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探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初探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初探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4-07-15T17:28:55.810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邱晓明[导读] 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二中学邱晓明
当前,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发出这种感叹: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等原因,信息技术课堂一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率的现象。

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教师而言,须明确两个最核心的问题,即“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其中,“教什么”是首要的。

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学目标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才可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明确规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果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即使有三维目标,仍会导致教师在各个维度的具体细节上把握不准,不能清晰地表述出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应该掌握的具体程度与水平,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首要原因。

因此,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力求让各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体现新课程要求,并在教学的组织上,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二、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教师一般都会借助一定的情境进行导入。

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的确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但如果情境选取不当或者情境铺垫的时间过长,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首先,应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使其能激发全体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要围绕课堂主题,综合创设情境及其之后的活动,把学生要学的知识点用一个个小故事或情境串起来,使情境的创设和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有机的整体。

最后,情境导入的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控制在3到5分钟。

三、完善健全的合作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教师定位不准、合作时机不当、分组不科学、合作时间不足、对小组评价不全面等方面。

(一)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做到“研备结合,参与合作”。

“研备结合”,就是指教师备课是应研究好小组怎样具体合作,包括这节课合作的知识点、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过程等。

即使做到这些,在教学中也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教师还要“参与合作”,要始终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学生小组学习中。

(二)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合作时机把握得不准,就会造成合作学习的无效。

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合作内容,并把握好最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三)科学组建小组并明确分工
为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合作,在学生自愿结全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既可以保证小组内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的人力资源相对均衡,又能保证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这一“领头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长的人选可以通过自我推荐和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确定。

确定组长人选后,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成为师生活动的纽带。

这样,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不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直接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分工和调控。

组长的组织协调和小组成员的默契,能从根本上保证小组合作的健康发展。

当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此,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去做。

在合理构建小组的基础上,如果不作任何安排,小组内成员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因此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分组时尤其要选好组长,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合作学习只能是徒有其名,事倍功半。

同时,小组长、组员等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不同角色的魅力及不同的成功体验,促进其参与意识。

(四)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时间就是知识、能力和本领。

因而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绝不能吝惜时间,绝不能在合作学习时间不到时“啪!啪!”击掌叫停,此时学生可能学习兴致正浓。

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对小组学习活动便会失去兴趣。

作为教师,不要担心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应注意培养好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会珍异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绝不会浪费时间。

四、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

但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客观与公正,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五、持续进行课后的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

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今天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还应提倡专业合作精神,促进教师有效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开阔反思的视野,提升持续反思的质量,以便以后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实施有效教学服务。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信息技术教学必将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