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附件1: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案例/论文申报表题目类别: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的使命申报人姓名郝性别女职务教师职称小学高级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通讯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邮政编码电话手机传真E--mail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单位盖章年月日备注:此表与报送材料装订在一起附件2: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封面(A4规格)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题目: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作者姓名:郝丽娜作者职务:教师职称:小学高级教龄:14年省(直辖市)、区(县):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通讯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邮编:联系电话:(单位)(其他)备注:此封面与报送论文装订在一起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摘要】1.《中国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中国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作业,或是齐声做口头练习。

他们的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可能在中考与高考中出现的动西。

对于习惯在历史与英语课上辩论、在数学课上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太显得空乏和拘束了。

这不是说中国学校课上都是露骨的宣传,或者将每一个数学题答案都写成毛泽东,而是说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法,每个班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课上缺少讨论、课外也不关心社会生活。

美国中学生较为常见的政府决策辩论等,中国学生的经验几乎为零。

中国的学校有很多长处,可是他们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更不培养大量思维广博的哲学家。

——(美)《波士顿环球报》2.《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需要“内在富有”》中国大陆迅速经济增长和雄厚的财力令世界目眩。

许多西方人赞扬中国将世界从一场几乎已成定局的经济衰退中拉了出来。

但是,我最近在青岛的所见所闻却十分心情沉重。

在青岛香港中路一处高档住宅楼边,便利店顾客随便扔去垃圾。

在一家饭店里,衣着光鲜的就餐者一根一根的抽着香烟,不理会邻桌咳嗽的顾客。

从有损公众利益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很多中国人表面似乎颇为富有,但内心实在缺乏良好素养。

中国人做到经济年增长8%还不够,只有他们内在“富有”了,才会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香港《南华早报》【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可持续学习能力【正文】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学校教育,能够从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受教育的结果。

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

难以想象,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一、建构合理的学校教育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以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教育系统。

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

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体系建构问题。

(一)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必须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求人类自身必须全面发展,因而,从教育思想上看,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必须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探讨,是培养单一层面的人,还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走向的问题。

在考虑关系教育命运从而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走向的教育思想时,我们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找教育思想的切入点。

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倒不如说是为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契机。

实践证明,使受教育者单一发展的教育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恶动力”。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教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也必须是贯穿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基本原则,离开这个基本点,偏离了基本原则,由错误教育思想导引的错误教育就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必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高度统一我们可将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块。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统一。

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固然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

总之,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支持,因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空间为代价。

(三)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教育固然受经济制约,但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相对独立性。

教育适当超前于经济,为经济社会超前储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逻辑。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教育得不到优先发展,发展母体营养不良,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畸形发展。

要确保教育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就必须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承认教育事业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

如果一味强调经济的基础性和制约性,不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么,就不可能在优先发展教育问题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四)学校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必须塑造受教育者具有鲜明的生态教育观(或绿色教育观)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就其背景来说,生态危机是其面临的大背景。

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动,亦即没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背景。

教育,已经历史地与生态危机联系在一起。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教育必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如果说生态文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将走向生态化,也就是说人类将把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那么,教育也必须融入生态化趋势中,进行生态化再造。

道理很简单,教育的发展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内在一致的和历史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及其背景,而且对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态化改造,并通过自身的生态化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

也就是说,现代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生态化时代即将来临。

所谓现代教育的生态化趋势,是说伴随着生态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始新的历史性转折,即逐步强化自身的生态化色彩,直至最终构建起和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体系。

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必须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从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构,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品德的文明新人。

可见,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的生态化,不仅仅是人们在劣化的生态环境面前对教育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是当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态化进程中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人类迫于生态危机的压力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教育就应当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转型进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五)学校教育在教育过程上,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贯穿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始终,树立全程教育观所谓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和每一个受教育者成长过程的始终。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全面发展,而人类的全面、持续发展呼唤全程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教育弱化或失灵,都会诱致人类的畸形和不连续发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整个可持续发展链条的中断。

二、学校教育能够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一)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发挥品德课、科学课等课程的主体教育作用,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科学课为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综合课程,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等内容,其综合化的构建恰好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课程载体,具备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从而入脑动心,其效果才能明显。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学生道德情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实现其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有效学习,使课程生活成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

加强道德实践体验,实现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的有效链接,我们就会丰富教育内涵,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效,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出有良好德行的一代新人。

此外,在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包括:独立学习知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共事、合作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等等。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创设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良好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养成的沃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打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学习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