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

——《新书· 制不定》
• ‚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问道。‛ • ‚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 得其宜,奸人无所冀幸,群众信上而不 疑惑。‛
——《新书·俗激》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 二纪、八览、六论,共二 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 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 儒、道、墨、法、兵、农 、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 想。《吕氏春秋》的编著 目的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 ,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 各家学说。
五经性质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 ——《论语· 述而· 第一》
• 诗——上古诗歌总集 • 书——上古文献总集 • 礼——周代官制与礼仪概论 • 易——周代卜筮及哲学书籍 • 春秋——鲁国史书
汉初叔孙通制朝仪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 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 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 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礼者,因时 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 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 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 及 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 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 ‚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会十月。
《汉书•景十三王传》
主观因素
• 战国末秦汉之际,诸子百家逐步走向 融通 • 儒家学说自身特质及优势适应时代的 需要
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时期
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人类各 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先知,古印 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 活。 轴心时代的文化有很多相通的 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 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 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人们开始 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 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 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宫人姬八子有过者,辄令裸立击鼓, 或置树上,久者三十日乃得衣……或纵狼 令啮杀之,建观而大笑;或闭不食,令饿 死。凡杀不辜三十五人。建欲令人与禽兽 交而生子,强令宫人裸而四据,与羝羊及 狗交。 《汉书•景十三王传》
广川王刘去疑其幸姬陶望卿有奸。‚去 即与昭信从诸姬至望卿所,裸其身,更击 之。令诸姬各持烧铁共灼望卿。望卿走, 自投井死。昭信(去王后)出之,椓杙其 阴中,割其鼻唇,断其舌。……与去共支 (肢)解,置大镬中,取桃灰毒药并煮之, 召诸姬皆临观,连日夜靡尽。复共杀其女 弟都。‛
汉初诸侯王乱伦残暴事
燕王刘定国 ‚与父康王姬奸,生子男 一人。夺弟妻为姬,与子女三人奸……诏 下公卿,皆议曰:‘定国禽兽行,乱人伦, 逆天,当诛。’上许之。定国自杀,国除 为郡。 ‛ ——《史记•荆燕世 家》 齐厉王,其母曰纪太后。太后取其弟纪 氏女为厉王后。王不爱纪氏女。太后欲其 家重宠,令其长女纪翁主入王宫,正其后 宫,毋令得近王,欲令爱纪氏女。王因与 其姊翁主奸。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 仪:……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 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 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 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 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 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曲礼三千
• 《礼记· 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 让以对,非礼也。 • 凡为人子之礼,冬暖而夏凉,昏定而晨省。 •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 退,不问不敢对。 •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
“今文”与“古文”
今文:汉隶
古文:大篆及先秦 六国文字
焚书坑儒
今文经学出处
今文经指汉初 由儒生口传,并 用当时流行的隶 书记录下来的经 籍。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 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 《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 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 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 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 《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 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 《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 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
江都王刘建‚游章台宫,令四女子乘小 船,建以足蹈覆其船,四人皆溺,二人死。 后游雷波(陂),天大风,建使郎二人乘小 船入波中。船覆,两郎溺,攀船,乍见乍 没。建临观大笑,令皆死。‛ 易王薨未葬,建居服舍,召易王所爱美 人淖姬等几十人与奸。建女弟徽臣为盖侯 子妇,以易王丧来归,建复与奸。 ——《汉书•景十三王传》 建又尽与其姊弟奸 。 ——《史记•五宗世家》
经学博士增益
宣、元时代经学博士: • 《易》四家:施、孟、梁丘、京房 • 《书》三家:欧阳、大小夏侯 • 《诗》三家:齐、鲁、韩 • 《礼记》二家:大小戴 • 《公羊春秋》二家:严、颜 • 《榖梁春秋》
石渠阁会议
• 甘露三年三月,诏诸儒讲论五经同异,太子 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 书议奏四十二篇,礼议奏三十八篇,春秋议 奏三十九篇,论语议奏十八篇,五经杂议十 八篇。汉太子太傅杜陵萧望之等奏。(汉书 艺文志) • 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 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 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汉书宣帝本纪)
两汉经学流变
• • • • 两汉思想与学术特点 何谓经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谶纬
两汉思想与学术特点
• • • • 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 ‚我注六经‛的经学治学方法 法天的思维方式 以阴阳五行数术为基本模型的形而上宇宙 体系 • 谶纬迷信的流行与泛滥
何谓经学?
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 传,或谓之纪,弟子辗转相授谓之说。 惟《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艺乃孔子手定,得谓之经。 ——清· 皮锡瑞《经学历史》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 • • • 文化、文明与思想的渐进积累引发飞跃 思想文化向平民与大众扩散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 政治的分裂与多元化
战国末秦汉之际百家的融合趋势
荀子: • 儒家? • 法家? • 道家?
黄老道术
•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 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 黄老之学特点: • 治术——君人南面之术 • 无为而治 • 刑德相养
汉武帝
收拾人心的需要
尔其中周之时, 王纲解纽,国柄失 持。幽、厉伤政, 王令不行。春秋迭 代,兵钤无常。群 雄并起……礼崩乐 坏,周室衰微。天 下不宁……
Hale Waihona Puke 《资治通鉴· 周纪》孟 子
此民 庖 率有 有 兽饥 肥 而色 肉 食, , 人野 厩 也有 有 。饿 肥 殍马 ,,
——
至文帝时,贾谊 以为‚汉承秦之败俗, 废礼义,捐廉耻,今 其甚者杀父兄,盗者 取庙器,而大臣特以 簿书不报期会为故, 至于风俗流溢,恬而 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汉书•礼乐志》
儒家君臣之道与民本主义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 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从道不从君。 ——《荀子•臣道》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原因
• 《汉书· 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 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 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意在于以儒术统 一思想,进而达到纲纪的统一和法度的统一。然 由于五经立为官学和博士弟子员的设置,拓宽了 ‚学而优则仕‛的途径,研习儒经的人趋之若鹜, 各以师说相授受,经外有传,传外有注,遂致传 注参差,异说纷呈。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 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 有差异的状况,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史 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方)奏议 。
客观因素 • 社会政治需要——国家统一的实现与巩固 • 伦理道德需要——收拾糜烂的人心 主观因素 • 百家的融通 • 儒家学说自身的优势
客观因素
• 国家统一的实现与巩固的需要 • 礼崩乐丧,人心糜烂,亟需收拾
周代封建
天子
诸侯 (侯) 诸侯 (公) 诸侯 (伯) 诸侯 (子) 天下

卿大夫 (子)
经学
• ‚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 的学问。‛《经学通论· 出版说明》 • 经学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具体包括的 内容随时代而有不同,有‚五经‛、‚九 经‛、‚十三经‛之说 • 经学的研究方法是对儒家经典进行文字的 训诂解说以及对其意旨的阐述发挥。
五经到十三经
• 汉代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 隋唐九经:‚三礼‛(《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 《书》、《诗》 • 宋代十三经:《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孟子》。
《淮南子》
《淮南子》著录内 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 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 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 法阴阳等家。实际上, 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 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 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 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 系的代表作。
儒家学说自身优势
• 继承了古典正统文化和上古数千年智慧精华 • 具有礼乐制度知识上的优势 • 细致入微、无所不备的伦理道德行为指导规 范 • 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精华,完善了自身理论 • 理论主张中庸性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君民 之间利益与权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