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育才成功学校初2017年度初三(下)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规范标准答案)

重庆育才成功学校初2017年度初三(下)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规范标准答案)

重庆育才成功学校初2017届初三(下)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gěng)A.冰雹.(bāo)嫉.妒(jí)氛.围(fēn)忠心耿耿..B.庇.护(pì)果脯.(fǔ)徘徊.(huái)诲.人不倦(huì)C.针灸.(jiǔ)闸.门(zhá)贪婪.(lán)心存侥.幸(jiǎo)逼人(duó)D.船舶.(bó)赡.养(shàn)歼.灭(jiān)咄咄..2.根据拼音,在下列括号中填入正确的汉字。

(4分)A.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低,大脑反应迟dùn(),思绪紊乱。

B.旅客们纷纷对机场大声喧哗的人投去不解与bǐ()夷的目光。

C.我们应该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不能máng()目追求简陋低劣的山寨产品带来的短期利益。

D.远方的游子把对故土的眷恋化作了回报家乡的shì()言。

的一项是()(3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下,她终于鼓足勇气报名参加这次征文比赛。

A.在同桌热情的撺掇..:春风一缕,大地一新。

B.青草萌芽,绿树抽条,梨花纯净,桃花妖娆..。

C.母亲很注重对他独立能力的培养,从小他就很自立,长大后更是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以其公平的处世方式深受同学们喜爱。

D.张老师对待每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她温文尔雅,孜孜不倦....4.下面选项中对课文理解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小说《故乡》中,都忆及闰土教他冬天雪地捕鸟的无限趣味。

B.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背影》中,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清新脱俗、精致华丽的语言风格。

C.莫泊桑和契诃夫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菲利普夫妇和奥楚蔑洛夫分别是他们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D.《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香菱学诗》选自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作品中的范进与香菱对读书学习都充满热情。

5.根据文中的情境,依序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选项是()(3分)清光四射,天空皎洁,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②,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梁实秋《雅舍》)A.①四野无声,微闻犬吠②地上阴影斑斓B.①苍然暮色,自远而至②地上浮光跃金C.①竹枝戏蝶,小扇扑萤②树下芳草鲜美D.①风云开阖,山岳潜行②树下灯焰幢幢6.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连贯。

(4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

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

7.综合性学习。

(10分)保护生态环境是民生大计,重庆自然环境的改善牵动着市民关切的目光。

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分)重庆晚报讯重庆自然环境良好,森林氧吧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森林氧吧10个,市级森林氧吧20个,市级森林氧吧提名20个,经整合后的森林氧吧总数共46个。

重庆森林氧吧不仅有清新洁净的生态环境,还有绝美风景。

日前,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推出《重庆森林氧吧地图》,在晴明和煦的五月天,让我们忘掉忧愁来到森林氧吧里,在“森呼吸”中返璞归真吧。

森林氧吧推荐:江北铁山坪森林公园,黔江国家森林公园,彭水摩围山景区,江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

(2)5月18日,滂沱大雨之后的重庆出现美丽的蓝天白云,市民争相拍照发朋友圈,称之为“重庆蓝”。

社区为了展现环境治理的成效,分享优秀的摄影作品,将举办“山水秀·重庆蓝”社区摄影展,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3分)(3)小张的爷爷写得一手好字,社区工作人员想托小张请张爷爷为这次摄影展书写宣传标语,社区工作人员应该怎样简明、得体地表达这一意图?请写下社区工作人员对小张所讲的话。

(4分)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一)古诗文积累8.古诗文默写填空。

(10分,每空1分)(1),于我如浮云。

(《论语》)(2)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3),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6)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7)诗歌以丰富的形象赋予我们丰富的思想。

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用“,”告诉我们,新事物往往是从旧事物中脱胎而出的;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也用“,”告诫我们,目光高远,便不会被轻易蒙蔽。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回答文后9~12题。

(15分)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不敢稍逾.约()(2)俟.其欣悦()(3)同舍生皆被.绮绣()(4)右备容臭.()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字。

(4分)(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紧紧围绕“勤且艰”,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B.选文第一段中,“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的品质,也表现了他“嗜学”的特点。

C.求学过程中,宋濂遭遇得书之难,叩问之难,求师之难,他把困难化作了成功的基石。

D.宋濂将自己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华美的服饰作对比,突出了同舍生爱慕虚荣、不务正业的形象。

12.选文中,宋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4分)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20分)买鱼等死胡展奋⑴清明时节有微雨。

不知怎么就想起了父亲。

他这辈子对我们三个孩子不怎么样,但对母亲是没说的。

⑵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

当时求诊于龙华医院王寿生,王老见状即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他认为,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

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⑶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那个时候,物质高度匮乏,菜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的自由市场购买。

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他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⑷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黑市买来鲫鱼马上操作。

第一步是为她“退黄”,服用鲫鱼汤月余,母亲黄疸全消,即去王老处报捷。

王老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

老爸一听,傻了,王老这可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的收入都是“三十六块”,时值冬令,鲫鱼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早把家里掏空了。

而且他还不知道,为了抢一条活鱼,父亲多少次揎拳撸袖,和人在鱼摊前撕作一团。

⑸“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

“当然!”王老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⑹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⑺天已擦黑。

路灯下,远远地看到他蹲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装鱼的搪瓷盆子,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两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西北风像伤风的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身子冻得簌簌发抖。

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⑻这是1969年的冬天。

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⑼我不解地看着他,没说话。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⑽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⑾父亲胜利地叫了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⑿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

⒀“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⒁这以后,老爸就成了“老蹲”。

日子久了,他还蹲出了经验,并授我心法:背脊黑黑的鲫鱼,不要去蹲守,有得辰光可拖了。

只有濒死之鱼,身上鳞片才会越来越黄、越来越白,及时一蹲,可以少吃多少西北风!⒂但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的蹲守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水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高烧发到40度。

⒃眼见得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王老也听说了老爸的故事,急颁手谕:不必死抠鲫鱼,其他利水消肿的河鱼也可以,比如鲤鱼、泥鳅、黑鱼、青鱼等等,只要如前法炮制,均可。

⒄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瑟缩,鱼贩看了也不忍,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不收钱。

长大后读书,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便会想到他们。

⒅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褪去。

⒆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

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的暖气吹。

(选自2017年4月16日《文汇报》,有删改。

)13.通读全文,概括父亲买鲫鱼给母亲治病面临的最大困难和他的解决办法。

(4分)14.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⑿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

15.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4分)16.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4分)17.选文最后一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