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车辆跟驰理论

第五讲 车辆跟驰理论


2、基于速度的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事实上,反应强度系数不仅与车头间距成反比, 而且还与车辆速度成正比。 因此,可对反应强度系数作如下改进:
2 x n1 t T
.


则有
.
xn t xn1 t
xn1 t T
..
xn t xn1 t
a0t
ib0t
关于波动行为的这些结果可以应用于跟驰的速度、加
速度和车头间距。因此,当C≤1/e,即车头间距不发生波动的 情况下,车速由U变到V车头间距变化量为:
S 1

(V U )
如果头车停车,其最终速度V=0,车头间距的总变化量
为-U/λ。跟驰车为了避免与头车发生碰撞,车头间距最小值 必须为U/λ。另外,在稳态交通流的限制下,为使车头间距 尽可能小,λ应取尽可能大的值。
基本假设:加速度与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成正比;与两车的 车头间距成反比;同时与自身的速度也存在直接的关系。 模型特点:GM模型清楚地反映出车辆跟驰行驶的制约性、 延迟性及传递性。

第三节 稳定性分析

本节讨论跟驰模型的两类波动稳定性:局部稳定性和渐 进稳定性。
1、局部稳定性:关注跟驰车辆对它前面车辆运行波动的 反应,即关注车辆间配合的局部行为。 2、渐进稳定性:关注车队中每一辆车的波动特性在车队 中的表现,即车队的整体波动性。如头车的波动在车队中 的传播。
述出来。一般认为初始状态是头车和跟车都以恒定的速度行 驶,对头车和跟车应用移动坐标系,跟车的加速度简化为:
1 s 1 x f ( 1) C [( ( t ) x ( L [x C ( C se )))]s l f
其中,L-1表示拉普拉斯的逆变形。
类似地,可以得到车辆速度和车辆间距的变化情况。


1、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该模型认为反应强度系数与车头间距成反比 即:
1 / s t 1 / xn t xn 1 t
1

. . xn1 t T x n t x n 1 t xn t xn1 t ..
四、跟驰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an1 t T cv
m n 1
v t t T l x t
an1 t T —— t+T时刻第n+1辆车之间的加速度;
v t x t c, m, l

—— t时刻第n辆车与第n+1辆车之间的速度差; —— t时刻第n辆车与第n+1辆车之间的距离; ——常数。
驾驶员对前车运行状态的改变的反应过程包括4个阶段



感觉阶段:前车运行状态的改变被察觉
认识阶段:对这一变化加以认识 判断阶段:对本车将要采取的措施做出判断 执行阶段:由大脑到手脚的操作动作 这4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假设反应时间为 T,前车在t时刻的动作,后车要经过(t+T)时刻才能做 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是延迟性。
一、局部稳定性

通过第一、二节的分析得到车辆跟驰模型方程。在线性跟
车模型中, X l (t ) 和 X f (t ) 分别表示 t 时刻前车和跟车的位移。
x f ( 1) C[( xl (t ) x f ( ))]

这里C= λT,跟随车辆的局部行为的状态可以通过求解拉 普拉斯变换方程得到。初始时头车和跟车以恒定的速度 u 运行,卡欧(Chow)给出了跟车的速度。
xn (t ) u v
0
v n t
n
(1) n
|| (n ) ||n 1 (u0 (t ) u)dt (n 1)! !
卡欧(Chow)方程形式复杂,所以很难用它来描述物理特性。 如果给定跟车的初始状态,那么跟车的总体行为就可以描
注:该图与图4.2具有相同的头车速度

线性跟驰模型
t时刻
t时刻前车开始 减速位置
s(t )
xn (t )
xn1 (t )
t+T时刻
d3
后车开始 减速位置 运减速运动 前车完全 停止位置
t+T+t1时刻
匀速运动 d1
d2
后车完全 停止位置
L
线性跟驰模型示意图
xi (t )-第i辆车在时刻t的位置; S (t )-两车在时刻 t的间距, S (t ) xn (t ) x n 1 (t ); d1-后车在反应时间 T内行驶的距离, n 1 (t ) Tx n 1 (T t ); d1 Tx d 2-后车在减速期间行驶 的距离; d 3-前车在减速期间行驶 的距离; L — 停车后的车头间距; i (t )-第i辆车在时刻t的速度。 x



单车道车辆跟驰理论认为,车头间距在100~125m以内时 车辆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车辆跟驰特性

跟驰状态下车辆的行驶具有以下特性:


