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第 39 卷 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Vol.39 No.1 Feb.2012
[文 章 编 号 ]1671-9727(2012)01-0070-06
第1期
孙 玮 等 :四 川 盆 地 燕 山 期 古 构 造 发 展 及 对 油 气 的 影 响
· 71 ·
图 1 四 川 盆 地 燕 山 期 古 地 质 图 及 白 垩 系 厚 度 分 布 Fig.1 Paleogeologic map and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Cretaceous in Yanshan period,Sichuan Basin
b.燕山运动在 四 川 盆 地 只 是 升 降 运 动,没 有 发 生 大 规 模 的 褶 皱 运 动 ,侏 罗 、白 垩 系 大 部 分 是 红 色 陆 相 地 层 ,只 被 认 为 是 四 川 盆 地 区 域 性 的 盖 层 , 没有认真研究该期的古构造发展。
c.后期喜马拉 雅 运 动 褶 皱 强 烈,对 燕 山 期 的 古 构 造 改 造 较 大 ,因 此 恢 复 古 构 造 较 为 困 难 。
随着近年来钻 探 工 作 的 扩 展,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组含煤地层的镜煤反射率资料的积累和对盆地 古地温和古地温 梯 度 的 研 究,以 及 裂 变 径 迹 资 料
的增多[1-3],使 得 重 建 盆 地 陆 相 地 层 的 最 大 沉 积 厚度成为可能,从 而 为 恢 复 盆 地 燕 山 运 动 的 古 构 造情况提供了条 件,进 而 分 析 上 三 叠 统 含 油 气 条 件 的 影 响 ,为 寻 找 陆 相 地 层 ,特 别 是 须 家 河 组 油 气 田提供资料。
四川盆地进入燕山期时古构造较印支期有很 大的变化和不同,虽 然 早 侏 罗 世 的 沉 积 厚 度 不 大 (120~800 m),表 现 出 的 构 造 也 是 很 平 缓 的,但 可以宏观地看出 有 以 下 特 点:一 是 印 支 期 长 期 继 承发展的泸州- 华 蓥 山 隆 起 已 不 再 继 续 上 升,二 是威远-广安一带形成一个大型的鼻状隆起。只 有川 西 的 成 都 - 雅 安 地 区 仍 为 拗 陷。从 宏 观 上 看,广元-重庆(嘉 陵 江)的 东 北 地 区 是 以 拗 陷 为 主 ;其 西 南 面 的 广 大 地 区 是 沉 积 很 薄 的 地 区 ,厚 度 <500 m。 1.2 中 侏 罗 世 古 构 造
西拗陷、川北拗陷、川鄂拗陷,3个拗陷连在一起形成了以 川 中、川 东 南 隆 起 为 中 心 的 西、北、东
半环状的拗陷的围绕,龙门山山前隆起带则沿龙门山分布。该构造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形成 的
燕山期古隆起对于油气的富集有很重要的指向 性,同 时 对 于 陆 相 红 层 次 生 气 藏 的 形 成 也 有 重
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孙 玮1 刘 树 根1 韩 克 猷2 米 色 子 哈1 代 寒 松3 孙 东1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地质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51;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 730020)
和 3 个 拗 陷 (表 1,图 2)。 3个古隆起 分 别 是 龙 门 山 山 前 古 隆 起、川 中
古隆起、华蓥 山 古 隆 起。 龙 门 山 山 前 古 隆 起 主 要 位于大邑-绵阳 一 线 以 西,而 川 中 古 隆 起 和 华 蓥 山古隆起则大体 连 在 一 起,主 要 高 点 位 于 威 远 南 和 合 川 ,面 积 广 阔 。
(据 四 川 盆 地 及 周 缘 钻 井 、野 外 剖 面 等 资 料 编 绘 )
组 ,其 东 地 层 较 缓 ,西 翼 为 陡 带 与 广 安 箕 状 拗 陷 相 接 ;威 远 - 南 充 北 东 向 川 中 隆 起 ,最 高 点 在 威 远 南 的 观 音 场 地 区 ,出 露 地 层 也 是 沙 溪 庙 组 ,它 是 一 个 短轴形的大型隆起。白垩系分布在2个隆起的北 西 以 及 营 山 - 广 安 等 拗 陷 中 ,最 厚 的 地 区 在 川 北 、 通江、南江、巴 中 地 区,沉 积 厚 度 >800 m。 从 白 垩 系 的 岩 石 性 质 看 ,其 物 源 主 要 来 自 龙 门 山 区 ,有 2个大的冲积扇,一是川西北 的 剑 门 关 砾 岩,二 是 灌 口 砾 岩 ,向 盆 地 相 变 为 红 色 泥 岩 和 灰 绿 、灰 色 砂 岩 或 红 色 砂 岩 ,泥 岩 中 夹 石 膏 层 。 1.1 早 侏 罗 世 古 构 造 情 况
3 个 古 拗 陷 即 川 西 拗 陷、川 北 拗 陷、川 鄂 拗 陷。这 3 拗 陷 连 在 一 起 形 成 了 以 川 中、川 东 南 隆 起为 中 心 的 西、北、东 半 环 状 的 拗 陷,这 是 燕 山 运 动最后一幕的构造轮廓。
2 燕山运动对油气的影响
