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

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

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对自然树林的深刻崇拜,心及民居建筑、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和文学诗歌均以梯田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昂玛突、矻扎扎和车朗嘎通,是哈尼族以农耕活动为核心的最为隆重的三大节日,每年节日到来,人们都要进行一系列原始的宗教活动。

“昂玛突”祭祀活动以祭寨神为主,节日期间以村为单位在街心摆长街宴,吃团结饭,喝同心酒,是哈尼族祈求神灵赐福村民的隆重仪式,是农耕活动的序曲。

每年六月谷子扬花时候的矻扎扎节,人们敲硭击鼓,打磨秋,荡秋千,杀牛,请天神与民同乐,预祝粮食丰收。

以祭祖为主的农历十月“车朗嘎通”,是庆祝丰收、辞旧迎新的节日。

哈尼族以虔诚的心态祭献祖先,感激神灵,并祈求来年子祠安康,人畜兴旺。

哈尼族坚韧、勤劳、谦虚、质朴,与人为善。

在长期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中,与境内坝区的傣族、半山区的彝族、高山上的苗族、瑶族和睦相处,结成兄弟般的关系,成为红河哈尼梯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红河哈尼梯田所呈现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其中孕育着的哈尼梯田文化,在世界农耕文明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一层层依山而建的梯田,在晨曦里,在夕阳下,层层叠叠,波光粼粼,似版画,似丹青,无限的旖旎,无限的瑰丽,使许多文学家、摄影家、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流连忘返。

二、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情况红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具有无可替代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它所蕴涵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21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红河哈尼梯田希望得到世界级的珍惜和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红河州政府从2000年下半年以来,以申报世界遗产为契机,加大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力度,力求可持续发展。

(一)以申报世界遗产为契机,切实做好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工作,并于2001年1月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管理办公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拨付专项资金,在做好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同时,对哈尼梯田保护区和核心区进行强化管理(二)2001年10月和2002年初,以保护为主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台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编制<<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总体规划>>,对哈尼梯田保护区特别是世界遗产申报地元阳核心区保护和发展做了科学的规划,依法对哈尼梯田进行规范化管理。

2004年,红河州人大又把完善和充实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暂行管理办法,出台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条例纳入工作重点,为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恢复、整治和完善哈尼梯田传统风貌。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对申报地元阳核心区依法保护管理。

严格审批核心区的建设项目,及时制止乱挖乱采、乱搭乱建现象,维护申报地核心区生态环境,保持古朴自然的传统风貌,维护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利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大力种植树林,绿化美化梯田,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同时,建设了元阳梯田文化广场、新街镇步行街、哈尼民俗箐口村的民居、排水系统、水碾水磨等一批项目,进一步展示了哈尼梯田文化。

(四)加大哈尼梯田的宣传力度,为申报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建立了梯田文化网站,在全方位宣传哈尼梯田文化的同时,对哈尼文化的保护管理动态及时给予报道。

制作了哈尼梯田电视专题片和哈尼梯田风光情为背景的电影故事;出版发行了哈尼梯田个性化邮票、哈尼梯田邮资名信片、哈尼梯田画册、哈尼梯田多媒体光盘等宣传资料;2002年秋天,在新州府,举办了哈尼梯田摄影名家名作展览(长期展出)。

同时,配合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和本地新闻媒体做好相关的新闻宣传。

通过有效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哈尼梯田文化的魅力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五)在做好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科学规划,适度利用”的原则开展了哈尼梯田旅游业,推出红河哈尼梯田风光风情旅游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哈尼梯田神奇壮丽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促进了当地居民族生活的改善。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哈尼梯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进展顺利,作为中国政府下一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五个预备清单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

红河哈尼梯田期待着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附件:<<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全文,<<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总规>>内容摘要<<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红河哈尼梯田,是指在红河州元阳、绿春、金平、红河四县风景名胜区内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民族耕种的水稻梯田及相关的山川、林木、村寨、水系等生态系统。

第三条红河哈尼梯田实行分区保护。

核心区:元阳县境内的坝达、多依树、猛品、牛角寨四个梯田片区。

保护区:元阳县境内的新街、胜村、牛角寨、攀枝花四个乡(镇)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片区。

协调区:元阳、绿春、金平、红河县内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梯田片区。

分获范围以总体规划确定为准,实地设界桩标明界线。

第四条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坚持保护第一,恢复整治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协调保护。

在保持原有布局、传统形式、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五条州人民政府设立红河哈尼梯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作为本办法的主体,归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其职责是:(一)保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制定风景名胜区各项管理制度。

(三)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规划。

(四)审查风景区建设项目、经营项目,核发有关证照。

(五)组织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六)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元阳、绿春、金平、红河四县设立相应的片区管理机构,在州哈尼梯田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哈尼梯田的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红河哈尼梯田规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片区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详细规划应当根据片区总体规划进行编制。

区域总体规划和片区总体规划由州级哈尼梯田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景区(点)详细规划由所在地县级哈尼梯田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编制。

核心区景区(点)详细规划由州哈尼梯田管理机构会同元阳县哈尼梯田管理机构共同编制。

第七条红河哈尼梯田规划按照下列程序审批:(一)区域总体规划和片区总体规划由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鉴定后报州人民政府审查,再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景区(点)详细规划由所在地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鉴定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州哈尼梯田管理机构备案。

核心区景区(点)详细规划由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鉴定后,报州人民政府审批。

经过批准的规划心谤腹非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确需变更的,按程序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八条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实行重点保护,景区内禁止从事破坏原有自然环境或者改变原始景观风貌的建设活动和经营活动。

在核心区已有的影响梯田景观的建(构)筑物应进行改造或恢复原貌。

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梯田景观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无直接关系的设施。

协调区以内禁止建设有污染和破坏景区环境的项目。

第九条保护哈尼梯田风景名胜区地形地貌。

禁止在核心区、保护区内从事开山采石、采沙、取土、葬坟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协调区内需要改变原有地形地貌的,必须报经州级哈尼梯田管理机构批准后,按有关程序报批,并在开挖活动结束后进行恢复治理。

禁止改变梯田用途或者放荒。

经过核心区的通讯、广播电视、电力、市政管线,必须按规划地下埋设。

第十条哈尼梯田风景名胜区内实行封山育林。

禁止滥伐林木、毁林开荒、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

第十一条维护梯田灌溉系统,保证梯田用水,禁止污染水源。

第十二条保护和恢复民族村寨传统风貌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倡健康的民俗活动。

禁止擅自移动、拆除和改造村寨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代表性建(构)筑物、道路和水系。

确需进行保养、维修、改造的工程,必须报经县级哈尼梯田管理机构批准后,按有关程序报批。

第十三条在哈尼梯田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必须报经县级以上哈尼梯田管理机构批准后,按有关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在景区(点)详细规划范围内,确需建设临时性建(构)筑物的,必须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