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纱学重点

纺纱学重点

纺纱学重点第一章棉纺纺纱系统在棉纺中应用广泛,用于纺中,粗特纱毛纺纺纱系统第二章轧棉原理:棉纤维和棉籽间具有一定的联结力,轧棉时,棉籽和纤维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纤维受到比联结力稍大的作用力,同时棉籽不断翻滚,使棉籽上长度在16mm以上的可纺纤维都被轧下。

纤维与棉籽的联结力约为单根纤维强力的25%~50%,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轧棉不会轧断纤维代号表示唛头:我国以原棉类型、品级、长度、马克隆值顺序组成,皮辊棉在下方加横线,锯齿棉不加。

类型代号:Y表示黄棉,G表示灰棉,L表示长绒棉,细绒白棉不作标志。

品级代号:用1-7表示一级到七级。

长度代号:25~32mm用数字表示。

马克隆值代号:分别用A、B、C表示,六、七级棉花不标注马克隆值。

配棉(分类排队法)纺织厂一般不用单一唛头的棉纤维原料纺纱,而是将几种相互搭配使用,这种方法即为配棉。

分类就是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各种纱线的不同要求,把适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特数和用途纱线的原棉挑选出来划分为一类。

分类时的注意成纱要求、到棉趋势、纱线质量指标的平衡、气候变化、混合成分性质差异等。

排队:将某种配棉类别中的原棉按地区、性能、长度、线密度和强力等指标相近的排成一队。

原料混合目的:使最终产品的各项性能均匀一致;均匀混合是稳定成纱质量的重要条件。

实质(1)每个成分的内部相混(2)各种成分的纤维在整个混和原料中的均匀分布要求满足“含量正确”和“分布均匀”两种要求,即要使各种混合原料在纱线任意截面上的含量与设计的比率相一致,而且所有混合原料在纱线任意截面上的分布呈均匀状态。

均匀混合的前提是混合原料被细致地松解,直到单纤维状态。

松解越好,纤维块越小,混合就越完善。

方法(1)散纤维(包)混合(2)条子混合纯纺——散纤维混天然纤维与化纤混纺——多采用条混化纤之间混纺——多采用散纤维混;为控制混比,则采用条混第三章一)开松目的:将大的纤维块松解成小纤维块或纤维束,并降低纤维原料单位体积的重量,为以后的梳理创造条件。

要求:既要开松充分,又要少损伤纤维和少打碎杂质工艺原则:先缓后剧、渐进开松、少伤少碎在具体实施中应采用先自由开松后握持开松等手段(二)除杂目的:在开松的同时,清除原料中大部分杂质、疵点及短绒,使原料变得较洁净。

要求:对于较重、较大、易破碎、和纤维粘附较松的杂质,应尽早排除,以防破碎,到后道工序时更难去除;和纤维粘附较紧的杂质,不应在开始阶段排除,因为这时都是大的纤维块,会增加落棉(毛)的数量,或损伤长纤维。

工艺原则:早落防碎根据原料喂给方式的不同,开松可分为自由开松和握持开松两种形式。

按机械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扯松、打松和分割开松三种形式。

(三)影响开松作用的因素1.开松机件的形式开松机件的形式有:角钉滚筒式、刀片式、三翼梳针式与综合式、梳针滚筒式、锯齿滚筒式等。

2.开松机件的速度开松机件速度增加,喂入原料单位长度上受到开松作用(撕扯、打击等)的次数增加,开松作用力也相应增大,因而开松作用增强,同时除杂作用也加强,但纤维易受到损伤,杂质也可能被打碎。

因此,纤维块较大,开松阻力较大时,开松机件速度不宜过高。

3.工作机件之间的隔距喂给罗拉与角钉滚筒或打手等开松机件之间隔距越小,角钉、打手等深入纤维层的作用越强烈,因而开松作用越强烈,但易于损伤纤维。

因此,当纤维层较厚、纤维间紧密和纤维较长时,开松机件间隔距不宜过小。

且随纤维块逐渐松解和蓬松,角钉滚筒或打手等开松机件与尘棒之间的隔距由入口到出口应逐渐减小。

4.开松机件的角钉、梳针、刀片等的配置植列方式对开松也有影响,合理的植列方式应能保证喂入纤维层在宽度方向上各处均匀地得到开松,并且角钉、梳针、刀片、锯齿等在滚筒表面应均匀分布。

