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饲料学

饲料学

饲料:能被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可促进动物生长或修补组织、调节动物生理过程的物质。

粗蛋白:用凯氏法测定的氮,除了蛋白质中的氮,还包括其他含氮化合物的氮。

在根据含氮量计算蛋白质时,假设所有氮都是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所有蛋白质均含16%的氮。

而实际上这两个假设都不完全成立,因此,这样计算出的蛋白质在营养上称为粗蛋白。

粗饲料:指自然状态下水分在45%以下、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大于等于18%、能量值低的一类饲料。

青绿饲料:主要指天然水分含量等于或高于60%的青绿多汁饲料。

主要包括天然牧草、人工栽培牧草、青饲作物、叶菜类、非淀粉质根茎瓜类、水生植物及树叶类等。

青贮饲料:指将新鲜的青饲料切短装入密封容器里,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制作成的具有特殊芳香气味、营养丰富的多汁饲料。

能量饲料:以干物质计,粗蛋白含量低于20%、粗纤维含量低于18%的一类饲料。

类别:谷实类、糠麸类、脱水块根、块茎及其加工副产品、动植物油脂及乳清粉等。

作用:在动物饲粮中所占比例最大,一般为50%~70%,对动物主要起着供能作用。

饲料添加剂:(1)狭义的饲料添加剂概念是指各种用于强化畜禽饲料效果和有利于配合饲料生产和贮存的一类非营养性微量成分,如防霉剂、抗氧化剂、增味剂、酶制剂等。

(2)广义的饲料添加剂概念是指在天然饲料的加工、调剂、贮存或饲喂过程中,人工加入的各种微量物质的总称。

配合饲料:指按照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把多种单一饲料,依一定比例、并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均匀混合而生产出的营养价值全面的能满足动物各种实际需求的饲料,也称全价饲料。

浓缩料:由蛋白质饲料、常规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组成,通常为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

饲料学是一门研究饲料的营养、饲料生产、饲料加工、饲料配合、人畜卫生、畜产品品质以及环境保护等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涉及农业、工业、食品、医药、机械、内外贸等十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学科。

结合水是与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团结合而不能自由运动的水。

风干(半干)状态(基础):空气中自然存放基础或自然干燥状态。

该状态下饲料水分含量在13%左右。

(营养学:60-70℃烘干,失去初水,剩余物为风干物质,其状态叫做风干状态。


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青干饲料:是将牧草及禾谷类作物在质量和产量最好的时期刈割,经自然或人工干燥调制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饲草。

1. 按照来源饲料可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矿物质和添加剂
2. 饲料国家分类法中水、粗纤维和粗蛋白的临界点分别是45%、18%和20%。

3. 青绿饲料主要包括天然牧草、栽培牧草、青饲作物、叶菜类、非淀粉质根茎瓜类饲料、水生饲料和树叶类。

4. 粗饲料的加工调制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三种方法。

5. 菜籽饼粕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包括硫葡萄糖甙、芥子碱和单宁。

6. 饲料资源可以分为再生型、非再生型和创生型。

7. 可以分为全收粪法、指示剂法、体外消化试验法和间接估算法
8.饲料添加剂可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营养性添加剂又可分为矿物质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非蛋白氮和小肽。

9.我国栽培的油菜品种多为高芥酸和高(硫代葡萄糖甙)品种。

我国饲料分类法的原则和编码系统
原则:在国际饲料分类法基础上将饲料分为八大类,再结合中国传统饲料分类习惯划分为17个亚类。

编码系统:首位为IFN八大类分类编码号,第2位、第3位为CFN17亚类编号,第4位至第7位为具体饲料顺序号。

编码分3节,表示为△—△△—△△△△。

概略养分分析体系:此法可测定饲料中六种概率养分,即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
浸出物的含量。

测定饲料水分含量系用105ºC烘箱烘干称重法;测定饲料中CP含量系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饲料的含氮量,再乘以6.25系数记得;测定饲料中EE含量系采用索氏脂肪抽提器,应用乙醚提取称重法;测定饲料中Ash含量系用550ºC高温炉灼烧烧杯称重法;测定饲料中CF含量系在特定温度与时间下,用规定浓度的稀酸、稀碱先后处理、洗净、烘干、烧灰称重法;饲料中NFE含量并非直接测定而是推算而得。