制约性
延迟性


传递性
制约性、延迟性及传递性构成了车辆跟驰行驶的 基本特征,同时也是车辆跟驰模型建立的理论基 础。
1、制约性

紧随要求:在后车跟随前车运行的车队中,出于对旅行时 间的考虑,后车驾驶员总不愿意落后很多,而是紧随前车 前进。 车速条件:后车的车速不能长时间大于前车的车速,而只 有在前车速度附近摆动,否则会发生追尾碰撞

意义: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交通 流的特性,进而把这些了解和认识应用于交通规 划、交通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功效, 解决交通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跟驰状态的判定

跟驰状态临界值的判定是车辆跟驰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现 有的研究中,对跟驰状态的判定存在多种观点。 国外的研究中,美国1994年版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规定当车头时距小于等于5s时,车辆处于跟驰状态; Paker在研究货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时,采用了6s作为判 定车辆跟驰状态的标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车辆跟驰模型是运用动力学方法,探究在 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列队行驶时,车辆跟驰状态 的理论。 原理:车辆跟驰模型从交通流的基本元素——人 车单元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层次分析车道交通流 的特性。


求解:通过求解跟驰方程,不仅可以得到任意时 刻车队中各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置等参数。

特点:车辆跟驰模型是交通系统仿真中最重要的 动态模型,用来描述交通行为即人—车单元行为。
两边对t求导,得到 亦即
..
x n t x n1 t x n1 t T T
n 1, 2,3,...
.
.
..
. . x n1 t T xn t xn 1 t ,
其中
T 1
二、非线性跟驰模型
第五讲 车辆跟驰理论
第一节 跟驰理论概述

1950年赫尔曼(Herman)博士运用动力学方法 建立跟车模型,进而提出了跟驰理论。随后, Reuschel 和Pipes 研究了跟驰理论的解析方法。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混沌论开展了城市快速路交通 流行为阈值模型以及车辆跟驰模型研究。 吉林大学研究了模糊跟驰行为等等。
. 2 xn1 t T . x t x t n n 1 2 ,n 1, 2,3,...

三、线性与非线性跟驰模型的比较

相同点 均为基于反应——刺激模式。


区别
线性跟驰模型:反应强度系数为常量。 非线性跟驰模型:反应强度系数为变量,与速度 成正比,与间距成反比。



《Traffic flow theory》认为跟驰行为发生在两车车头间 距为0~100m或0~125m的范围内;
Weidman的研究则认为车头间距小于等于150m时,车辆 处于跟驰状态。


在跟驰理论中,目前常用的判定跟驰状态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期望速度的判定方法,它是通过判断前车速度 是否小于后随车的期望车速来判定车辆是否处于跟驰状态; 另一种是基于相对速度绝对值的判定方法,它是利用前后 车速度差的绝对值随车头时距变化规律定量地判定车辆行 驶的状态。 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又有学者提出利用 前后车速度的相关系数随车头时距变化的规律来确定车辆 跟驰状态临界值。这一方法考虑的信息更为全面,与现实 结合更为紧密,能有效解决现有方法的不足。
注:2车跟随1车行使,反应时间T=1.5s,C=e-1,两车的初始 速度均为u
头车加速度波动方式及对跟驰车运动的影响
左图 给出了另外四种不
同 C 值的车头间距变化图。 C 分别取阻尼波动、恒幅波动 和增幅波动几种情况的值。 当 C=0.5 和 0.8 时,属第 二种情况,间距发生波动, 振 幅 急 剧 衰 减 ; C=1.57 (≈ π /2 )时,属第三种情 况,间距发生波动,振幅不 变 : 当 C=1.60 时, 属第四种 情况,间距发生波动,振幅 增大。
3、传递性

由制约性可知,第一辆车的运行状态制约着第二辆车的运 行状态,第二辆车又制约着第三辆车,…,第n辆车制约 着第n+1辆。一旦第一辆车改变运行状态,其效应会一辆 接一辆的向后传递,直至车队最后一辆,这就是传递性。 这种运行状态改变的传递又具有延迟性。这种具有延迟性 的向后传递的信息不实平滑连续的,而是像脉冲一样间断 连续的。

第二节 线性跟驰模型
一、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跟驰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反应—刺激的关系式,用 方程表示为:
反应= 灵敏度×刺激

驾驶员接受的刺激是指其前面引导车的加速或减 速行为以及随之产生的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或车间 距离的变化; 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是指根据前车所做的加速或 减速运动而对后车进行的相应操纵及其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