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论文题目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01班姓名李仪学号201006113014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摘要: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关键词:中华武术想象空间色彩人身价值人格魅力21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出了一个新的开端,用电影这个平台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了解到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累与华夏文明中丰富多彩的美之意境。
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曾经看过许多著名导演拍摄的众多影片,如张艺谋的《英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集结号》,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只有张艺谋的《英雄》。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是导演张艺谋的作品。
而我最欣赏张导的原因则是他是一个有着民族性格的作家。
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仁义,正直等许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当他把这些融入作品中时,便产生了一个个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电影《英雄》中由为匪害民到为抗日保国而牺牲的郑三炮,电影《英雄》中的为天下苍生而放弃私仇的无名莫不如此。
而我最喜欢《英雄》的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它本身。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不但能领略到导演高超的电影指导技巧,而且能深深体悟到其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会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进而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终身受用的东西。
90分钟的电影是短暂的,它所向人们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这不仅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丰富画面的同时表现了中国式审美的要求和刻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用色方面让人目不暇接,从红色的狭隘、蓝色的忧郁、绿色的激荡到最后白色的殊途同归,一点点的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沉默,静止,优雅之美加入其中。
中国人崇尚侠义,因为侠是中国文化中无私、伟大、不羁的象征,侠之大者以天下先正是说明这点。
整个影片里包含了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导演所用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这不仅起到烘托剧情与起到暗示主角心理反映的作用,还能使影片各个阶段表现的意境和审美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影片中应对故事情节也只有三种主色调。
第一种色调的色彩:红,这种颜色给人以热情、兴奋、嫉妒、怒火等多种感情色彩。
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如月心中的愤怒与嫉妒,还有赵国破城不降的惨烈。
这一段开头部分是秦军攻打邯郸,土黄色的大背景中,穿着红衫的赵人在孤城中显得那般壮烈,宁死不屈、不降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章子怡饰演的如月是侍仆身份,使她对主人残剑之情了无着落,然而残剑心中只有飞雪,这正是如月人生之陷,最后只有以身殉情殉义。
飞雪与如月在胡杨林中的对打,剑风刀浪,卷起黄叶满天。
我们听到了苍老的琴声,鼓童的声响,还有女高音抒情的咏叹,三种声音交融荡气回肠,流泻出爱的柔情、怨的委婉及恨的感伤。
那低咽的琴音把人带进了历史的梦乡,对国家、大地、民族的怀想,诉说着英雄念天地之悠悠的无尽衷肠!第二种色调的色彩:蓝,蓝色一直是忧郁的代名词。
片中,梁朝伟饰演的残剑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翠绿色的山峦作底衬,乳白色的淡淡薄雾随风飘荡,在淡蓝色的湖面之上,无名与残剑决斗,两人以轻功踏水而行飘飘欲仙,剑光纵横激斗不休,湖面波纹轻荡,如同轻灵的蝴蝶在巨大宝石之上翩翩起舞。
打斗正酣时,一滴飞射的水珠落到了残剑死去爱人的尸体上,正在决斗的残剑立即转身去擦,对身后利剑来袭毫不在意。
而将要得胜的无名看到此处更是强转其剑也不伤人。
这正显示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爱情与道义。
让观众在蓝色中了解属于中国人平静、爱情、牺牲,和英雄惜英雄时所表现出的无私品质。
第三种色调的色彩:绿,这种色彩给人以生机、博爱、超脱、浪漫之感。
在影片中导演用这种颜色阐述中国式的大爱无疆。
残剑与飞雪冲破三千铁甲围困杀入秦宫,二人怀着对秦国破赵的国恨家仇刺杀秦王,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残剑却在即将手刃仇人时放弃了。
我们在此时可以看出他眼中的那份挣扎,因为在他心中,国破家亡的仇恨比不上天下的归一与百姓的安生。
这是一个侠客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宁愿自己去独自承担那份失败和质疑。
一袭绿衣的残剑与秦王在绿幔间仗剑飞翔,生死相搏,天下的命运,国家的恨仇,都在这绿色迷宫中团团转转,纠缠不清。
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残剑收剑而立,剑上还带着一丝亲王的鲜血,在这一刻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更为他这一刻的放弃添上一些祥和,与宁静。
但白色和黑色呢,这分明也出现在影片里。
其实这就是最大的一个故事,也这是张艺谋给我们讲的故事:整个影片。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
而秦军百万雄师的盔甲也是黑色,这有什么寓意呢?我认为张艺谋这样设定是将黑色当成了一种历史进步的必然,黑甲的秦军很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虽然在这过程之中充满了血腥的战争与可歌可泣的无数英雄,但我们并不能否认秦的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机遇。
而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我想这是片中无名、残剑、飞雪三个赵国刺客心中矛盾的写照。
国恨家仇不共戴天,但天下分离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中国需要统一,需要一个贤主治理破碎的山河,所以三人选择了以死的方式报效祖国,并给予天下苍生一个脱离苦难的机会。
