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南部,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的元阳县,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
目前,在云南省境内的哈尼族人口总数已达120多万人,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70万余人,元阳有22万多人。
元阳哈尼先祖,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周围的彝族、汉族、傣族、苗族、瑶族和壮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逶迤连绵、雄奇壮观的19万亩梯田,绵延整个元阳境内的山山岭岭,铸就了红河哈尼梯田的元阳核心区。
2000年10月,红河州委、州政府采纳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决定以红河哈尼梯田的名义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并开展相关工作:出台《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依法进行保护管理,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利用工作。
如今,随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处于核心区的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进一步探究,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价值元阳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属县,有哈尼梯田面积19万亩,至今养育着元阳42万多人口。
高山上6400多公顷森林至今仍在供给全县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和共居一山的其他6个民族共同开垦的,由于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定位,统称为“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世界奇迹”,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价值。
它所蕴涵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民族与民族、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21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文明和谐精神。
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梯田文化的最佳代表、作为保护完好的文明成果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势所必然。
同时,哈尼梯田作为世界农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劳动杰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典范”,其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中外人士的认同。
元阳哈尼梯田被法国报刊评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哈尼梯田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004年,红河哈尼梯田便被列入中国5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2007年又作为云南省唯一一个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35个预备项目,同年10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红河哈尼梯田成为了云南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7月在人民网旅游频道推出“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中,元阳被评为全国20家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同年11月在香格里拉“2009年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红河哈尼梯田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国际最具特色旅游胜地”荣誉。
2010年6月接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哈尼梯田稻作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授牌。
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中共元阳县委党校课题组州情研究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活的根本。
元阳哈尼梯田所拥有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保护价值等已经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哈尼梯田独特的魅力,其实更多地在于它跨越时空的多重价值展示。
哈尼梯田的历史价值。
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其开垦梯田的历史可追到30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记载:哈尼族先民“和夷”在春秋战国之际已居住在“华阳黑水”(今四川大渡河流域),且对那里的山河进行改造和建设,这是中国典籍对哈尼族先民开垦梯田的最早记载。
哈尼族与彝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同属古代氏羌部落集团。
哈尼族先民“和夷”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大渡河、雅砻江以及阿尼河(今安宁河)流域定居,结束了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变。
后来,由于自然灾害、瘟疫、部落吞并的战乱等逐步南迁。
从隋唐开始,大量定居于滇南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澜沧江、李仙江、红河流域的广阔山耕文明移植到高山创造出梯田灿烂文化的漫长过程。
哈尼族是中国梯田农耕文明的首创者之一,也是最彻底的发扬者。
可以说梯田发展史是哈尼族的发展史,哈尼族的发展史也就是梯田的发展史,哈尼梯田的历史价值就在于此。
哈尼梯田的美学价值。
哈尼梯田的美学价值特别高,一年四季,它鲜活的美、流动的美、大气的美洗涤着游客的心灵,给人以快乐的体验和美的享受。
哈尼梯田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以梯田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哈尼梯田的科学价值。
哈尼族十分注重其居住环境的选择,哈尼族一般选择在海拔800米~1500米之间的平缓地依山势建村立寨,具有哈尼族自身建筑特点的蘑菇房错落别致、梯次分明。
村寨上方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成村寨人畜饮水、梯田农业用水的水资源储存库。
同时,哈尼梯田仍然是哈尼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梯田耕作生产作为哈尼族繁衍发展与生计的主要手段,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
哈尼梯田,作为一项具有雕刻纹理的大地造型艺术,其价值远非耕作生产而已。
发展哈尼梯田旅游业,可以极大地带动元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元阳经济结构逐渐转向多样化格局;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元阳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只有大力发展哈尼梯田文化旅游业,才能促进其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
哈尼梯田的社会价值。
哈尼族是一个以山地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来源的民族。