植针密度加大,开松作用加强。

植针密度应根据逐步开松的原则来选择,纤维块大时植针密度要小,随着开松的进行,密度逐渐加大,但密度过大,易于损伤纤维。

除杂原理与方法杂质与纤维集合体存在方式:包裹、粘附杂质与纤维集合体性质差异:纤维:体积大、重量轻、空气阻力大、离心惯性小杂质:体积小、重量重、空气阻力小、离心惯性大在开松过程中,原料除杂方法主要为物理法,即依靠机械部件的作用、气流的作用,或者二者相结合的作用除去原料中的杂质。

机械除杂:1.打手机械除杂⑴尘棒的形状和配置对除杂的影响①尘棒截面形状:有三角形、圆形等。

②安装角θ:尘棒工作面与打手径向的夹角。

角为尘棒清除角,一般为40~50③尘棒间的隔距:由入口到出口逐渐变小除杂作用分析①打击排杂:当原料受到打手的打击开松而使杂质与纤维块分离,则杂质由于体积小、重量大,在打击力的作用下被抛向尘棒工作面,在其反射作用下被排除。

②冲击排杂:若原料经打手打击开松后,杂质与纤维未被分离,则共同以速度V沿打手切向被抛向尘棒。

当纤维块撞击到尘棒上时,尘棒的冲击使纤维块静止,而杂质在较大冲击力的作用下,冲破松散的纤维块,从尘棒间排出。

③撕扯分离排杂:当纤维块一端受到打手刀片打击,另一端接触尘棒而受到阻力时,受到两者的撕扯而被开松,使杂质与纤维分离,分离后的杂质靠本身重力由尘棒间落下。

影响开松除杂作用的因素1. 隔距(1)角钉帘与压棉帘的隔距隔距小,大棉块不易通过,撕扯作用强,开松作用好。

(2)均棉罗拉与角钉帘的隔距隔距小,大棉块不易通过,撕扯作用强,开松作用好。

(3)剥棉打手与尘棒之间的隔距隔距小,打击作用强,开松作用好。

随着原棉的逐渐开松,体积逐渐增大,隔距沿棉流输送方向应逐渐增大。

2. 各主要机件的速度(1)均棉罗拉的速度速度高,撕扯次数增加,撕扯作用增强,开松效果好。

(2)剥棉打手速度速度高,可增加打手的打击力和打击次数,提高开松效果,但如果速度过高,易返花,产生索丝、棉结等疵点。

3)角钉帘速度角钉帘速度对开松的影响有两重性。

如提高角钉帘速度,一方面使角钉帘与压棉帘之间的开松强度增强,使开松效果提高,另一方面角钉帘是输出机件,速度提高使产量增加,单位时间通过的棉量增加,这又使角钉帘与压棉帘以及均棉罗拉之间的开松负担增加,其开松作用效果下降,因此,角钉帘速度对开松效果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主要影响机器的产量。

第四章纤维与针齿的相对运动沿针运动是纤维在针面间转移的基础,绕针运动是梳理的基础。

分梳作用产生分梳作用的两针面配置条件为:(1)针尖方向平行配置;(针齿平行配置)(2)具有足够小的隔距;(3)任一针面对另一针面的相对运动方向是逆对着针尖的;(两针面彼此以本身的针尖迎着对方的针尖相对运动,针尖相对)分梳作用区的特点不管两个作用针面中一个或两个带有纤维,分梳结果使两个针面都带有纤维。

因此原来没有纤维的针面必将抓取部分纤维。

纤维由一个针面向另一个针面的部分转移。

某针面握持的纤维,必受到另一针面的梳理。

分梳作用区的应用盖板梳理机上,锡林-盖板,锡林-道夫罗拉梳理机上,锡林-工作辊剥取作用两个针面产生剥取作用的配置条件为:(1)针尖方向相互交叉配置;(2)应有足够小的隔距;(3)其中一个针面对另一个针面相对运动的方向是顺着针尖方向的;(两针面的运动方向为一针面的针尖从另一针面的针背越过,针尖对针背)。

