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实质利弊及社会恐慌——聚焦转基因食品的技术异化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最新的育种技术,其在生物学甚至科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虽然其从产生到发展已经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但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及生活,还是遭到了各方的质疑。
尤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其潜在的危险不可预知性是民众所不能接受的。
对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发展,普通民众并无异议,但对于其商业化,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全面考虑,只能是酿成技术异化的恶果。
关键词:转基因,利益和风险分配,技术异化,知情权一、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背景下的产生及发展基因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重要发现,现如今对社会大众已经并不陌生。
基因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已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对此,各个国家及其民众,无不表现出高规格的重视、尊重及支持态度。
但是将基因的相关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还是想都不敢想。
基因的相关技术,似乎只存在于实验室和影视作品中更符合大部分的想象。
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就不仅仅涉及到科学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演变成覆盖伦理、健康、安全、社会、哲学等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了。
这其中,尤其是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食品的相关领域中,受到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安全,是关乎个人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甚至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和政治动荡,甚至会酿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转基因技术迄今为止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已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主体之一,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突破也大大加速了农作物更新换代的速度及种植业结构的变革,转基因技术因此也被认为是继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后的第3次技术革命[1]。
在这样的科学发展背景下,各国纷纷启动并大力支持本国的基因组学相关研究。
各国都将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作为国际科技竞赛甚至是经济比拼的重点。
在这样新技术发展需要的驱动下,转基因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
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转基因技术被认为是难得的历史机遇,甚至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新契机。
但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及背后相关大型跨国公司起步早,资金雄厚,迄今为止依然在该项新技术的竞赛领跑,发展中国家依然占据劣势地位。
在这样的客观事实面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明显忍受不了落后,有相当一部分,想要抢占转基因技术在推广应用上的先机。
甚至颇有些失去理智地进行大面积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在实践上紧跟美国的步伐,但却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众置于试验品的尴尬境地下,最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对环境有不良影响,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检验。
转基因技术最初实验成功始于1983年,通过一种借助于农杆菌的方法获得了首个引入外源基因的植物[2]。
这之后,仅仅经过了四年,就在美国开展了第一例抗虫转基因番茄的田间应用实验。
1994年,也是在美国,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作为第一例进入到应用阶段的转基因作物被正式投放市场。
时至今日,转基因技术所衍生的物种数量、作物种植面积呈几何式增长。
一直以来,对转基因技术的疑问都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在对该项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没有完整评估的情况下,就大刀阔斧地推进其商业化推广进程,进行多种类、大面积的种植。
大约始于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从单纯的实验阶段向商业化种植阶段迅猛的发展,其中主要的转基因作物为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等。
截至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已开放种植国家数、作物种植种类数量以及各类作物种植面积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对于这项技术飞速社会化应用的现状,不仅普通民众云里雾里不知该喜还是忧,甚至连一些所谓的专家在转基因问题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甚至由此引发了多个层面的争论。
当然,这些不同的声音大体分为两类,赞同者与怀疑者。
其中,美国作为转基因技术最为成熟的技术前沿国家,其对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
即使仅仅是为了美国存在的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的利益,美国也势必要将转基因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以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
但由于各种原因,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推广曾一度受到各国的抵制,最后美国不得不在多个国际组织对于转基因技术推广进行限定的各类条文规章面前低头妥协。
但在既得利益面前,美国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是不可能放弃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的,暂时的妥协只是为了更好的继续转基因食品产业,况且相当一部分抵制美国转基因技术顺利应用的声音是来自于同样掌握着前沿技术的美国的对手那里,他们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他们只是想在庞大的转基因食品产业中分一杯羹罢了[3]。
二、社会各界的态度对于转基因技术应用于人类日常饮食中这一议题,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的主要争论点有着很大的差异。
很长一段时间,争论的答案只停留在如何应对转基因食品,而未追问转基因技术的社会性本质。
关于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争论,其实实质上是一场由利益和风险分配问题所引发的争论。
首先,目前市面上所应用的转基因食品技术的专利,大多是掌握在大型跨国企业的手中的。
这就造成了转基因食品技术由大型利益集团所垄断的局面。
