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法体系样本

汉语语法体系样本

汉语语法体系、方法的创新语法观语法观是人们对语法体系的总体看法, 规定制约着语法研究的方向。

每一次人们对于语法研究对象新的本质特点的揭示, 都推动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和飞跃。

当代人们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多维, 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

( 1) 传统语法观能够《马氏文通》为代表。

《文通》认为”葛朗玛者, ……犹云学文之程式也……凡字之分类与因此配用成句之式俱在。

”就是说, 语法是”字”( 词) 的分类和组”字”( 词) 成句的规则。

这种看法比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强调词语组合中的意义联系, 目的在于”致用”。

这种语法观在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建立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过分偏重意义, 往往主观臆断, 见仁见智因人而异, 不利于语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2) 结构主义语法观导源于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 1857~1913) , 被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 1887~1949) 发展并完善。

结构主义立足于对陌生语言的共时描写和分析方法的研究, 着重语言结构形式的分析。

结构主义语法观认为, 语法是形式的哲学, 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它运用”分布分析法”( 分布指语言单位出现的语境的总和) 、”替代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进行切分和归类, 主张经过形式来发现意义, 说明结构之间的关系。

比起传统语法观来, 这自然有着明显的进步, 可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意义, 滑入形式主义的泥坑。

( 3)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不论是传统语法观还是结构主义语法观, 都是一维语法观, 即都是在一个平面上看待语言现象, 把语言看成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自足的系统, 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相互制约的系统。

因此, 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随着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等传入中国, 以胡裕树、张斌为代表的一些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对于语言这样一个复杂多义的系统仅仅从意义, 或者仅仅从形式方面研究是不够的, 必须使二者结合起来, 互相渗透。

同时也意识到, 语言不只是静态的, 不只是具有结构形式和意义内容, 而且是动态的, 语言总是在应用之中。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语法观, 即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 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 也就是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

三个平面既互相依存, 又互相影响和制约, 其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 或者说是显层和隐层的关系; ”句法、语义”和语用是内层和外层的关系, 或者说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

语法研究要以句法为基础, 向隐层深挖语义, 向外层探求语用。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 是一种开放的大语法观。

它启发人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汉语语法规律和现象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描写和解释。

在这种语法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分析方法已经和正在展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一)表述体系的演变在不同语法观的观照下, 汉语语法学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体,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即词本位、句本位、短语本位。

当前随着大语法观念的建立, 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 1) 词本位的表述体系”本位”是基础、核心。

”词本位”是指以词法为重点, 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

它起源于古希腊、拉丁语语法。

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讲语法总是以词法为主, 句法不受重视, 许多句法现象都是放在词法里讲。

这对形态丰富的西方语言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语法草创时期, 根据”西文已有之规矩”也建立了这种词本位的语法体系, 但不久便发现汉语与印欧语言不同, 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西方词本位的体系并不适应汉语的实际, 以词类为纲来描写汉语语法现象, 只能削足适履, 忓格难通。

因此语法学家不得不探求新的体系。

( 2) 句本位的表述体系句本位是继词本位之后而产生的另一种语法体系, 由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率先使用。

它一反以词类为纲构拟汉语体系的作法, 而是以句子为基点, 把一切分析都附丽在句子模型上进行; 它依据意义划分词类, 认定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的是中心词分析法, 即在同一个平面上一举找出主、谓、宾的中心词, 让它们充当句子的主干, 其它次要成分则像枝叶一样挂在主干上。

句本位的语法体系在中国通行了大约六十年, 在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可是句本位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主要是汉语的句子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模型;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并不一一对应; 汉语的句子是由词和词组逐层组合而成。

这样句本位的体系就与汉语的实际产生许多矛盾, 有些甚至是无法克服的矛盾。

( 3) 短语本位的表述体系短语本位是八十年代初期在革新句本位的基础上由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它依据汉语的句子构造和短语构造基本一致的原则, 以短语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 它把短语与句子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实现的关系, 即抽象的句法结构和具体的话语之间的关系; 它根据分布定词类, 承认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基本特性, 采用层次分析法。

