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并购案例雀巢赢得徐福记

并购案例雀巢赢得徐福记

一、并购概述2011年7月11日,雀巢和徐福记同时宣布,雀巢和徐福记的创始家族签署了合作协议,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但该交易仍有待我国监管部门批准。

雀巢溢价%收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雀巢将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持有剩余的40%。

目前,这一收购计划尚未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徐福记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徐承将继续负责合资公司的运营。

雀巢当天表示,通过计划安排方案收购徐福记独立股东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股权,收购价为每股新元,相当于过去180天按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

如果这一方案被独立股东批准,雀巢公司随后将再从徐氏家族目前持有的%的股权中购得%的股份。

目前,雀巢已获得两个最大的独立股东——Arisaig Partners Holdings(持股%)和The Baring Asia Private Equity Fund IV,. 的下属机构(持股%)-不可撤销的投票赞成此协议方案的保证。

雀巢获得徐福记60%股份的总价格约为21亿新元(约合17亿美元)。

7月4日,徐福记宣布在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暂停交易,原因是雀巢与徐福记正在洽谈收购事宜。

此次收购之前,雀巢已先后收购了云南山泉和银鹭食品60%的股权。

二、案例综述1、交易双方(1)雀巢公司。

由亨利·内斯特莱(Henri Nestle)于1867年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Vevey),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

拥有138年历史的雀巢公司起源于瑞士,最初是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

2005年,雀巢公司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25万名员工,年销售额高达910亿瑞士法郎。

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

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

雀巢在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中共建有400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

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1990年,雀巢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合资厂开始运营,随后又建了多家工厂。

雀巢通过利用本地原材料在本地制造同等高品质的食品,替代进口产品,帮助中国在这方面节约了大量外汇。

现在雀巢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中99%是在本地制造的。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雀巢从瑞士对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达七十亿元人民币。

雀巢大中华区的总部设在北京,经营二十一家工厂,其中四家在上海地区、三家在广东省、四家在天津地区、三家在四川省、两家在山东省、一家在黑龙江省、一家在江苏省、一家在内蒙古自治区、一家在北京地区,还有一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2001年,雀巢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雀巢研发中心,致力于应用科技和营养研究,并开发中国消费者喜爱的、适合中国人口味和消费能力的营养食品。

(2)徐福记。

创始于1978年,创办者徐氏兄弟,曾分别在台湾经营徐记食品、徐福记食品、安可食品、巧比食品及蜜饯等知名品牌,被誉为“二十年金字招牌”,是中国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之一。

该集团主要生产糖果、糕点、沙琪玛、巧克力、果冻等休闲糖点。

于1992年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注册创立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

凭借16年(1976-1992)成功的市场销售经验,开拓新局,快速获得成长扩展。

1997年徐福记与新加坡汇亚集团(TRANSPAC)及仲华海外投资基金共同合资,为集团带来崭新思维及理念,共同成立BVI徐福记国际集团,并注册成立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专事经营徐福记品牌在中国糖点领域的永续发展。

2000年,徐福记正式涉足现代渠道的经营管理。

为集团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大步拓展,扎下厚实的根基。

2006年徐福记在中国拥有56家销售分公司,超过13000个直接管控的终端零售点,成为中国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之一。

2002年初公司取得了沃尔玛公司全球采购系统合格供应商的资格,于2003年全面供应。

“徐福记”糖果糕点透过沃尔玛在全球3000多个超级市场大力拓展国外市场,这大大提高了“徐福记”食品的品牌效应,扩大了产品的出口量,提高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公司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产品质量完全符合相应产品标准,消费者投诉处理率100%。

2003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4亿元,创造利税亿元。

2006年春节,徐福记仅在上海市场的散装销售额就将近2个亿。

据徐福记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10年其全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31%。

根据国际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 数据,按零售额算,2008年我国糖果市场规模近580亿元,雀巢的份额仅为%,远远落后于排名首位的美国玛氏%,徐福记的份额则为%。

2、洽购进展(1)2011年7月5日,雀巢被指洽购徐福记,徐福记新加坡停牌;徐福记证实与雀巢洽谈收购事宜;(2)7月6日,雀巢证实正洽购徐福记,并购需跨越很多障碍;徐福记称不会将公司全部卖给雀巢,更侧重合作;(3)7月7日,雀巢三月内两起并购,分析称对民族品牌威胁大;(4)7月8日,雀巢收购徐福记,垄断动机明显前景不被看好;(5)7月9日,徐福记承认雀巢洽购的甜与苦;(6)7月11日,雀巢已和徐福记签协议,拟17亿美元购60%股份;(7)7月12日,雀巢中国公司称111亿控股徐福记获批有望。

(8)12月7日,徐福记国际集团在新加坡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商务部昨天已经批准了雀巢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股权的交易。

