字长孺。
(《汲郑列传》)
郑当时者,字庄。
(《汲郑列传》)
田何字子庄。
(《儒林列传》)
郭解,……字翁伯。
(《游侠列传》)[3]
上述十七人中张挚无传,《史记》行文中对其余十六人的称谓可分为四种情况。
其一,老子有名有字,《史记》不称其名、字,尊称其号“老子”。
其二,伍子胥与屈原,《史记》时称其字子胥、胥及屈原、原,时称其名伍员、员及屈平、平。
其三,全篇除对话外,《史记》皆称其名者,有范睢、彭越、袁盎、张释之、卫青、霍嬗、公孙弘、司马相如、田何、郭解、汲黯。
其四,《史记》皆称其字者,有郦况、郑当时。
《史记》七十列传行文中对人物名字称谓的记载之所以出现上述不同情况,与《史记》注意考察人物的通行称谓有关。
古人多有以名行于世者,如王逸字叔师,洪兴祖字庆善,然世皆知其名鲜少知其字。
古人也有以字行于世者,如刘孝标名峻字孝标,谢灵运名义公字灵运,世皆知其字甚少知其名。
古人还有以号行于世者,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而人多称其为“孔子”,苏轼号东坡,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其号亦广为人知。
《仲尼弟子列传》介绍孔门弟子时,均以“某者字某”或“某字某”的形式开头。
司马迁于其赞语中明确指出“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
[3]学者认为《论语》中孔门弟子皆直接呼名,其名为人熟知,故司马迁于名后介绍其字。
[1]然考察《论语》中对弟子的称呼情况,似乎与学者所谓的“《论语》中孔门弟子皆直接呼名”云云的说法不符。
《论语》中的对话,多称呼弟子之名,如“求”、“由”、“赐”、“雍”等,然称呼其字的情况亦常见,如《论语·子张》篇不仅在行文中称呼其字“子夏”,于对话中亦称“子夏”。
[11]
上述所列《史记》列传中的人物。
老子以其号行于世。
文献中多称其为“老子”,少见“李耳”、“李聃”字样。
《汉书·艺文志》:“《关尹子》九篇。
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14]《后汉书·方术列传》:“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12]《太平御览》引《神仙传》:“老子将去周而出关,以升昆仑。
关令尹喜占风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
老子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下,以长生之事授之。
”[13]范睢彭越等人以名行于世。
范睢,《汉书》记载曰:“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14]《战国策》有范睢至秦的记载,全文称其名“范睢”或“睢”。
[15]《水经注》、《通典》、《文献通考》等文献记其名皆为“范睢”。
[16]彭越,《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曰:“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5]《后汉书·马援列传》曰:“感栾布哭彭越之义。
”[12]余者如袁盎、张释之、卫青、霍嬗、公孙弘、司马相如、田何、郭解、汲黯等文献对其人多
称呼名不称呼字。
郦况郑当时以字行于世。
郦况,《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天下称郦况卖友。
”[14]《资治通鉴》:“吕禄以为郦况不欺己。
”郑当时,《水经注》:“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
”[17]《通典》:“武帝元光中,大司农郑当时言:‘引渭穿渠,起长安。
’”
[18]文献记载二人均称其字。
由上述论述可知,《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谓情况有规律可循,基本符合人物的通行称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