由饲料样品重(100%)减去水分含量%、CP%、EE%、CF%、Ash%的总和即可得出饲料中的NFE%
优点:概括性强,简单实用。

缺点:该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有部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溶解于酸、碱中,使测定的粗纤维含量偏低,同时又增加了无氮浸出物的计算误差。

范氏粗纤维分析方案:范氏分析法通过用中性、酸性洗涤溶液或72%的浓硫酸分别处理饲料样品,所得的不溶性残渣分别称为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算出饲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

常规青贮饲料的原理:为乳酸菌的快速繁殖创造良好条件,使乳酸菌大量繁殖。

乳酸菌将青贮料中的可溶性糖类转变为乳酸,当产生大量乳酸,使pH值降到4.2以下时,各种腐败菌的活动和生长受到抑制,从而达到保存饲料的目的。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饲料添加剂
1.注意使用对象,重视生物学效价。

2.正确选用产品,确定适宜的添加量。

3.注意理化特性,防止拮抗。

4.重视配合比例,提高有效利用率。

5.加强技术管理,采用科学生产工艺。

6.注意贮存条件,及时使用产品。

畜禽业养殖中有机微量元素为什么能得到广泛应用?
1.有机微量元素是微量元素的无机盐与有机物及其分解产物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形成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有机微量元素比无机微量元素更易吸收。

3.有机微量元素比无机微量元素有更高的生物学效价。

4.无机微量元素与饲料中其他营养成分间相互影响小。

5.有机微量元素的抗病和抗应激作用明显优于无机微量元素。

6.无机微量元素更加环保。

中国饲料资源的特点?怎样合理利用才能满足畜牧业的需要?
特点:1.我国饲料谷物资源短缺,能量饲料供应不足。

2. 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匮乏,蛋白质饲料自给率低下。

3. 优质牧草资源有限,草原牧草还难以满足牧区养殖需要。

4. 我国有大量的饼粕类饲料,但利用率较低。

5. 我国有丰富的秸秆,但是大部分被焚烧或就地还田,利用率非常低。

6. 我国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其树叶是一个有待开发利用的庞大饲料资源。

7.我国还有大量的加工副产品资源,如小麦麸、次粉、酒糟等。

8.我国拥有丰富的薯类等块根块茎饲料资源。

9.饲料生产成本相比国外高出很多。

办法:1.对秸秆类饲料进行氨化、碱化处理,增加饲料的饲喂价值,同时加大对秸秆的利用度。

2. 推广优质牧草的种植,以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

3.改进生产工艺,提高饼粕类饲料的饲喂价值,同时加大对饼粕类饲料的利用率,以缓解对蛋白质饲料的巨大需求4. 加大对树叶类饲料的研究和开发,丰富饲料资源。

5.充分利用好薯类等块根块茎,以及小麦麸、次粉、酒糟等加工副产品饲料资源。

6.通过培育高蛋白质玉米、“双低”大豆等饲料资源,提高饲料的品质。

7.鼓励和扶持大型饲料公司,改进生产工艺,以降低饲料的生产成本。

8.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尤其是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等饲料,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率。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法(1)增加可利用资源的生产量,措施:增加作物的种植面积,科学调整种植计划,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提高工厂化产品的生产规模,改善加工、贮存条件,减少饲料浪费等。

(2)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培育优质的饲料资源。

1)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善蛋白质品质。

2)提高油脂含量和改良油脂组成。

3)低抗营养因子含量品种:传统选育的品种有低硫葡萄糖甙油菜、“双低”油菜、无酚棉花(或低酚棉花)。

(3)推广全价配合饲料。

避免单一使用养分不平衡的饲料原料。

(4)应用现代营养学知识。

如理想蛋白质模式等,提高配方技术含量,从而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5)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消化和利用率--重要途径
(6)科学加工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