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美术PPT教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美术PPT教学课件
第三环节 揣摩意象,领略意境
—理解作品
• 克服了文字障碍,理顺了句子关系,明白了 诗句的大意,再读起作品,注意力就不会受到 疑难字句的羁绊,想象力也不会因句意不通而 阻隔,思维便可以摆脱字面而进入画面了,就 有能力形成整体印象,或分解出一个个意象, 进而再联系起来,统合起来,对作品作出一个 客观的完整的认识。这就是解释作品。其基本 原则是忠于原作,追求本意。如叶老所说: “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 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些什么。”
• 巴山楚水凄凉地 , 第一个意象:忆昔,凄凉经历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 第二个意象:抚今,悲痛感受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第三个意象:想事,沉重比喻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 第四个意象:听歌,精神一振 • 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诗词中的“象”一般有四指:人、事、 物、景;“意”则有四涵:情、志、理、 趣。于是便可以组合成16种基本意象, 就全篇而言,即为16种基本意境。 如 下表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 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在 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 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一、新疆石窟壁画
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 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 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 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 佛洞。其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北魏时期的石 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以及莲花洞等。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宏伟的石窟是宾阳洞。 宾阳洞的雕凿有着完美、周密的设计计划, 所以布局特别严谨、整体。正壁有五尊雕像, 正中为本尊说法雕像,相貌丰满,微露笑意, 给人以一种亲切之感,阶梯似的厚重衣纹余 留着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菩萨和弟子们分 列两侧,。地面刻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 洞外两侧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金刚力士,力 士身躯肌腱骨坚,眉目挺怒,气势威武,所 谓“怒目金刚”是也。这是教早运用夸张的 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
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出身贵族。他是东晋最伟 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 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 视眼神的刻画。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 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 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和《列女传*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 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 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 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 完美无缺的境地。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咏物寓理: 及物成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鹅,鹅,鹅 ,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
触景生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叙事抒情: 叙事表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纵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
志
理
趣
意象
人 写人传情 写人明志 写人达理 写人寄趣
事 叙事抒情 叙事表志 叙事含理 叙事谐趣
物 托物寄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寓理 及物成趣
景 情景相生 绘景寄志 观景得理 描景得趣
写人传情: 写人明志: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第一个意象,把酒问天:一问明月几时 才有,二问天宫今是何年。面对青天明 月,心中无限怅惘。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第二个意象:欲归又恐。想追求又害怕, 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第三个意象:起舞自娱。作出选择: 还是在人间好。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第四个意象:月照无眠。月光 流转照离人 ,离人辗转思亲人。
第一环节 朗读全诗,力求读准 —感知作品
•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 求读准,实质是求读懂。读准与读 懂互为因果。读准了有利于读懂, 读懂了,有助于读准。所以,听范 读很重要。但范读不能代替自读; 唯有自读,才能获得读诗体验。
第二环节 弄懂字词,理顺语句
—疏通作品
• 初读之时,眼在字面上跑,嘴从字面上说, 字面的意思未必连贯得起来,诗面的形象未必 形成得起来。这是由古典诗词的高度凝练、精 辟,加之语言组织的特殊性造成的。这就需要 停顿下来,尝试着把每个词语的意思弄清楚, 把词与词的意思联系起来,以求把大致意思搞 清楚。就像叶老所说:先自行思考求解,不得 其解再看注解;看了注解仍不懂再与同学商量; 同学间商量不出再问老师。
叙事含理: 叙事谐趣: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托物寄情 : 托物言志: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陆游《咏梅》
千凿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莫高窟雕塑是作为僧徒信众礼拜偶像的 彩塑。塑像有释迦牟尼像、弥勒菩萨像 以及释迦、多宝并坐像。彩塑的组合形 式一般是一尊佛像、两身胁侍菩萨。弥 勒像最多,姿态多是交脚而坐,或沉思 或禅定。弥勒信仰的兴盛,反映了当时 人们渴望结束现实的痛苦,幻想未来的 幸福生活。
术语
以形写神 顾恺之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 的“传神”。“以形写神”在阐明传达 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 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 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然而准确地再现。 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 神气与之具变矣。”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 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 “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 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 “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 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 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 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通过对这一个个意象的把握及联缀,我们就可以 把这首词的整体意境描述为:上阙写作者酒后望月 驰思,对天上人间的无限感慨;下阙写辗转不寐思 念亲人,又感悟到万事万物自古难全的道理,由此 得以自慰和宽解,并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一般说来,诗词多以一个完整的韵句为一个 意象,表达一个完整的形象及意思。如: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 佛寺壁画为主。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 “笔迹周密”的“密体”风格,张僧繇则使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 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 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 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 融的艺术风格。
•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 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是作者 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 艺术形象。意象是诗词的实体,是 意境的单元;而一首诗词的整体意 境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意象组合而 成的,因此可以说是个意象系统。
• 下面来举例谈谈意象和意境。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一、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 而般若学则与玄学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此 宗炳的主张受玄学影响很深。
他在《画山水序》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 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 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 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地作了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 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 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曹衣出水 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 被誉为“曹家样”。后世评述他的风格 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即所谓“曹衣出水”。这一风格实际上 是吸取了印度芨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 人耳目一新。在遗存的艺术作品中,尤 其是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 的生动形象。概括了佛教最初传入的几 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
写人达理: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写人寄趣: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村居》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 术
绘画艺术
著名画家 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
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 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能力。 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 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评价称:“古画 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 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初三语文组
基本目标
• 感受诗词经典,追溯文化渊源; • 提高审美品位,积蓄典雅语言。
要点与方法:
• 节律是特征,朗读以凸显之。 • 意象是风景,想像以再现之。 • 情感是灵魂,体验以沟通之。 • 语言是珍品,玩味以珍藏之。
五个环节
• 一、朗读全诗,力求读准——感知作品 • 二、弄懂字词,理顺语句——疏通作品 • 三、揣摩意象,领略意境——领会作品 • 四、自我感受,独特体验——感悟作品 • 五、赏析技巧,品味语言——鉴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