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张良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张良[1]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至今,安徽庐江、陕西汉中、河南兰考、张家界,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等都说有张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张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
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
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生平愿从赤松子游图轴[2]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姬。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
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l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
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
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
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史书中出生地的记载……其先韩人也。
【索隐】: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
顾氏按:後汉书云“张良出於城父”,城父县属亳州,即今日安徽亳州城父镇.【正义】: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
”[3]反秦复韩圯上受书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
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游戏《三国志》中的张良于秦。
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
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现在50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
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
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
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
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
120斤的大铁椎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
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10天不得,后来不了了之。
古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张良题跋全身像[4]上来。
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张良题跋坐像[5]?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
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
”说罢,扬长而去。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
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
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
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
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地发挥。
降宛取蛲佐策入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张良题跋像[6]”早在下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这一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
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
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南下。
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
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阳)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
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同年十二月,刘邦率军抵达蛲关(今陕西兰阳东南)。
蛲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
”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
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
他说:“我听说蛲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
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
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刘邦依计而行,蛲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
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蛲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
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
”于是,刘邦率兵向蛲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蛲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
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6年元月抵达霸上(今西安市东25里)。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仅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似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谏主安民斗智鸿门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使许多人忘乎所以,昏昏然,以为可以尽享天下了。
连刘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宫里的一切倾倒,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
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
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
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
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
现在大军刚人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纣为虐了。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张良辞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
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
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劫,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安诸如故。
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
”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
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
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
”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