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战略,其中,推动以城镇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重要举措。
日本是城镇化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研究其城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日本城镇化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是日本城镇化的起步阶段。
明治维新为日本城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871年,日本开始推行“废藩置县”,即将县官制代替幕藩体制,确立日本3府72县。
1888年,日本确立了市町村制度,市是城市化地区,町与村是农村的基层行政区。
这一制度改变了曾经的地下町状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仍是日本的支柱产业。
1888年,第一产业雇佣人数占比为69.9%,非第一产业雇佣人数占比为30.1%。
1920年,日本城市面积占比为0.4%,城市化率为18%。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工业企业进入城市,逐渐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四大近代工业地带。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长。
大阪市、名古屋市、神户市和京都市的人口由1913年的220万人增至1920年305万人。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是日本城镇化的过渡阶段。
1940年日本城镇化率为37.7%,城市面积占比为2.3%,非第一产业雇佣人数占比为55%。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在二战后的恢复期,日本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和城市修复工作,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人口不断从农村涌入城市。
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为313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7.3%。
此外,日本在二战前便形成的四大工业地带和以东京、阪神、名古屋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二战后日本的城镇化提供了良好而便利的条件。
在这一阶段,工业地带和都市圈以第二产业为主蓝庆新张秋阳日本城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导不断发展相关的附属产业,日本的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6%。
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吸引了许多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年转移量为42.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二战后的“婴儿潮”现象及农村过剩劳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1965年,第一产业的雇佣人数比重仅为24.7%,第二产业雇佣人数比重升至31.5%,第三产业雇佣人数比重升至43.7%。
城市化率达到67.9%,城市面积占比为23.5%。
1955年东京都市圈的人口为1542万人,1965年人口增长为2102万人。
1955年~1970年,东京每年人口净流量达30万人~40万人。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日本城镇化高度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975年日本的城镇化率为75.9%,2000年城镇化率为78.7%,城镇化基本达到饱和。
这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农村界限逐渐模糊,城市中的居民有迁入环境优良、房价便宜的农村地区的趋势,存在着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居的现象,表现为小城镇的崛起和大城市向周边扩张的“逆城市化”趋势。
此外,日本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满意程度逐年提高。
二、日本城镇化的经验(一)日本城镇化基本模式是以大都市圈为主导,中小城市、城镇共同发展日本在城镇化不断加速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迁入大都市圈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高人口密度使其城镇化形成以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模式,到城镇化发展的饱和期又出现从大城市涌入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城镇化后期涌入大城市的人数在逐年下降。
日本城镇化进程中,在以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前提下也注重中小城镇建设。
二战后,日本建制镇的数量在1965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005个,此后略有减少,到20世纪90年代城镇数量趋于稳定。
从人口数量上看,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日本小城镇人口从2450万人增长到2515万人。
同时,日本将小城镇纳入大城市圈整备计划,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利用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建立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断振兴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再交由相关部门落实实施,如对中小城市工业用地、劳动力保障和运输设施给予政策支持。
为了缩小城镇与大城市的经济差距,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从而拉大与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差距,日本政府实施了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地方都市圈规划等,努力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缩小城市间的经济差距。
(二)工业化推动了日本城镇化的进程在日本城镇化从起步到成熟的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工业化也在同步发展。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形成的四大工业地带促进了日本城镇化的进程。
1920年~1930年,工业对日本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85.9%。
1920年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3.4∶23.9∶22.7,三大产业的GDP结构为24.7∶32.1∶43.2。
1938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为44.7∶28.7∶26.6,三大产业的GDP结构为15.9∶51.8∶32.3。
第二产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工业企业进入城市,在城市周边形成了工业带,如在东京、横滨发展了钢铁业和造船业,在大阪和神户建起了制铁厂、炼油厂等,以上城市成为日本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是日本城镇化的过渡阶段。
四大工业地带的形成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日本城镇化的进步。
1930年25%的人口生活在超过1万人的城镇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2%~18%,绝大部分由农村迁入。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不断流入第二产业,加速了日本城镇化的步伐。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第二产业对日本GDP 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成为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1956年,日本的工业化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12%,而这一阶段也是日本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1955年,日本的城市人口为5053万人,占总人口的56.1%;1965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7.9%;197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2.1%。
1963年~1973年,农村平均向非农部门提供劳动力80万人,近60%的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工作。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随着日本工业化的加速完善,日本的城镇化也在飞速发展。
(三)政府引导日本在城镇化过程中,尽管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但是政府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如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以在市场配置失灵时进行修正。
在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过程中,日本政府注重建立统筹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关于保护农村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度。
(四)以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发展1947年颁布的《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将日本的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9年,1965年~1975年公共教育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7.6%,20世纪80年代,40%以上的农村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为了使农民免受城镇化的冲击,保护其合法权益,1947年,日本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协同组合提供从整个生产链以及金融、保险、医疗等服务业的保护,努力提高农业协同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农村建设的载体从而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1961年,日本颁布《农业基本法》,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至非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并提供一系列农业保护措施,实施价格保护、农业补贴、限制进口、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农业基本法》实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年均15%的速度增加,1972年农民收入水平还略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
1955年制定的《町村合并促进法》旨在将日本的村镇进行合并,町村数由1950年的1.04万个缩减至1975年的3257个,城市从214个增加到641个,城市人口比重到1975年达到75.9%。
三、日本城镇化对我国的启示(一)促进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改变我国城镇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便是缺少具有经济中心地位、多层次、多核心的大城市,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发育不健全,以资源型中小城市和城镇为主体,城镇发展层次较低,公共服务规模较小。
借鉴日本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三大都市圈为主导、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的经验,未来我国应充分发挥中小城市与城镇的各自优势。
在已经存在的大城市中重点建设培育国际性的大都市,力图打造城市经济生活圈。
此外,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城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中西部地区的城镇整改县可以升级为县级市,即所谓的建制市。
针对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政策。
东部地区的城市应该走分散型道路,在大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并发掘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健全、产业引导力度较大的城镇,重点培育其成为改革中有活力的中小城市。
中部地区应走集中型和分散型的双重道路,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结合发展的格局。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路线,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或东中部地区的经验。
未来,多样化是我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之一,主要体现在城镇布局多样化、城镇化进程多样化及城镇产业及结构多样化等。
(二)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积极作用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市场为主导的城镇化,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均发挥了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作用。
我国与日本有相似的文化特征,政府在我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十分重要。
一方面,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的规划管理,通过财政、土地、投资等政策引导城镇发展,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并加大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日本在城镇化水平达到70%之后,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时间第二产业对GDP 的相对贡献率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1956年~1960年56.629.763.31961年~1970年59.934701971年~1980年47.641.8741981年~1987年49.741.376.45表11956年~1987年日本工业化与城镇化率(单位:%)力度才有所缓和,在高位维持数年后逐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