对 四 川 盆 地 而 言 ,侏 罗 纪 末 的 燕 山 运 动 是 一
[摘要]利用 Ro 及古地温等资料重建地层的方 法,对 四 川 盆 地 燕 山 期 古 构 造 的 演 化 过 程 进 行 分析,恢复其古构造格局。四川盆地燕山运动的主要构造发育期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 终
形成了三隆三拗的构造格局,即龙门山山前古 隆 起、川 中 古 隆 起、华 蓥 山 - 川 东 南 古 隆 起 和 川
表 1 喜 马 拉 雅 运 动 前 上 三 叠 统 顶 面 构 造 特 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structure of Upper Triassic before Himalayan movement
燕山 古隆起
川中古隆起
该时期继承早 侏 罗 世 的 古 构 造,川 北 地 区 包 括了 苍 溪、通 江 等 地 区 和 川 鄂 及 三 峡 地 区,为 一 巨 大 的 中 侏 罗 世 的 拗 陷,川 中 地 区 构 造 极 平 缓。 川西 乐 山、洪 雅、成 都 地 区 有 一 平 缓 古 隆 起,向 北
在成都北面的磨 盘 山 以 鞍 部 和 江 油、绵 阳 古 鼻 状 隆起相接。龙泉山以西是一个隆起带。其西是大 邑 拗 陷 ,最 低 点 为 -1 480 m。 另 外 一 点 是 此 时 在 川西 南 的 峨 眉、马 边、珙 县 也 有 拗 陷 存 在 的 可 能, 它 可 以 向 东 经 南 川 、石 柱 与 大 巴 山 前 缘 拗 陷 相 通 。 这时除龙门山北 段 前 山 带 之 外,四 川 盆 地 四 面 的 拗 陷 已 初 见 端 倪 ,给 盆 地 的 定 型 打 下 了 基 础 。 1.3 侏 罗 纪 末 白 垩 纪 初 的 古 构 造 概 况
[收 稿 日 期 ]2011-03-05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委 员 会 与 中 国 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联 合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40739907) [作 者 简 介 ]孙 玮 (1978- ),男 ,博 士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构 造 地 质 学 的 教 学 与 研 究 ,E-mail:sunweicdut@163.com。
· 72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 卷
的闭合度达到 600 m,有 变 化 的 是 在 龙 泉 山 构 造 的东侧出现了梓 潼 - 资 阳 箕 状 拗 陷,龙 泉 山 构 造 处在箕状拗陷与江油-成都-乐山古隆起的陡坡 带上。这一特点给后来龙泉山构造的形成打下了 基础。从宏观上 看,该 期 的 古 构 造 特 征 仍 然 是 盆 地西南为隆 起 区,而 东 北 部 为 凹 陷 区。 这 是 侏 罗 纪 时 期 的 基 本 构 造 格 局 (图 1)。 1.4 喜 马 拉 雅 运 动 前 上 三 叠 统 顶 面 古 构 造
侏 罗 纪 末 ,四 川 盆 地 再 次 上 升 为 陆 地 ,侏 罗 系 遭受剥蚀,这 次 运 动 即 燕 山 运 动。 在 四 川 盆 地 的 西缘龙 门 山 地 区,该 运 动 较 为 强 烈 。 [4,5] 在 四 川 盆地内部主要表 现 为 一 次 上 升 运 动,而 在 盆 地 以 东 的 湘 、鄂 西 却 是 一 次 强 烈 的 褶 皱 运 动 ,盆 地 东 界 齐岳山及其以东形成以北东向为主的隔槽式褶皱 带[6,7],白垩系不整 合 在 三 叠 - 寒 武 系 之 上,可 以 说此时盆地的东南边界已确定下来。
1 燕山期古构造发展
燕山运动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白垩系的分布。 白垩系在盆地中 残 存 不 一,要 全 面 了 解 在 原 始 状 态的分布是 有 难 度 的。 为 了 解 决 这 个 问 题,采 用 了 Ro、古 地 温 和 埋 深 的 关 系,据 此 重 建 地 层 最 大 厚度。
白垩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周边地区以及华蓥 山的西麓,川中和 川 东 的 广 大 地 区 没 有 白 垩 系 沉 积(图1)。 川 中 和 川 东 为 古 隆 起,因 而 白 垩 系 沉 积厚度很薄或没有接受沉积。华蓥山在该时期已 具 雏形 ,核部出露最老的地层 为 中 侏 罗 统 沙 溪 庙
燕山运动之后,盆 地 中 环 中 央 隆 起 带 沉 积 了 白 垩 系 ,在 川 西 还 局 部 沉 积 了 第 三 系 ,此 时 整 个 盆 地面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全盆地地层全面褶皱 的到来。此刻的上三叠统顶面的古构造面貌反映 了当时的古构造 特 征,当 时 有 3 个 大 型 的 古 隆 起
要的影响。
[关 键 词 ]燕 山 运 动 ;古 隆 起 ;四 川 盆 地
[分 类 号 ]TE121
[文 献 标 志 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