哈尼人的观念、文化、生产、生活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水稻种植,自然主义的梯田稻作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并形成了哈尼梯田稻作的自然社会基础。
哈尼人用双手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雕塑”———梯田,而且最早把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播到东南亚诸国。
开垦梯田的成功使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们终于从漫无边际的游耕和无始无终的刀耕火种中定居下来,并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核心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
哈尼梯田的保护价值。
保护哈尼梯田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使体现“男耕女织”的东方农耕文明不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消失,让哈尼人千年的农耕文明永葆青春。
保护哈尼梯田以红米为主的种植资源和产品品牌,由于该品种极不耐肥,施了化肥后会染稻瘟病,梯田的红米是实实在在的绿色产品,哈尼梯田良好的稻作可持续循环系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可持续农业不可替代的研究基地,千年不退化的红米种植资源的保护,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二、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难问题分析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还面临着以下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元阳哈尼梯田申遗认识不足。
认为元阳哈尼梯田是千百年来世代沿袭下来的东西,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没有多大意义。
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打造,而元阳县又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把有限的资金投入进去,最终会得不偿失。
认为元阳哈尼梯田申遗工作任重道远,劳民伤财。
但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看,元阳哈尼梯田通过申遗促进保护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申遗成功,才能更好地保护和进一步开发这一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
正如1997年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旅游业给当地带来巨大收益一样,旅游业显然是最重要的脱贫方式,但旅游开发必须奉行“不保护、不开发,大保护、大发展”的原则,在没有做好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任何迫切的发展、开发都不可取。
二是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思想。
有的干部群众认为,既然梯田有那么多的保护和开发价值,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那就不要引进外来企业保护和开发梯田了,自己慢慢发展算了。
这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
元阳县的财政收入每年入不敷出,要按照高标准高规格开发元阳哈尼梯田,困难有多大可想而知。
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选择的引进外商外资企业,元阳哈尼梯田才能按“5A级景区”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保护与开发的科学规划打造元阳哈尼梯田,吸引梯田旅游目光,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不断扩大县域经济。
三是群众保护开发梯田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由于耕种梯田难以有效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农民群众耕种梯田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弃田经商现象,出现把水稻梯田改种大棚蔬菜、香蕉等经济作物现象。
由于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健全完善,部分群众认为开发梯田是政府的事,即使是开发成功,利益都被政府和企业分享,群众得不到多少好处,所以,配合政府、企业开发梯田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大量青年人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生产力的不足,群众疏于梯田管理,出现原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技术面临逐步退化的危险,优秀的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这对哈尼梯田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是认为元阳的贫困受制于梯田,对梯田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梯田经济产值低,有人认为元阳的贫困和梯田有关,如果元阳是一马平川,就不会贫困了。
所以,群众在梯田景区的周边开挖烂采、砍伐森林,在梯田核心区内私搭乱建房屋、挖沙采石,不科学的化肥农药施放等现象时有发生。
现代化的建筑群不断取代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传统民居建筑和工艺技术面临失传。
对这些违规违法行为的制止还不够及时有效,梯田保护的工作难度加大。
五是哈尼梯田的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正当哈尼梯田旅游业扬帆启航之时,也出现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一些建筑物与哈尼传统蘑菇房风格格格不入,村容村貌脏乱差;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离开家乡,核心区的民族文化州情研究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久失修,沟渠里的水渗漏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利用率很低,使部分梯田产生灌溉困难。
文化虽然对旅游产品的促销、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元阳的文化阵地建设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梯田的宣传和发展。
由于人口增加,人与资源矛盾突出,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受到限制,梯田区域内的一些生物资源受到破坏需要恢复。
对哈尼梯田的灌溉系统、植被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投入不足,一些项目因缺少经费难以有效实施。
由于地处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元阳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加之元阳梯田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靠元阳的财力是无法实现的。
三、用科学发展的理念保护和开发元阳哈尼梯田元阳县是集山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
但哈尼梯田现已成为元阳县、红河州乃至滇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展观、价值观、政绩观,切实解决好梯田保护和发展理念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开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哈尼梯田保护红河州有哈尼梯田36万亩,其中元阳19万亩。
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由元阳的多依树、麻栗寨、牛角寨、猛品4个部分组成,总面积95.9平方公里;辐射区包括元阳县各乡镇片区和绿春县、红河县、金平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