而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些利益集团往往会采用只对自己有利的手段来保证自己利益的延续以及最大化。
比如使用终结者技术,使种子无法正常留存作下一年耕种之用,农民只能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新的种子,这无疑是将跨国集团的投资风险转嫁到了农民身上,农民的利益与便利被跨国集团毫不留情的牺牲掉。
另一方面,对于转基因食品上是否需要做明显标注,也曾一度引发国际的激烈讨论,甚至时至今日还不能完全达成共识。
如果民众毫不抵抗地接受了转基因食品,就相当于当代人享受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眼前的好处,而由后代人承受可能的灾难,这很显然可能戳中了一些现在正洋洋得意享受着转基因食品便利的当代人的想法,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与代际正义相悖的[4]。
如果在转基因食品上进行标注,很显然会影响生产企业的利益,这会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潜意识认为转基因食品是有害的。
而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由于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没有明确证据能够证明是有害的,因此一些既得利益相关者就鼓吹“没有证据证明有害即是无害”,这显然是一种滑稽的强权逻辑。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推广是一种严重的获得利益私有化而治理代价社会化的行为,对于各国来说,将其大力推广其实都应该是一件不宜操之过急的事情。
在现代传统作物还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今天,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应该大力进行,但推广却着实应该慎之又慎。
我国曾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国之一,对于基因相关的技术并不陌生。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掌握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资源,在技术上领跑其他发展中国家。
另外也是最早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但从近年来看,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世界排名却一降再降,先后被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和印度赶超,这一事实反应了我国对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清醒而谨慎的态度。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通过最新的新闻消息等可以获得我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最新政策。
从中国国内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所占面积来看,政府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态度还是理性而保守的。
目前看来,批准在中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抗虫棉和转基因木瓜,其他一切种植行为都是非法的。
从理性角度来讲,这是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研发大潮中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必然之举。
但另一方面,中国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数量却不容小觑,尤其是大豆,从绝对数量上来讲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数字是惊人的,另外从市面上出售的转基因大豆油占比来讲,其市场份额也是惊人的。
也因此,普通民众对转基因作物有着相当的担忧和恐慌,加之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鼓吹转基因阴谋论,底层民众对转基因技术反响不容乐观。
从互联网各类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显示,中国是否会成为世界首个批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国家,受到了世界范围内民众的关注与担忧。
农业部表示,对转基因的态度是明确的:一是在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二是在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5]。
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发展线路要遵循:先是非食用,然后是间接使用,最后是食用,即先是非食用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才是主粮作物。
但国内科研人员在新技术面前就显得要急躁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表示,从科研角度讲,这些作物都是中国急需发展的,从技术发展来说没有先后之分。
这样的言论虽然冰冷的支出了技术发展亟待实践验证的事实,但也着实欠缺了对现实情况的考虑。
技术的推广,应该建立在对技术各方面影响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科学不能只靠一腔热血,不能喊口号似的用目的指挥行为,而应谨慎的衡量技术的发展程度以此指导实践的发展阶段。
如果盲目的激进的进行推广,只能造成民众的强烈反对甚至是技术异化。
而且面对转基因这样有着影响整个生态环境能力的重大技术,稍有不慎,不止人类只能自食苦果,还可能造成整个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灾难。
三、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转基因技术既然能够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必然有其对食品生产过程或者食品最后口味等性状优化的地方。
转基因食品技术最初的应用主要是从防治病虫害角度出发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例转基因作物是增产的[6]。
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任何一种农作物来说,其可能发生的都不只是一种病虫害,虽然可能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特定作物可能受到一种病虫害的危害,但单纯通过转基因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相反,还存在着由基因逃逸而衍生出超级杂草的可能性,这也是社会各界一直以来所担忧的。
虽然目前为止,由于研究人员对于这一领域的操作比较谨慎,并没有发现某一转基因作物产生毒性蛋白或者致敏性蛋白的问题,但是基因通过各种可能难以预料的方式危及农作物资源和生态安全一直是悬在人们心上的一把刀。
以我国转基因食品番木瓜为例,可以说是因为番木瓜环斑病毒严重影响的番木瓜的产量,才依靠转基因技术攻克了这个难题,并使得番木瓜种植产业在我国繁荣发展的[7]。
转基因技术给普通民众食用番木瓜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当民众知道喜欢的食物是转基因食品时,通常情况下都会下意识减少自己的使用量。
因此尽管转基因技术在人类正确运用的情况下,显现出它对人类生活的益处,但我们对它的监督依然不能松懈,尤其要注意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绝不能昧着良心为了某些私人利益而使同胞沦为实验品。
四、转基因食品面临的问题及民众的恐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际社会持不同的观点的两方始终在进行争论,支持方最主要的证据是实质等同性原则和无罪推论原则。
但这两个支持者的主要武器却是经不起推敲的:食品安全评估不仅仅简单地是对其化学成分的评估,更是对其生产过程安全性的考量;新的遗传背景下的相互作用不可精确预测[8]。
因此不论支持者如何宣称转基因食品的必要性及安全性,也无法阻挡反对者对转基因食品做进一步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