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ppt课件
发展性:人格基本成形 依恋性:生存/情感依恋 可塑性:社会环境/抚养环 境影响心理成长
需要 生存(家庭/社会/社会政策) 发展(学习知识技能) 受保护(健康成长/合法权益) 爱(情感) 游戏(快乐/身体成长/与人相处) 社会化(负责任-有独立行为能 力)
探索性:保护性控制 模仿性:控制示范行为 行为
青少年社会工作: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党团工作实际和 社工理论,14-28岁,多见于14-22岁之间。 主要地点在社区、学校和家庭, 涉及发展/预防/治疗三部分内容。
10
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体制划分:
0 ~5岁,由全国妇联组织负责,在各妇联组织中设 立有专门的儿童工作部门; 6 ~14岁,由共青团组织负责,在共青团组织里建立 有少年儿童先锋队。 14岁以上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对象。
第二章 儿童社会工作
1
把握基本共通的思维方式
1、基本价值理念:助人助人自助 贯穿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服务原则和策略选
择: 如“以人为本”、“服务对象参与”、
“服务对象自决”、尊重、接纳、个别化、 保密、真诚开放
2
2、基本分析视角:(人与环境的互动) 人的阶段性成长(家庭也有生命周期) 人的三维属性(全人观:生理、心理、社
会) 优势视角(和问题导向并存) 增能视角(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环境中
存在障碍, 觉醒服务对象的权利、能力意识)
3
3、实务通用过程 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4
4、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介入策略 形式
内容
介入系统 微观、中观、个人、家庭、群体、组织、
宏观
社区、社会政策和文化
介入行动 直接介入 间接介入
11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一、儿童的概念和界定(了解) 儿童:0-14岁 机构:妇女联合会、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 注意:人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
物质
生存依赖成人
精神
心智依赖成人
社会
社会互动-社会化
12
二、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特点 生理
心理
成长性:身体全面发展 基础性:为成年打下基础 (生/心)
14
例、儿童的心理成长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密 切关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所处的抚养环 境和社会环境的积极介入,是基于儿童的 ()
A探索性 B模仿性 C可塑性 D依恋性
15
三、儿童的成长与面临的问题
1.生存问题:新生儿健康问题、营养问题、 户籍问题、环境污染
2.发展问题:贫困、家庭监护、受教育问题
主要方法
主要内容
8
注意
儿童
青少年
社会工作 社务范围
儿童社会工作的年龄界定:0-14岁(14周岁以下完全不承 担刑事责任;14岁以上为共青团对象)
学校社会工作的范围: 小学(6-12岁左右)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对象 初中(12-15岁)主要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高中(15-18岁)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大学本科(18-22岁)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研究 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
其他方法
个案管理 资源链接
应对需求复杂的服务对象 资源链接、资源联结、资源整合
危机介入 构建支持网络
应对突发性事件 环境中的支持来源
社会倡导
影响社会政策或文化
6
内容
一、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7
需要
特点
服务对象
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 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 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 动。 (二)特点 1、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 2、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基础之上 3、充分运用专业的机制、理论、方法和技巧 4、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
17
五、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法律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实施保护最终要的途径之 一是依据法律和政策。
(一)宪法
(二)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
(三)其他有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
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对服务对象所做的工作 改变环境的工作
5
5、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类型
具体方法
模式
直接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认知 行为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理性情绪 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
小组工作
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发 展模式
间接方法
社区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督导
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 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 通过专业训练和督导来实现服务目标
教育法》等。
18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生物学 评价儿童问题要考虑生物性因素 (二)儿童心理学 1、心理分析理论 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2、心理社会发展论 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3、行为学习理论 模仿 条件反射、奖励、观察
3.保护问题:儿童遗弃、体罚与虐待、性侵、 被忽视、被拐卖、童工、犯罪
4、学习压力和智力发展问题
5、代际冲突带来的儿童发展障碍
6、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困惑
7、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问题
8、特殊境况中的儿童问题
16
四、儿童社会工作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
13
(一)儿童的特点
1、生理特点 儿童的身体相对于其成年显得弱小,但出于迅速的成长过程: 成长性:儿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组织
等也处于成长之中,这样全面的发展,只发生在儿童期; 基础期:为今后成年打下基础,并可能由于童年的某些经历,造
成其成年后的问题。 2、心理特点 发展期:人格基本形成,认识和社会化还处于雏形; 依恋期:对抚养者的依恋,不仅基于感情上的需要,同时也是生存 需要的反应; 可塑期:儿童心理的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所处环境,包括社会环 境和抚养环境。 3、行为特点 探索性:由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尚有欠缺,其很多行为表现出 探索的目的,其过程和结果,亦是增加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这 种探索包含着盲目的成分,蕴含着一定风险,需要保护性加以控制) 模仿性:整个儿童阶段都是人的学习期,儿童在行为上,也经常会 去重复他看到的别人的行为。(通过这种模仿性,人们可以采取控 制示范行为的方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