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点3_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知识点3_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学者要走出书斋,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材料与死文字结合起 来,如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的傅衣凌先生用社 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史,走出书斋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散落 于村镇的账簿、碑刻、方志、地契、族谱等民间文献,并将 其作为研究对象,解剖中国古代社会。“走出书斋”,不是 “抛弃书斋”,迄今为止,文献仍然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主要 载体。 北京学者研究明清经济史注重用正史史料,中山大学的梁方 仲教授和厦门大学的傅衣凌教授注重用民间文书。治学方法 的区别。 《天下郡国利病书》:古人喜用古称,以汉代郡国借代明朝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十三布政司。“利病”犹利弊、利害 ,主要指民生利弊。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 历史地理著作。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 矣”的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推崇圣人之语录,反对从事于 后儒,故A.B项错误;从“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 而但资(宋明)之语录”的信息,可知理学最终形成于明代 ,故C项错误;结合题干中“不取之‘五经’”“《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的信息可知圣人之语录指的就是孔孟之道, 故D项正确。 【答案】D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1.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
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
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
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
B.孔
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
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
D.用思
辨方式来对待理学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顾炎武强调孔孟思想,而舍弃宋明理 学,C项正确。 【答案】C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2.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 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 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2)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继承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利益、天下利益,不是 关注个人利益。 《日知录》: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曰:易姓改号,谓之亡 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还说:“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 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说白了就是一个 政权的倒台叫做亡国,保护国家政权是执政的领导人和政府 官员的职责;社会道德体系崩溃、善恶不分、人伦混乱以至 人如兽行、人吃人的社会就叫做亡天下,保护天下和社会不 走向灭亡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亡国指政权灭亡,亡天下指民族的文化、道德体系的灭亡。 所以,亡国大体上是指国内的改朝换代,亡天下大体上是指 亡于外族政权,外族政权毁灭原来民族的文化道德。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3.梁启超在评价某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 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 影响最早、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该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知识点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 神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苏 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号亭 林。认为明亡于理学空谈,理学 家过于偏重道德修养,对外部世 界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应对能力, 气节有余,能力不足。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思想主张: (1)认为空谈误国,提倡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经世致用: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学与用要结合起 来,反对空谈,提倡务实致用之风,要学以致用、学必实用 。 传统学问有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曾国藩主张增 加经世之学。 如果说义理之学是虚学,那么经世之学则是实学了。 继承了先秦儒家实事求是的学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悦)乎?”学:今天的学习。时:时机、随时。习:练习 、实践。认为只“学”而不“习”,缺乏实践,不能提高道 德修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是苦差事,枯燥无味。
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作者搜集文献和实地考察,历时20多年,行程2—3万里。 ②主张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目的) 不是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实践问题,关注民生,不是关注 个人修养。 《天下郡国利病书》: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 、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 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 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梁启超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主张大一统,君主专制,故A 项错误;朱熹的《四书集注》主张“理”为万物本源,“存 天理,灭人欲”,主张加强君王统治,故B项错误;李贽的《 焚书》《藏书》主张思想自由,反对“天理”,这些大都不 反对君主专制,不能刺激青年,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明夷 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思想,这正好迎合了 近代思想民主的潮流,最能引起青年兴趣,故D项正确。 【答案】D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今人译成: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日知录》是顾 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名言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与西方的“知识分子是民 族的良心”名言接近。 意义:崇实致用的学风和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影响重点:学风) 课文“顾炎武文字”共出现“实”字8次:实际、实践、现实 、实地、实用、崇实、实践、朴实。有人以为顾炎武是“实 学”的积极倡导者。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①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重视实地调查研究(手段) 解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书本出发,这是两种对立的 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前者实事求是,后者教条主义、本本 主义。 不是本本出真知,不是经典出真知。 早年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个成果——毛泽东思想,其灵魂是“实事求是”。 顾炎武认为,凡社会风尚、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 考证,不完全依赖文献,必须实地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