这是一种放弃,一种信任,一种责任,是中国侠客以天下为先道义的抒发,更是中华对侠客正义行为审美意境的最深诠释。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不但能领略到导演高超的电影指导技巧,而且能深深体悟到其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会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进而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终身受用的东西。
首先,就电影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说。
从整体上讲,电影由于节奏快,镜头转换迅速,场景多,一般不能有太多的对话,更多的应该是依靠动作和表情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电影《英雄》做得相当成功。
一部片子的好坏,对白应该占很大的比重。
但《英雄》中的情节,我觉得可以从人物的行为中真切感受到。
对白—似乎只起上下连接的作用。
同一句对白,用在四个不同的场面,残剑在不同的地方,为不同的原因而死。
意境仍然存在,张艺谋让对白的作用退居二线,人的心灵多表现在行为上,让动作上的一针一线来编制影片,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张导的指导能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影视制作中,关于电影对白的另一个要求就是服从人物的性格,遵照生活中的习惯,区别说话时的不同对象和场景。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感到无比的压抑,因为影片中不仅气氛悲凉,对白也毫无新意,甚至觉得有点苍白,有时同一句话竟说了好几次,如“为了天下”这句台词就分别由残剑,无名和秦王说过。
可是在看过几遍之后,我渐渐地感觉到这并非导演的疏忽或其他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意安排的。
虽然对白相同,但是由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场景说出却有着不同的深刻含义。
以上面的“为了天下”为例,由残剑说出显示出他胸怀天下的阔大胸襟,由无名说出则表现了他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怀,由秦王道出则折射出他对残剑的敬佩和觅得知音的欣慰。
一句简单的对白却包含了众多的深意,不仅符合影片对对白的要求,更兼收别出心裁之效。
再次,影视作品中对情节的要求则是事件之间的发展要具有相互的合理的逻辑联系,更符合生活中的基本逻辑,因为观众也是在认同生活中的逻辑的前提下接受作品的叙事的。
首先,战国时的流传至今的许多刺秦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这符合人们传统的认识思维。
然而,刺客放弃刺秦看似不可能,其实这也是符合逻辑的。
看似偶然,其中却包含着必然。
因为战国时长年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人民渴望和平,渴望统一和安定,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况且,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泰民安,为了天下苍生免遭涂炭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这样一来,刺客以天下为重放弃复仇就成了完全可能的事情。
最后,影视制作中对影视文学构思的要求是主题要具有进步性。
影视创作的主题必须在思想上,道德上,历史观上与广大人民的发展相一致,影视作品的主题应该是人民的利益,真善美的希望和理想的具体体现。
任何电影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所以《英雄》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战国时刺客刺杀秦王,但为了“天下”最终放弃了刺秦的故事。
故事中的秦王为了统一天下,结束战乱,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刺客为了国耻家仇而行刺秦王,于是两者之间产生。
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双方在较量中逐渐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以天下,以百姓为重。
最终刺客为天下而献身,秦王一统天下,结束了长久的分裂和战乱。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当今我们国家所要大力弘扬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当今海峡两岸人民对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的热切期盼,更能深刻地体悟到导演对于国家热爱祖国,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得以弘扬的坚定信念。
电影《英雄》在国内取得票房的巨大成功,报送奥斯卡,但未曾获奖,其中缘由所在,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美术欣赏知识以及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似乎从来不吝惜以浓墨重彩来表现其个人对中国古老文化及对中国现代电影的笃悟。
《英雄》不是单纯的行侠复仇的故事,而是站在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高度上诠释侠义精神,比一般武侠片更大气,境界更高;《英雄》从艺术风格上讲是纯唯美主义的,符合武侠片的原则,不仅画面充满美的震撼,而且在武打设计上也具有强烈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与武打、格斗联袂展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琴、棋、书、画、山水、色彩、戏曲等艺术形式。
琴:《英雄》的音乐粗犷、沧桑、浪漫,强调北方大地的情怀。
《序曲》像歌剧的序曲,充满阳刚、苍茫的大地情怀。
《天下》是整个音乐的主题,表现天下和平、国家统一的愿望,音乐深沉、深远。
《棋馆古琴》里听到帕尔曼小提琴和中国古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东西方不同的浪漫融合到一起。
剑术、枪法打斗在一起,与琴韵节奏共振,动人心魄。
《在水一方》:梁朝伟、李连杰水中的激战,谭盾用了很多“水乐”,让人在非常安静中听到激烈的争斗,安静、缥缈而又激烈、深厚。
音乐有效地把视听效果结合起来,制造出空间,弥补了画面不足之处,把导演不能说的潜意识说出来。
只可惜的是,观众总觉得这些音乐有些熟悉,不是在《卧虎藏龙》里都听过了吗?棋:围棋是一项高雅的竞技运动,也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武功的境界,与棋艺的境界也颇有相通之处,棋馆一战以意念相搏形式出现,高手过招,精神格斗代替体力上的格斗!书:无名从“剑”字笔画中领悟剑术、“天下”二字重如泰山,所谓字如其人,影片中多次提到古代书法,即通过书法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赵国书馆书生们舍生取义等)影片主题也通过书法展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