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清镇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7周周练试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 B.往而不反者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此亡秦之续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B.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 D.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寡人之.过也行李之.往来 B.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C.君为.我呼入窃为.大王不取也 D.因.击沛公于坐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拔剑撞而破.之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我们两个意见不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往一块走了,以后我们只能是秋毫无犯。
B.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的进步,其实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说老师劳苦功高不为过。
C.一个国家只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D.你说他就说他,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是典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建制。
B.《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C.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被当时人所崇拜。
D.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7.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8.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B.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
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部。
C.亭长:官名。
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D.侯: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语文(12题): 1-12 D B B B A D D C B A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