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税法的分类1.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1)税收实体法: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总称。
税收实体法具体规定了各种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等。
如《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就属于实体法。
(2)税收程序法: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具体规定税收征收管理、纳税程序、发票管理、税务争议处理等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纳税程序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等。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和外国税法。
(1)国内税法是指一国在其税收管辖权范围内,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和经由授权或依法律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国际税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税权主体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征税形成的分配关系,并由此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形式,主要包括双边或多边国家间的税收协定、条约和国际惯例。
(3)外国税法是指外国各个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
3.按照税法法律级次划分,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
(1)税收法律(狭义税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如《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2)税收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税收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增值税暂行条例》(3)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由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的有关税收事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命令、通知、公告、通告、批复、意见、函等文件形式。
【例题8·判断题】外国税法是指国家间形成的税收制度。
()【答案】错误【解析】外国税法是指外国各个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
【例题8·单选题】根据规定,有权制定税收法律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B.国务院C.财政部D.国家税务总局【答案】A【解析】税收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其地位和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而高于税收法规、规章。
【例题9·多选题】根据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
A.税收行政法规B.税收实体法C.税收程序法D.国际税法【答案】BC【解析】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不同,可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例题10·多选题】下列属于税收实体法的有()。
A.《税收征管法》B.《增值税暂行条例》C.《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D.《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答案】BC【解析】AD选项属于程序法。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收实体法的构成要素:征税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和法律责任。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是构成税法的三个最基本要素。
1.征税人:即征税主体,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各级税务机关和其他征收机关,包括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
2.纳税义务人:即纳税人或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包括个体工商户)、法人和其他组织。
注意区分:纳税人VS负税人VS代扣代缴义务人(1)负税人是指税收的实际负担者。
(2)纳税人≠负税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就是负税人,而流转税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同,比如增值税,你买货了,但是你不承担直接向税务机关纳税的义务,但是增值税实际是你付给卖方的。
)(3)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其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应纳税额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例如个税)3.征税对象:即课税对象,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或行为,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4.税目:是指税法中规定的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征税的具体根据,它规定了征税对象的具体范围。
5.税率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额度,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
(征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1)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量多少,数额大小均按同一比例征税的税率。
如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2)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指对单位征税对象规定固定的税额,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
如资源税、车船税。
(3)累进税率,是根据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即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一般多在收益课税中使用,有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三种形式。
①全额累进税率:全部数额达到哪一级,就按哪一级的税率征税。
②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依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别计算,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出应纳税款。
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
【举例】某纳税人本月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元,其适用下表中所列的超额累进税率:级数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5000(含)以下1025000-20000(含)20320000以上30(1)全额累进税率:该纳税人本月应纳税额=5000×10%=500(元);若该纳税人本月应纳税所得税为5001元,则该纳税人本月应纳税额=5001×20%=1000.2(元)。
(2)超额累进税率:该纳税人本月应纳税额=5000×10%=500(元);若该纳税人本月应纳税所得税为5001元,则该纳税人本月应纳税额=5000×10%+1×20%=500.2(元)。
③超率累进税率指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
如土地增值税。
6.计税依据(计税标准)—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1)从价计征:以计税金额为计税依据。
应纳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2)从量计征:以计税数量为计税依据。
应纳税额=计税数量×单位税额(3)复合计征:包括从量计征和计价从征。
应纳税额=计税数量×单位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7.纳税环节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如流转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纳税、所得税在分配环节纳税等。
8.纳税期限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后应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包括按期纳税、和按次纳税、按期预缴年终汇算清缴。
9.纳税地点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具体地点,税法规定的纳税地点主要有:机构所在地、经济活动发生地、财产所在地、报关地等。
10.减免税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1)概念减税是对应纳税款少征一部分税款;免税是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2)类型:一种是税法直接规定的减免税项目;如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另一种是依法给予的一定期限内的减免税措施,期满之后仍应按规定纳税。
如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成的,可以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我国现行的税收减免权限集中于国务院,任何地区、部门不得规定减免税项目。
(3)起征点对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才开始征税的界限。
计税依据数额达不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的按照计税依据全额征税。
(4)免征额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只就减除后的剩余部分计征税款。
【注意】区分起征点和免征额,达到起征点是全额征税,超过免征额是只对超过部分征税。
【举例】某类税种起征点为1000,超过起征点税率为10%,甲乙两人的征税对象数额分别为甲900元,乙1200元。
【解析】甲应纳税=0(元)乙应纳税=1200×10%=120(元)假设上例中的1000为免征额,则甲应纳税=0(元)乙应纳税=(1200-1000)×10%=20(元)11.法律责任对违反国家税法规定的行为人采取的处罚措施,一般包括违法行为和因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两部分内容。
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纳税人和税务人员违反税法规定,都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例题11·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法基本要素的有()。
A.征税人B.纳税义务人C.征税对象D.计税依据【答案】BC【解析】基本要素包括: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
考生考试时必须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税法的要素VS基本要素VS核心要素。
【例题12·单选题】区别不同类型税种的主要标志是()。
A.税率B.纳税人C.征税对象D.纳税期限【答案】C【解析】区别不同类型税种的主要标志是征税对象。
【例题13·单选题】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采取的税率形式属于()。
A.比例税率B.超额累进税率C.超率累进税率D.全额累进税率【答案】B【解析】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是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
【例题14·单选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形式是()。
A.累进税率B.定额税率C.比例税率D.其他税率【答案】C【解析】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形式是比例税率。
【例题15·判断题】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计税依据应当征税的数额起点。
计税依据数额达不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的,则对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答案】错误【解析】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计税依据应当征税的数额起点。
计税依据数额达不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的,则对全部数额征税。
【例题16·多选题】下列关于实体法的构成要素说法正确的有()。
A.征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B.个人所得税执行超额累进税率C.土地增值税执行超率累进税率D.起征点是对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答案】AC【解析】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执行超额累进税率,故B错。
免征额是对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故D错。
总结1.税收的特征2.税收的分类3.税法的分类4.税法的11个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