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通辽市草原现状(一)天然草原现状。

全市草原面积5129万亩。

草地类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和沼泽等5大类。

天然草地植物有110科、446属、1169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植物有578种。

天然草地亩年产干草50公斤,打草场年产草140—200公斤,年可利用牧草贮量约为20亿公斤。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较快增长,人为干扰,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

上世纪80年代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草原面积的52.8%,到本世纪初草原“三化”发展到4217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2.22%,其中退化草原199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2.6%,沙化草地1818.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8.8%,盐渍化草原404.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6%。

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植被衰退,地表裸露,沙暴肆虐,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的优势明显减弱。

(二)草原保护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 取得的成效。

在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工作方面,一是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全市落实草原“双权一制”面积4678万亩,依法流转草牧场119.7万亩。

二是禁牧休牧制度。

全市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主干道两侧区、退耕退牧区等5个区域全面实行了常年围封禁牧,建立无畜区,其余区域草原全部实行了季节性休牧。

全市每年禁牧面积2242万亩。

三是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目前3个牧业旗和1个半农半牧业旗划定基本草原3060万亩,为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草原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累计达到5341.2万亩,平均每年的建设规模约为1068.2万亩。

多年生优质牧草累计建设面积559.8万亩;青贮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05.4万亩,年均种植面积为221万亩;草场改良累计完成946万亩;现有草地围栏总面积3110万亩;打草机械及青贮和秸秆加工机械共有2.8万台(套);建各类永久性窖池26.1万座,容量达785.6万立方米。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均草牧场面积少,草原退化严重。

全市有天然草原面积512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682万亩,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7.4%。

我市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全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牧民中蒙古族占98%。

牧区人均占有草牧场不到200亩,半农半牧区人均占有草牧场不足30亩。

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下,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

二是草畜矛盾突出。

由于连年干旱,草牧场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产草量大幅度下降,载畜能力降低。

虽然我市秸秆资源丰富,但由于设施、设备、技术、观念等原因,利用方式粗放。

2010年,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88.4万头、羊存栏887.2万只。

由于饲草料严重短缺,使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冬春两季处于半饥饿状态,大部分牲畜膘情差,母畜不发情,繁殖成活率低,牲畜应有的生产性能不能有效发挥,造成草原畜牧业质量和效益低下。

三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面积小,且无水源保障,生产水平低。

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备率低,加工能力不强,农区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不高。

牲畜棚圈、窖池、水源井等数量少,建设标准不高,抗灾能力仍然比较弱。

四是依法保护难,人为破坏严重。

在草原执法过程中,各级草原监理队伍能力薄弱,执法经费短缺。

干部群众法律意识、生态保护观念差,乱采乱挖、违法征占用、开垦草原等违法活动不断出现。

五是牧民就业渠道窄,收入积累缓慢,草原压力大。

我市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牧区和半牧区,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牧民转移就业难度较大,收入主要来源于草原畜牧业,但由于牧业生产成本较高,牧民依靠畜牧业增收乏力。

导致了草原生产压力增大,超载运行。

(三)草原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功能不可代替。

草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减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多种生态功能,草原的生态功能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草原面积512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4%。

但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现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是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我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牧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出售畜产品,由于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内草原畜牧业仍然是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与草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三是草原是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现代和今后的绿色优势产业。

2010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74.3亿元;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188.4万头、羊887.2万只;出栏牲畜880万头只,其中牛74万头、羊445万只;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为53万吨、56万吨,毛绒产量1.24万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草原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作为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对畜牧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是草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

草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碳库。

草原作为我市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据着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可起到维持大气化学平衡与稳定,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

加大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能发挥草原的具大碳汇功能,对维护大气平衡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五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草原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沙两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点和难点。

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巩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及原则(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的趋势,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按照“四保一完善”,即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发挥牧民主体作用的原则,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二)具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禁牧面积达到400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达到1100万亩,优质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300万亩,青贮饲料地500万亩,饲草料总储备能力达到181亿公斤以上。

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590元。

(三)坚持的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草场退化程度和草场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设计不同的禁牧模式和草畜平衡模式,供牧民自主选择。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共赢的原则。

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宗旨,改善牧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绿色、特色、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展牧民增收渠道。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牧民为主体的原则。

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充分动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向上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牧民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维护农牧民的根本利益,调动牧民保护家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牧民明确既是受益主体也是保护草原的责任主体。

四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充分考虑各地区草原生产力水平的差距,牧民收入水平,按照实际载畜能力合理制定补助标准,确保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在禁牧和减畜的情况下,年平均收入水平不降低。

五是坚持依法管理,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的原则。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行为的同时,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

六是坚持依靠科技、突出创新,高标准、严要求,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的原则。

要开展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等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

加大优良牧草高产栽培、舍饲圈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一是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草原生态的现状、自然环境的好坏、草原的载畜能力及再生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

二是为保证补奖机制落实的公平合理,按自治区确定的标准亩系数分配各旗县市区的补奖任务及资金。

全市禁牧区标准亩系数为1,草畜平衡区标准亩系数为1.54。

三是从2011年起,尚未到期的退牧还草工程区以及自治区实施的阶段性禁牧区全部转入补奖机制区,并统一按照标准亩进行补助。

四是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减畜的重点为山羊。

近几年已实行禁牧的旗县市区禁牧区不能自然放牧,要全部舍饲圈养;未实施禁牧的地区要按照4 : 3 : 3的比例分3年完成;草畜平衡区超载放牧的牲畜全部减掉。

五是实行牧民管护员制度,牧民管护员的工资由自治区和旗县市区按比例分别承担。

六是享受牧业综合生产资料补助的牧户,以从事草原畜牧业,拥有牧业户籍的牧民,以二轮草场承包时的户数为基准,同时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进行确定。

七是已经依法流转的草原其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仍然归原承包人,流转的草原在禁牧区域坚决禁牧,在草畜平衡区域要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八是坚持“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

九是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

并采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或联户。

十是禁牧区严禁雇工在草原上放牧,严禁非牧人员占用草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

十一是人工草地必须在现有耕地或退耕地上建设,严禁以建设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建设为由开垦草原。

十二是加快畜种改良步伐,提高个体生产性能,有效弥补减畜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