剥取作用区的作用使纤维从一个针面全部转移到另一个针面上去。

剥取作用区的应用盖板梳理机上,刺辊-锡林罗拉梳理机上,工作辊-剥取辊,剥取辊-锡林,转移辊-锡林提升作用两个针面产生提升作用的配置条件为:(1)针尖方向平行配置;(2)应有足够小的隔距;(3)任何一个针面对另一个针面的相对运动方向是顺着针尖方向的;(两针面彼此以本身的针背迎着对方的针背相对运动,针背相对)提升作用区的作用提升作用可使针根处的纤维向针尖提升一段距离,便于分梳、剥取。

提升作用区的应用采用弹性针布的罗拉梳理机上,锡林-风轮弹性针布特点梳理缓和,容纤量高,混合好,纤维较难转移,抄针负荷多。

各种负荷的形成及作用盖板梳理机锡林负荷(1)喂入负荷原料由喂入罗拉喂入,经刺辊后到达锡林,分布在锡林上单位面积的纤维量,以αf表示。

(2)盖板负荷与盖板花负荷盖板负荷是指锡林单位面积针面转移给盖板的纤维量,以αg表示。

盖板花负荷是指盖板走出梳理工作区时,所带出的(相当于锡林单位面积上的)纤维量,以αg1表示。

(3)锡林负荷锡林走出盖板工作区带至道夫表面的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称为锡林负荷,以αc表示。

(4)出机负荷出机负荷α0即指锡林单位面积针面上转移给道夫的纤维量。

在不考虑梳理中的纤维损耗(如盖板花、落杂等)时,出机负荷等于喂入负荷。

5)返回负荷返回负荷αb是指锡林针面上的纤维经过道夫而转移给道夫一部分纤维后,仍留在锡林上的单位面积的纤维量。

分配系数及影响因素工作辊分配系数在罗拉梳理机上,锡林与工作辊对纤维进行分梳后,锡林每平方米针面交给工作辊针面的纤维与此同时每平方米锡林针面参与分梳作用的纤维量的比值叫做工作辊分配系数1)预梳锡林工作辊分配系数在预梳锡林上没有返回负荷αb,参与梳理作用的只有喂入负荷f 与剥取负荷β两种。

故预梳理锡林的工作辊分配系数为K1。

锡林向道夫转移的纤维占参与作用纤维的百分率叫做道夫转移率。

混合、均匀作用的意义梳理机的混和作用表现为输出产品同喂入原料相比,在其成分和色泽上更为均匀一致,而均匀作用则表现为输出产品的片段重量比喂入时更加均匀一致。

两种作用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它是通过针面对纤维的贮存、释放、凝聚、减薄等方式达到的。

实质上是各辊筒上负荷变化的结果。

给棉板分梳工艺长度:分梳工艺长度是指握持点与刺辊与给棉板间隔距点之间的长度,即给棉板鼻尖宽度与隔距点以上的给棉板工作面长度之和。

给棉板的分梳工艺长度与刺辊分梳质量关系分梳工艺长度愈小,则纤维被梳理的长度愈长,纤维被梳理的次数愈多,因此刺辊分梳后的棉束百分率愈小,但短绒率增大。

分梳工艺长度相同时,加工纤维长度越长,纤维的损伤越大。

分梳工艺长度须与加工纤维长度相适应,一般掌握在主体长度与品质长度之间,加工的纤维越长,给棉板的工作长度应越长。

第五章精梳精梳是指当纤维须丛一端被握持时,另一端受到梳理。

(握持梳理)精梳的工作原理精梳的实质是握持梳理,它能有效除去短纤维、细小杂质并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

直型精梳机工作原理:周期性地分别梳理纤维丛的两端,其头端由锡林梳理,而其后端由顶梳被动梳理,梳理过的纤维丛与分离(拔取)罗拉倒入机内的纤维网接合(搭接),再将纤维网输出机外。

钳次:精梳机的上、下钳板开合一次(或锡林转一转),称为一个运动周期或一钳次。

棉精梳机的一个运动周期分为锡林梳理、分离前准备、分离结合、锡林梳理前准备四个阶段。

(详情请见课本P102)喂给长度是指每钳次喂入到工作区的纤维丛长度喂入长度长,意味着每次梳理的纤维丛多、厚,梳理负荷大,梳理质量低,产量高。

一般加工长度长、定量轻、质量好的纤维丛时,喂入长度可长,以便在保证精梳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产量,如果对产品质量要求高时,则应减少喂入长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