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课件课件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各种波长的光 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 则所得光谱为连续光谱。如阳光等。
•
[知识支持] 教材P3 连续光谱(continuous spectrum):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各种波长的光 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 则所得光谱为连续光谱。如阳光等。
2、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 出玻尔(Bohr)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理论 的三个假设)。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 P 3 )
(1)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 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 不辐射能量;
(2)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 同能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 即能
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能连续变化而 只能取某些不连续的数值,轨道能量 依n值(1、2、3、·····)的增大而升 高,n称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 电子处在n=1的轨道是能量最低,称 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 激发态;
道尔顿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 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 量都相同
•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按照道尔顿的理论,原子是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毁灭,又不能再分割的最最基 本的物质粒子。那么,放电管中的“射 线”是什么呢?汤姆逊用实验回答说: 是电子,并且在各种元素的原子中都有 电子。这样看来,原子就不是不可再分 的了!也就是说,原子不是最最基本的 物质粒子了!
2、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电子能量处于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 态。
拓宽应用
1、依据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基本观点 解释氢原子光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 么会有多条谱线?
参照课本P3——4页“追根寻源”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 道时,就要吸收或放出能量,两 个定态的能量差为E。如能量以 光辐射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 了光谱。
卢瑟福原子模型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模型”
科学探究
体积很小 相对质量 为4的带 正电粒子
现象:
1、大部分α粒子穿过薄的金箔 2、极少数α粒子好象打在坚硬的东西上,
完全反弹回来。
3、少数α粒子穿过薄的金箔时,发生了
偏转。
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断出: 1、原子大部分是空的。 2、中间有一个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且体积 很小的粒子——原子核。 3、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 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 进行绕核运动。
物质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 源科学、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
它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 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 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教材分为三章:原子结构、微粒间的 相互作用和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
3、 1903年汤姆逊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
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汤姆逊认为: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
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
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 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 葡萄干布丁
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
模型
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 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 正确性。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line spectrum):
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 的、彼此分立的谱线所组成的,则所得光谱为
线状光谱。如氢原子光谱等。教材P3 图1-1-2
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太阳光的连续光谱
[质疑]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
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 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 是连续光谱而不应是线状光谱。那么,氢 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线性光谱而不是连续 光谱呢?
灯光等,你们是熟悉的。但是,你知道有 些光是由原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吗? 原子发光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怎样用原子 结构知识来解释原子的发光现象?
1、氢原子光谱
狭义的光:波长400~700nm之间的电磁波;
广义的光:即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光、 紫ontinuous spectrum):
E = E2- E1= h (=c/)
为什么氢光谱是线状光谱?
n=4 n=3 n=2 n=1
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氢原子从一个电子 层跃迁到另一个电 子层时,吸收或释 放一定的能量,就 会吸收或释放一定
波长的光, 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身边的化学] 阅读教材P4 了解“霓虹灯为什么能
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电子在发生跃迁时辐射或吸收 能量是量子化的,对霓虹灯而言, 灯管中装载的气体不同,在高电 压的激发下发出的光的颜色就不 同。
玻尔理论的局限: A. 多电子原子光谱 B. 氢原子的精细光谱
小结: 1、氢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 线状光谱
2、玻尔(Bohr)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理论的三个假设)。
第一章 原子结构
第一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三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1-1 原子结构模型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 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把 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原子。
2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1808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 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 模型,提出了原子学说(哲学→自然科学)。
波尔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电子云模型)
【小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德谟克利特:朴素原子观 道尔顿:原子学说 汤姆生:“葡萄干布丁” 模型 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原子轨道模型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一、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联想·质疑] 对于“光”这种物质,如阳光、火光、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 为E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能量为 Ej)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
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 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跃迁:教辅P1)
【小结】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要点:
(1)电子在具有能量轨道上运动,不辐 射能量;
(2)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3)电子发生跃迁时,才会不连续的辐 射或吸收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