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1、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夫fú 郭guō 粟sù 寡guă 戚qī 畔pàn 3、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4、指名朗读2名。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人)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 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 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讲解: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 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内容。 提问一: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讲解:“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 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 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 是必然的。 提问二: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讲解:。2<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之后自由讨论。
诵 读 欣 赏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了解孟子的相关故事及其“仁 政”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 孟子严密的思辩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来自:牧野语文网()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679
原文出处: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五、合作交流、问题讨论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明确: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经阐明他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即所谓的“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3、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作者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课内小结: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 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 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 终存在。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 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 价)
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二)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
4、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指导 5、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借助“地利”、借助“人和”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明确:“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和平解放北京城”、“九七年香 港回归”、“商场的服务态度和信誉”等。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
如人和 。 6,请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 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7.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 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 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8.提问: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 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内容 。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这里“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点拨,可 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由其言下之意思考“得道”的具体内涵,从而理 清“人和”与“得道”的关系。参考答案:1<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地 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 精神状况,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 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2<孟子在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前三者 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 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垫高,最终强 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揭示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孟子又对“怎样才能 做到人和?”这个问题进行追根究底,最终归因为“得道”二字,从而总结了人心向背对战争的重 要意义,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观点。这样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 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