雀巢计划把徐福记从新加坡交易所摘牌。

摘牌时间将另外公布。

3、溯源(1)雀巢公司,原产地为瑞士,经营时间由1867年至今,主打产品包括雀巢咖啡、奶制品、瓶装水、烹饪食品等;其优势与战略一是作为全球最大食品企业之一,在中国开展业务已有20多年,如今运营着23家工厂、两个研发中心,拥有14000名员工,二是2010年雀巢全球总销售额为8407亿元人民币,其中巧克力和糖果业务占总销售额的11%,即924亿元,三是其尽管进入中国市场历史悠久,在国内糖果行业的份额并不高,按销售额算,08年其份额仅为%名列第五,远落后与排名首位的美国玛氏%,四是由于其在新兴市场的份额落后于对手,新兴市场对于该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计划在2020年之前要达到45%,当前约为33%,面对玛氏、卡夫等竞争对手,收购新兴市场优秀品牌对其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2)徐福记公司,原产地为台湾,经营时间由1978年至今,主打产品包括徐福记精制糖果、糕点、沙琪玛、精致果冻布丁等;其优势与战略一是主要的制造基地位于东莞,年产能为317100吨,其用哟偶107家销售分公司及20个区域运营中心,管理超过8000名销售人员,二是其生产巧克力等糖果及中式点心沙琪玛,过去十多年获利良好,每年净利都以两位数以上增长,三是拥有17年历史的徐福记在中国长期投资于品牌建设,自1998年以来连续11年被评为中国同类产品销量第一的糖果品牌,四是其一直在寻找协助企业和品牌发展成百年老店的战略伙伴,并在2011年7月4日作出正式声明表示,其多年来陆续与来自日本、欧美等区域的潜在对象进行互动交流。

三、案例分析1、变数(1)徐福记品牌处于上升通道,收购难度比较大。

徐福记目前成长速度较快,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处于上升通道,品牌若被收购则面临被雪藏的可能,将增加雀巢收购的难度。

(2)收购须经商务部审查,外资在华大规模收购尚无成功先例。

截至目前,外资公司在华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尚无成功先例。

由于两者体量巨大,按照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如果雀巢要并购徐福记。

(3)雀巢收购徐福记垄断动机明显,恐难成行。

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此次收购行为。

前车之鉴,百胜收购小肥羊将耗资44亿人民币,目前还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

就过往商务部对大宗并购行为的审批来看,雀巢收购云南山泉、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被收购对象规模较小,市值不大,市场占有率也较低,而此次收购徐福记涉及的金额和规模都较大,阻力将大增。

除此以外,雀巢收购徐福记在具体实施环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如何在股份配比上与徐福记达成一致;未来徐福记的管理层安置、人员构架和雀巢的话语权分配问题;品牌、物流、销售渠道如何统一等诸多难题也将摆在眼前。

这桩交易可能会像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China Huiyuan Juice Group)的交易一样无疾而终。

2009年,中国商务部(the Ministry of Commerce)拒绝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理由是可能会催生垄断。

而且可口可乐的收购要约也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想看到一个成功的国产品牌落入外国人手中。

雀巢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因其旗下的哈根达斯(Haagen-Dazs)和雀巢咖啡(Nescafe)等品牌而闻名于世。

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雀巢也和许多其他西方的大型企业一样,赶赴新兴市场“淘金”。

徐福记目前的市值在26亿美元。

雀巢收购徐福记,成败都有可能。

不过必需得承认,大型收购非常复杂,很少有轻易成功的例子。

2、影响(1)或颠覆我国糖果业格局。

若此次收购成功,将对我国糖果业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糖果是食品业内利润最高的产品之一,‘雀巢+徐福记’将使雀巢在中国的销售额‘坐二望一’,并能透过徐福记全国性渠道网络深入至增长最快的二三线市场腹地。

雀巢收购徐福记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未来两三年,在销售额上雀巢将能坐二望一,其利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雀巢收购徐福记,是中国食品行业的标志性事件,由于两者市场份额均位于行业前五,若收购成功,将颠覆性地改变中国糖果业的格局。

雀巢对中国糖果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不仅进一步提升与玛氏、卡夫、联合利华等对抗的筹码,也进一步压缩了雅客、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中小糖果企业的生存空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将给行业带来新一轮洗牌,一些二三线品牌将逐渐被淘汰出局。

(2)其他国内企业发展将受抑制,糖果产品价格不会大规模上涨。

一方面,雀巢对糖果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压缩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它们的发展。

(3)引发关联担忧,出现外资垄断中国人“一日三餐”。

随着外资并购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去年《利用外资20条》的出台,明确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强在中国投资。

为此,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行动越来越活跃。

这也导致去年以来,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瑞士雀巢集团、法国达能集团、美国百胜餐饮等洋巨头纷纷重拳出击,在华并购数量、金额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国内多个著名食品企业纷纷落入外资的怀抱。

除了上半年雀巢大肆并购外,日前,全球最大的烈酒集团帝亚吉欧并购全兴集团4%的股权已获批,这意味着帝亚吉欧对全兴集团股权的控股比例增至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