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内容摘要: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的人不怎么注意身体健康,生病了就吃药,殊不知一些病痛其实是可以通过养生来避免的。
中国传统养生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注重从人的整体出发,不论动、静或动静结合,都是通过自我的修炼和调养,是阴阳平衡,身心和谐,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以提高现代生活质量。
关键词:传统养生五行论阴阳论经络论四季食物养生夏季女性养生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持健康、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传统养身理论基础
(一)阴阳论。
《皇帝内经》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儿单独存在。
在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中,对方双方总是保持动态的相对平稳,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同时,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转化的,相互制约的。
如果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紊乱,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养生,就是企图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协调,并顺应外部环境的变换,保持人与天地之间的平衡。
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我们平时的养生锻炼中,应注意阴阳原则:锻炼应注意季节阴阳,锻炼应顺应时辰变化,锻炼应注意体质阴阳等。
(二)五行论。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是指由宇宙本源中的气分化而构成的宇宙万物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
徐大升《元丽赋》云:“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五行相生的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没有生,世间万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世间万物就无所约束,就无法保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保持正常状态。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中的五行(五脏六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
只有各部分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机体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人就会生病,出现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
(三)经络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
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
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
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
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的特点。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励精气,达到
调和气血,旺盛代谢,健身祛病的功效。
针刺是针对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
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
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二、养生方法
(一)四季食物养生
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不同,其不同的气候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补充不同营养。
应春夏
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因为自然界在春夏季节,阳气由初盛至强,人体的阳气盈于外,此时为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冬季节,阴气渐盛至大盛,人体的阳气藏于内而阴气盈于外,此时为春夏的生长作准备。
冬季藏于精者,春不温病,夏暑汗不出者,秋风成疟。
这是说人体在冬季调摄恰当,春季将不患或少患温病;夏季如调摄不当,暑热亢盛,津液亏损,暑邪内蕴,秋季将患风疟又名温疟(有但热无寒,少气乏力,手足热而欲呕,口渴引饮,头痛关节痛等。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同的,具体是:春(风)气通于肝;夏(火)气通于心;长夏(湿)气通于脾;秋(燥)起通于肺;冬(寒)气通于肾。
春季饮食宜选甘甜及温性的物质,以清淡可口为佳。
忌酸涩,忌油腻生冷;夏季饮食宜选择清凉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秋季饮食要注意保护阴液,滋阴润肺,宜“少辛多酸”;冬季切忌硬、生冷食物,否则易伤脾胃。
(二)夏季女性养生
1、睡眠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
尤其是白领女性,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
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个小时以内。
另外,建议饭后不要立即躺卧,应稍事活动一下,以利于饮食消化。
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的地方睡,亦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给上腹部盖点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着装
夏季服装以轻、薄、柔软为好,衣料的透气性、吸热性逾好,逾能有效的帮助人体散热,使人穿着舒适而凉爽。
夏季宜穿浅色服装,以反射辐射热。
3、帽子
夏季,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使皮肤晒黑,可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癌。
在强烈的阳光下,至少要戴顶帽子。
4、居室
首先,要将多余的或者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使居室拥有较宽的空间。
每天将南北两向的门窗打开,呼吸对流而产生的自然风,可使居室满屋生凉透爽。
其次,用淡绿,浅兰,瓦灰,乳白等色彩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沙发套,能让人心理滋生舒适凉爽。
还有,在向阳的外窗户上方装上凉蓬,将烈日直射带来的热量阻之窗外,减少嘈杂的噪音亦是求凉生爽的诀窍。
5、泡脚
夏季不宜用凉水冲脚,经常用凉水冲脚,脚受凉遇寒,然后通过血管传导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复杂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各种疾病。
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
古人云:睡前洗脚,胜似补药。
夏季也不例外。
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6、吹风扇
夏季吹电风扇的时候,风不宜过大,不宜对人直吹,不宜持续固定对身体某个部位吹风,宜吹吹停停;出汗较多时,不要立即在静坐或静卧情况下吹风。
7、热毛巾擦身
夏季,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课促进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8、洗澡
夏季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而觉得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
夏季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9、喝茶
夏季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续解热、解渴,反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单易行的绝妙良方。
10、运动
加强耐热锻炼,提高体温调节功能,适应能力增强,不但可增强体质,还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它热症发生。
夏季瓜果丰富,可以多吃一些,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
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菠萝等。
又常言道:“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会使人生痰,助湿,甚至令人发虚热、头昏;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近年来,由于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我国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使得养生在人们生活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养生文化也可以得到越来越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