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愁字别样情”——品析李清照《武陵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清照生平2. 初步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李清照词作里的愁情。
【教学重难点】1.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2.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少女时代无忧无虑,尽情欢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少妇年华满怀相思,甜蜜轻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夕阳岁月凄凉悲痛,苦日难熬。
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设计意图:诗词和美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对李清照的人物形象有整体的认识。
教师: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学们范读一下《武陵春》这首词,请同学们注意重音、停顿和气息的连贯性。
并思考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学生:1.把握重音、停顿、气息的连贯性。
2.思考:这首诗流淌的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把握字音、停顿和节奏,也可以极快的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来。
教师:同学们都听的很投入,那你们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这首词所流淌出的情感吗?学生:愁。
(一学生上来写“愁”字)教师:对,是愁字。
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范读,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以个人为单位,用你认为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
比如用某句重复朗读的方式加重愁的浓度。
给大家几分钟的准备时间,一会我们开始平板抢答展示。
学生展示预设:1.某一句或多句重读2.加入动作3.加入引导词……教师点评点拨范例:注意气息的连贯性、准确把握了节奏、抓住了重点传达情感的句子、理清了感情的变化……设计意图:采用多角度朗诵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的愁情,让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训练。
(此环节运用平板抢答功能)1.合作交流(播撒一腔幽怨,飞溅点点离愁)教师:大家调动了自己的机智,用声音传达出了李清照的愁情。
全词句句不离愁,句句皆言愁。
那词人是怎样力透纸背,传达出这种愁情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发助读资料及课前的材料准备,四人一组合作交流,踏寻字里行间的浓浓愁绪。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用平板讨论区发表评论。
(起立)教师:同学们都讨论的很激烈,那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词中的哪句话最强烈最直接的抒发了这份愁情所带给她的心灵的悲痛?学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教师: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李清照欲语泪先流的原因是?学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教师:事事休是什么意思?学生答案预设:万事皆休,都不复存在了。
教师:那李清照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呢?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李清照少女时代和少妇年华的生活画面,谁能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这两个时期她生活如何?学生答案预设: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教师:可这一切的美好都已物是人非事事休,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事情砸碎了。
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
要读好、读懂一首诗词,就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
教师知识补充:创作背景(一叶泛江孤舟,一抹伶仃倩影)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教师:不难看出,词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三次重创学生:金兵进犯、丈夫病故,金石文物殆尽教师:那词人是看到了什么景色触动了自己的愁情?学生:风住尘香花已尽教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答案预设:风停了,尘土里只剩下落花的香气教师:是啊,普通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尚且会莫名失落,更何况感时花溅泪的李清照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首《如梦令》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再次让我们领略了李清照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
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这一首词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
请我们班的实力唱将给我们唱一下这首词,其他同学在享受诗词音乐美的同时,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学生:1.一学生唱这首词2.其他同学划出雨疏风骤、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教师:是啊,因为物是人非,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再是单纯的惋惜春天,而是倦梳头,是欲语泪先流。
女为悦己者容,那她倦的仅仅是梳头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动作吗?谁能赏析一下这个倦字?学生答案预设: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说明词人背井离乡流落江南,内心一直承载着忧愁和悲苦。
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教师:把握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那就让我们用最悲痛的语气一起来朗读词的上阙。
学生朗读: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教师知识补充:古诗词讲究“炼字”,可谓一字传神,可以达到抒发感受、生动描绘形象,创造美的意境的效果。
请同学们仿照我们分析的倦字,结合你们小组讨论的成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词的下阙。
教师点拨:赏析词中某字的方法:本义、在句子中的意思、所表达出的情感……学生答案预设:1.“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
2.“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
3.“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
4.“泛舟”的“泛”字能表现舒适悠闲的心情。
5.“载”字赋予了愁字重量。
教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摹愁的诗句?学生答案预设: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教师:李白把愁比喻成水,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把愁比喻成春水,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
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词的下阙,不仅要读出感情的一波三折,也要读出愁的重量。
学生朗读: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教师:贴上小船、画上旗帜和海水,完成板书。
2.材料补充(那份旷世孤独,愁损飘零的心)教师: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事也”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
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3.抒写感受(一段时光追叙,迭出动魄鸣响)教师: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字组词造句,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
示例:[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学生:完成后平板拍照上传教师:1.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评点。
2.同学们都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受,老师也想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分角色进行朗读。
角色朗读《一抹愁情重几许》女生: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向我们走来。
男生:孤独融入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教师: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男生: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
女生: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舴艋舟也无能为力。
女生: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男生: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女生: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教师:如一朵摇曳的花,合: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适时补充创作背景、知识扩充、动笔写感悟、感悟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写这首词时的心境,从而更好的来赏析这首诗词,并可以真切体悟到李清照诗词里的愁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环节运用平板讨论功能和拍照上传评点功能)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课下,请同学们赏析《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等词,感受词人的千缕愁情。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多部诗词作品,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诗词文化有进一步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魅力,意识到传承和发扬诗词文化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引入折纸技艺,构思承载不住这份愁情的倾斜的小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词人内心的这份愁情之重。
“一般愁字别样情”——品析李清照《武陵春》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赏析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炼字”的方式,更好的赏析词作中的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赏析诗词的重要的手法。
因此我将此课设计为合作鉴赏课,并引入竞争机制,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提前预留问题,搜集资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伏笔。
学生对于诗词赏析课兴趣很浓,能够让他们畅所欲言,并且平板点击的方式去抢答问题、去自由发表见解,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和学习课外知识的积极性。
“一般愁字别样情”——品析李清照《武陵春》效果分析1.李清照人生三个阶段诗词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2.“人物背景知识”的适时穿插让学生的好奇心大增,增强求知欲。
3.多角度朗诵的方式初步感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平板的使用让老师和学生能够互动交流,并且可以在已经生成的课件上进行修改。
5.小组合作析愁的方式让学生对于难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趣,不再枯燥。
6.课外知识的补充,热播电视剧诗词的类比赏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7.通过文字表达诗词感受、分角色朗读感悟让学生学有所获,更深刻的感悟诗人情感。
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项资源。
学生为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欣喜异常,积极活跃,效果良好。
“一般愁字别样情”——品析李清照《武陵春》教材分析“一般愁字别样情——品析李清照《武陵春》”这个题目是我根据鲁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所涉及到的李清照古诗词知识而自定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