显而易见, 短语本位的语法体系具有词本位、句本位所不具有的优点, 以短语为基点描写语法, 内部一致, 没有矛盾; 短语入句后不存在大量转类的问题; 把短语结构讲清楚了, 句子结构也就相应地讲清楚了。

短语本位是在结构主义语法观的观照下形成的, 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应用于汉语的结果, 在句法结构的静态描写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可是语法分析不但要有静态的分析, 而且要有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的分析, 对于后者, 短语本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另外, 把句法分析等同于句子分析, 在理论上也还有问题, 因为句子具有短语所不具有的表述性, 句子本身的内容要比短语丰富得多, 如省略、隐含、移位、暗示、言外之意等等, 用短语分析代替句子分析显然是不够的。

( 4) 小句中枢说近年来, 以邢福义为代表的学者注意到小句( 单句) 汇集了语音、句法、语义、语用多种因素, 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和发散力, 是其它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实体, 居于中枢的地位。

首先, 句子的语气粘附于小句, 没有小句, 语气无所依托。

句子语气作为一类语法实体在跟词和短语相对待的时候才能显示其独立性; 对于小句来说, 它只是小句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 复句和句群依赖于小句。

没有小句, 固然没有复句, 也不会有句群。

第三, 词受控于小句。

汉语语法系统中的词, 只有跟小句产生联系之后, 才能明确显示其语法特性和语法职能, 才能发挥特定的语法作用。

比如”标志”有两个词性, 到底用作动词还是用作名词, 脱离小句无从知道。

第四, 短语从属于小句。

一方面, 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小句的结构类型所包容, 分析小句能够得到短语结构的所有类型, 分析短语却得不到小句结构的所有类型; 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的短语都是自由短语, 具有组合的临时性和可变性, 其语义内涵为小句的结构格局所显示, 其结构成分和组合方式取决于小句表述意旨的临时需要, 相当灵活。

有鉴于此, 人们又重新把目光投向句子, 试图寻找出新的更接近于汉语实际的圆通无碍的表示体系。

( 二) 分析方法的发展本位不同的语法体系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同一本位系统的内部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语法体系的核心构件, 研究上的突破往往是从分析方法上的革新开始的。

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大致上经历了”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几个发展阶段, 当前正呈现出新法叠出, 多法并存, 多元互补的发展态势。

( 1) 句法平面分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是句法平面的分析方法。

前者来自传统语法学, 后者来自结构主义语法学。

前者认为句法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单句的句子成分, 分析时要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 以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 然后让其它成分分别依附在中心词上。

后者认为句子内部的构造是有层次的, 析句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种客观存在的层次性, 采取从大到小逐层剖析或者从小到大逐层归纳的方法。

改革后的层次分析法, 不但讲切分, 而且讲定性, 即还要找出所由构成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

( 2) 语义平面分析主要有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分析和语义特征分析。

变换分析是为了揭示句子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 即语义结构关系而产生的分析方法, 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

变换分析法认为, 不同位置的句法成分之间往往会存在着某种联系, 而这种联系有时是很密切的, 能够经过变换分析对它们加以描述, 这样能够揭示语言结构更深一层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唱着戏”在语法构造上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差别, 可是从它们的变换式上观察, 就会发现它们的语义性质并不完全一致。

前者表示存在, 说明事物的位置, 着眼点是空间; 后者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 着眼点是时间。

语义平面的分析还有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分析。

这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采用的新的分析方法。

语义指向是指句子里某一句法成分跟其它句法成分( 一个或几个) 在语义上联系的情况, 能够分”前指””后指””兼指”, 也能够分”单项指”和”多项指”。

如”水渠弯弯地绕着果园”( 状语前指) , ”大家圆圆地围成一个圈”( 状语后指) , ”她理直气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状语兼指、多项指) 。

语义指向分析有助于语义结构式的建立, 而语义特征分析则能够进一步揭示语义结构式成立的真正原因。

如”看了一天””讲了一天”, 能够转换为”接着看””接着讲”, 而”离开了一天””死了一天”则不能转换为”接着离开””接着死”。

为什么呢? 分析其语义特征可知,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