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瘢痕的鉴定意义(课堂PPT)
瘢痕的鉴定意义(课堂PPT)
3
3.瘢痕疙瘩:瘢痕增殖,明显高出周围皮
面,并向周围组织扩展,边 缘明显隆起,质地通常较硬 或坚硬。外观与增殖性瘢痕 相似,但增殖性瘢痕不向邻 近健康组织生长。
4
4.萎缩性瘢痕:组织很薄,表面平坦、局 部供血差,与深部组织黏 连紧密,质硬而不活动。
5.凹陷性瘢痕:低于正常皮肤表面,瘢痕 基底部常与肌肉、神经、 骨膜黏连。
在损伤后最初一个月内,疤痕收缩幅度 较大,基本上每7天要收缩1%-2%,这 与该时间段处于炎症期愈合阶段,损伤 软组织的肿胀程度消退很快有关,30天 以后至90天,收缩幅度逐渐变慢,在60 天左右的时间里,缩短长度仅在1%左右, 相对比较稳定,伤疤痕处于修复期,超 过90天以后,特别是在180天至270天之 间,就更加稳定,这时伤疤痕基本塑形 成熟。
5
6
7
瘢痕肉眼观察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8
瘢痕的法医学检查
在观察瘢痕时,应当着重检查瘢痕的位 置、性质、质地、形状、边缘、颜色改 变、走向、瘢痕周围的划痕及其周围组 织的改变等。
9
瘢痕的质地包括:柔软、较硬、坚硬等。 瘢痕的形状包括:规则的、不规则的、线 条状、块状等。 瘢痕的边缘包括:整齐的、不整齐的等。 瘢痕的颜色改变包括:色素沉着的、色素 减退的、颜色改变不明显的等。
20
在法医临床学鉴定实践中,如果在损伤 后30天内对伤疤痕进行鉴定,误差很大, 也不符合我国损伤程度鉴定的总则精神, 在伤后180天以内进行鉴定也有较大的误 差,鉴定的最佳时期应为伤后180天至 270天之间,这样既考虑到临床的科学性, 也符合司法的规定。
21
4.根据瘢痕长度推算创口长度,当推算 值处于临界值时,易引起争议。
16
另外,在《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 评定》标准中,也存在单一规定损伤瘢 痕面积或长度的漏洞, 有的仅规定了瘢 痕绝对面积值,有的虽既规定了瘢痕面 积值又规定了瘢痕长度值,但仍缺乏片 状与条形瘢痕之间的折算关系。 致使在同时存在达不到标准的损伤面积 与长度的情况下,却不能进行面积与长 度累加。
17
25
谢谢各位!
26
如1例交通事故伤致面部片状瘢痕4 cm2 和条形瘢痕8cm,根据4.10.2.o条 “面部 瘢痕形成,面积6cm2以上,或面部线条 状瘢痕10cm以上”,两类瘢痕均不构成 伤残。 文献介绍的方法:瘢痕面积/0.5=瘢痕长 度;瘢痕长度×0.5=瘢痕面积 上述案例中,瘢痕累计长度为16cm,瘢 痕面积累计为8cm2,均达到十级伤残。
瘢痕的临床法医学鉴定
赵敏
1
瘢痕的类型
根据瘢痕的形态及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将 瘢痕分为: 1.浅表性瘢痕:也称为扁平瘢痕,局部平
坦,质地一般较为柔软,与 深部组织无紧密粘连,通 常不引起周围器官功能障 碍。
2
2.增殖性瘢痕:也称为增生性瘢痕,瘢痕局 部增殖,高出周围皮面,质 地较硬。外观呈肉红色或紫 红色,与皮下组织粘连不紧。
12
法医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瘢痕长度及面积测量方法的规范 • 瘢痕长度的测量方法很多,其中分规测
量法、比例照相固定法是较好的方法。 • 同比曲线测量法常适用于不规则创口的
测量,用粗细硬度合适的金属软线,同 比弯曲成与创口一致的形状,并使金属 丝的曲率与创缘的曲率完全吻合,然后 将其拉直测量。
13
14
• 比例照相测量法,在创口旁放上比 例尺,垂直位照相,照片能真实反 映创口的长度,是不可缺少的测量 手段。
15
2.瘢痕长度与面积的折算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中,仅具 体规定了面部瘢痕长度和面积大小的 绝对值,但是,对躯干和肢体损伤和 瘢痕面积只有占体表总面积百分比的 相对面积值,而无具体的绝对面积值 条款。
23
在实际检案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学术上尚有争议的研究成果。如 果不可避免,则应尽量参考比较 权威的著作的意见。
24
5.对于首诊记录,我们应该重视而不是迷
信。 临床医生对于外伤病人的观察和处理, 与法医鉴定侧重的焦点不同。医生对伤 口大小通常是大概估计而极少用标尺测 量,更无拍照,所以与实际有误差,法 医学鉴定不能仅依靠手术记录草率作出 判定。
根据现实观察及统计研究,新鲜伤口 与瘢痕长度差距的客观事实是明显 的。
22
• 文献报道,锐器创瘢长度的收缩率约为 12.4%,钝器创瘢长度的收缩率约为 15.9%。
• 3个月后面部瘢痕收缩率最大,可达15.4%; 头皮瘢痕收缩率最小,为10.1%;躯干和 四肢瘢痕收缩率16.1%。
18
3.瘢痕鉴定时限的掌握
一个瘢痕要达到完全机化,即稳定下来, 短则数月,长达数年。由于法医鉴定实 践属于司法活动范围,按照《刑法》和 《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要受到诉 讼时间限定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地或长 时间地等瘢痕完全机化后进行鉴定。在 何时进行鉴定既不违反司法程序,瘢痕 又相对稳定呢?
19
10
线条状瘢痕的走向除描述其与体表解剖 位置的关系以外,还应当观察其与皮纹 的关系。可能影响邻近器官功能的瘢痕, 也应当予以必要的检查。
11
对上述检查结果中的阳性内容和重要的 阴性内容都应当准确地记录。对于不规 则的线条状瘢痕,不宜采用分段测量再 行相加的方法。该方法可能因测量次数 的增加而增加误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