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
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1、城镇化的概念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
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
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
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
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
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
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
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
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
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
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
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一个过程,而同时伴随着三个现象。
一个现象是产业的现象,就是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是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而一次产业占比例是不断下降的一个过程。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分析城镇化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什么呢?就是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或者说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这就是一个城镇化率。
有时候,像在城市建成区居住的人口占这个城市行政辖区总体居住的人口的比例,也称为城镇化率。
所以说,一个是空间的概念,一个是产业的概念。
还有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说是一个人口的概念。
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
在这个集聚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什么?发生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变化的现象。
所以说,我们现在最新强调什么?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事实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三个空间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说,如果来解读什么是城镇化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一个,从空间上来讲,城镇化地区或者城市建成区不断地扩展,农村地区不断地被挤压,这是一个维度来解释。
第二个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人口不断集聚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解释的维度。
第三个维度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那么伴随的是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在下降。
在人口、产业、空间,在这个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社会结构在发生了变化,社会形态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化。
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冲突,产生一些矛盾,当然更多的是一些美好的事情的发生,伴随着城镇化的过程,我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地增长。
城镇化的生活的方式不断地占据主要的位置,尤其是对我们中国来讲,在2011年应该算是个节点,因为2011年我们的城镇的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可以简单地认为,我们中国在2011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化的社会,2011年之前是一个农村主导的,或者说非城市化主导的社会。
而2011年之后,就是一个城市化、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状态主导的主体的形态。
所以说,分析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产业、人口、空间还有生活方式,尤其是这个生活方式它的变化可以为我们催生极大的消费需求。
我们经常讲,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什么?出口、消费和投资。
而这个消费和出口它们两个从大的概念上来讲,都属于需求端,而我们这三驾马车中的消费主要讲的是国内的一些消费市场的一种增加和一种变化。
而什么能够促进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快速变化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镇化。
当然了,有些学者可能认为,城镇化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个原因。
那么消费的增加是伴随着城镇化,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不存在一个因果关系。
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存在一种相关性,存在一种互动性。
所以说,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是我刚才所讲的从产业、人口、空间和社会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国外,也就是全球的城镇化基本上都遵循这么一种规律。
当然了,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说,不对,我们的城镇化可听说有一个词叫“逆城市化”,就是说城镇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了之后,由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的膨胀,资源的短缺,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的增加,还有成本的增加,这个成本包括居住成本、生产成本,比如说还有各种居住成本,比如说房价、租赁,生产的成本也包括房屋的厂房的租赁、厂房的建设,还包括人工成本等等。
所以说,随着污染成本,拥堵,甚至还包括一些犯罪活动的增加。
比如说美国的一些逆城市化过程中他们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中心区是一个存在着大量的暴力、犯罪,吸毒、贩毒等等这样一些不受欢迎的现象。
所以说,一些富人或者说一些不愿意住在城市中心区的人就迁走了,迁到偏远的郊区了。
所以说,在美国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说他们认为在山上住的都是富人,在郊区住的都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在downtown城市中心区居住的一般是平民。
当然了,这种现象存在,但并不是社会的主流。
逆城市化并不是社会的主流,社会的主流还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不过是,我们有时候将一个城市的空间的扩展,看成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事实上不是的。
事实上它是一个城市中心地带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等的,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
所以说,不要将一切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过程,都认为它是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
事实上这跟城市的集聚、扩散,就是先集聚、然后再扩散,这样一个规律,是比较符合的。
2、全球城镇化历程我们在全球的城镇化浪潮中,曾经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大概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这几波,第一波是城镇化浪潮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首先发生在是西欧国家。
所以说,我们的第一拨城镇化是发生在工业革命的发展得比较好的西欧,并且是以英国为中心。
所以说,我们在建国初期的口号是什么?赶英超美。
为什么要赶英超美呢?是因为在当时人家发展得比我们好,就是现在,它们在有些方面也比我们发展得好,当然了,我们在很多方面确确实实已经实现了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所倡导的那一个“赶英超美”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
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与我们当初的理想可能还有一些距离,但是,已经大部分都实现了。
所以说,这是第一波浪潮,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首先发生在西欧国家,空间上是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的一个过程。
它这个时间点大概是在19世纪开始,历时二百多年。
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的成熟区。
也就说,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它们在西欧国家已经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城市化,并且已经进入一个成熟期,它们的开端或者说引爆点是什么?是工业革命的开始。
所以说,这个关键点很重要。
这里面的关键词有三个,第一个,发生在西欧,并且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它是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开始的城镇化,第三,它历时了二百多年,在1950年前后达到了一个成熟期。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是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发展和技术扩散等多种因素,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代表国家。
美国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一世纪。
也是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所以,这个我们跟第一段或者说第一波全球的城镇化浪潮来比,就很有意思了,第一波是什么?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西欧,历时二百多年,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而第二波城市化发生在什么?北美和澳洲。
是受什么?受殖民扩张、工业化扩张和技术扩散等多种因素。
这个影响因素不一样,跟第一波不一样,第一波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波是技术扩散、工业化发展还有殖民扩张。
第二波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
但有一点非常值得研究的什么?几乎同时与西欧与第一波城镇化浪潮进入成熟期,就是第一波成熟期在什么?在1950年前后。
第二波是什么?也是在1950年前后。
所以说,我们在分析中国的城镇化的浪潮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地说,我们的城镇化浪潮用短短的多少年解决了西方的多少多少年。
为什么呢?因为简单这样地来分析,是有一种自大的倾向,并且是忘记了我们吸收了国外的优秀的成果,我们是在后发优势的驱动下,后发优势的帮助下节省了一些时间。
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历时将近两百年,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在北美的澳洲,它历时多少?一百年。
也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所以说,西欧和北美在城镇化过程中,几乎是同时进入了成熟期,但是北美和澳洲晚了将近一百年。
也就是说第二波城市化浪潮它们用的时间比第一波城市化浪潮节约了一半,节约了将近一百年。
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比北美的城镇化浪潮节约个一半时间,那应该是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
第三波城镇化浪潮是什么?是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等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拉美、亚洲、北欧、北非的部分国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类型,巴西、墨西哥和日本、韩国为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