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 64 -投稿日期:2009-06-15作者简介:李伟艳(1975-)女,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教育学。

第18卷第1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1 V ol.18 2010年0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February.2010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李伟艳(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倡“早谕教”,早至生命的胚胎时期即行胎教。

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中不乏有缺乏科学根据的论断,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有主观臆测的成分,但中国古代胎教思想中的胎教内容和方法确实也有很多有益的成分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汲取。

关键词:中国古代; 胎教; 胎教经验; 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0)01-0064-0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倡“早谕教”,早至生命的胚胎时期即行胎教。

胎教是最早实施的家庭教育,古即有之。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命的了解和对占有知识的迫切,人们对胎教与优生、以及智力发展的关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所谓胎教,是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有意识地利用外界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母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使之达到有益于胎儿智力和身体发育,为出生后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手段。

这种特殊的教育是通过各种能刺激感官的因素,如声音、光亮、震动等进行的,而母亲的情绪是最重要的因素。

古代的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胎教是指孕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保持良好的心理卫生、避免病毒、细菌感染、谨避寒暑、节制性欲、审施药治、适度劳逸、以及避免接触放射线、有毒化学物质、噪音等;狭义的胎教指孕妇加强精神品德修养和感化,使之“外象而内感”,借以促进胎儿智力的发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这已为世人所公认。

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尼在《神秘的胎儿生命》一书中指出:中国在1000多年前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胎教“诊疗所”。

中国古代的胎教观点常见于哲学、医学、教育学、文学等著作中。

据刘向《列女传》记,远在三千六百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了关于胎教的记载,周王室已经有了胎教的传统。

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胎教学,但千百年来对胎教的重视及长时间的不懈探索及胎教实践积累的很多经验教训,已成为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促进人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整理和发掘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于搞好优生优育,促进现代优生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古代胎教历史悠久,很受社会重视,因此得以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一、主张“正本”、“慎始”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经过发展演变,早期的胎教思想主要囿于皇宫贵族,胎教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正本”。

所谓“正本”就是从根本上为生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对待婚姻要慎始敬终,其主旨是谨慎择偶。

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十分重视早期教育,因而也特别重视胎教。

在论及胎教时他也主张“慎敬始终”,即万事要想求得一个好结果,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为此,他也提出胎教要从慎重择偶开始。

为了达到“正本”、“慎始”的目的,要从婚前慎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倡“同姓不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近亲结婚的可能性,这也是提倡优生优育的今人所熟识的道理;第二,注重婚姻另一方的家庭及家教;第三,要注意对象本人,要求婚姻的另一方的女性要性情温厚恭顺。

因为,古人认为母亲的性情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遗传影响给子女。

另外,结婚对男女的年龄也有要求。

这些细节和要求在今天并不陌生,但是,在人们认识水平有限的古代不得不说是极其有远见的。

婚育年龄、婚育双方的家庭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因素以及夫妻双方是否有血缘关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先天生理基础以及出生后的教育情况。

因此,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的今天,古人的很多似乎繁琐的要求我们还是有必要认真咀嚼和反思的。

在我国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仍然存在早婚早育、近亲结婚、通婚范围小、相关法律规定不允许生育子女的依然生育的情况,这不仅是对小的家庭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大家庭的不负责任。

二、十分重视母亲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基本理论是中医的“外象内感”理论。

所谓的“外象”即外界客观事物的表象;“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外象内感”就是指胎儿虽然在母体内,不能直接感知外界客观事物,但外界客观事物的表象却能被胎儿感应到,从而受到影响,产生相应的变化。

高度重视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这也是“外象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古人要求母亲在怀孕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稳定的情绪,乐观练达,节制喜、怒、哀、乐等情感以及各种欲念的过度发作。

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孕妇的情绪会对体内的胎儿产生影响,因此,要求孕妇要做到“笑而不渲”、“虽怒不骂”,达到“庶事清静”的境界。

现代研究已证明,孕妇的情绪会引起体内生理与生化的变化,如惊恐、暴怒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肾上腺增多会促使血管收缩,子宫供血减少,进而会对胎儿造成损伤。

美国心理学家欧丁格和西蒙斯在对大量调查材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妇女在孕期若有严重的焦虑和高度紧张的情况,则孩子成长后情绪常不稳定,容易激动,更易出现人格或情绪障碍。

(王树庄编译《婴幼儿心理和早期教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我国古代《妇人秘科》中就也有记载:“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

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的,这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古代胎教理论关于注重孕妇精神卫生和品德修养,从而促进胎儿智力发达和性格端庄等的许多精辟论述,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人类非常重视优生优育优教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应当注重吸收中国古代胎教学说中的精华,努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胎教方面,古人非常关注孕妇的饮食起居,提倡饮食起居要卫生,在饮食方面要“饥饱适中”、“不宜邪味”、“节嗜欲”,坐立行走应有正确的姿态等。

正所谓“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

”孕期还要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膳食结构合理,这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的意义。

古代胎教重视孕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一方面这有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对母亲的这种坐立行走等行为举止的训练也是在为日后孩子的成长培养师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胎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母教。

我国数千年的母式胎教是科学的,是符合优生要求的。

母亲在怀孕期间处于良好的环境影响下,进行生活常规的训练、情绪和性格上的陶冶以及知识学习和道德培养,这些措施必然能促进母亲在身体、品德和智能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较好的发展。

在古代,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而母亲又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施教者,她良好的素质必然会为日后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见,胎教又是在培养作为未来家庭教育的主要师资——母亲的重要手段,这是非常可贵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寓于家庭生活之中的,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连续的教-65-育环境,一般不存在教育环境的变更和教育者的变更,因而它更有利于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母亲良好的行为习惯、优雅举止、谈吐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早期个体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有意或无意的影响。

因此,加强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素养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古代胎教的这个重视母教的做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四、高度关注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古人认为胎儿“禀质未定”、“逐物变化”,因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波及胎儿。

因此,在“外象内感”理论的指导下,古人强调要为怀孕的母亲创造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环境,以避免各种不良事物对胎儿的影响,主张孕妇应该“居处简静”,就是要为孕妇选择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这样既有利于孕妇休息,又能使胎儿避免噪音的刺激。

《颜氏家训·教子》中有“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这里“出居别宫”的目的也是为了“庶事清静”,便于安胎、养胎,其实质都是在进行胎教。

另外,尽量避免药物、毒物和放射性物质对胎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伤害,也应该成为注重环境影响的一个关注点。

这方面,古人主张审施药治,即强调孕妇无病,不可乱服药物,以免妄伐无辜;孕妇患病,需尽早治疗,但要遵循“病去母安,胎亦无殒”的原则,就是要求医生尽量选择毒副作用小的单一药物,以最小药物剂量并缩短治疗时日,达到治愈孕妇疾病并保护胎儿健康的效果。

在今天,每一对年轻的夫妻也应牢记:在孕期,最好不吃药或少吃药。

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胎儿神经性耳聋;磺胺类药物可引起黄疸,严重的可发生脑神经核损害;抗生素药物、碘化物或放射性碘则可引起甲状腺肿、智力低下;透视、医用照相、同位素检查和治疗都会对胎儿有害,应该避免,除非医疗上必需而偶尔施行。

毒品和烟酒的危害也是世人共知的,更应该避免。

因而在孕期,在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审慎施药十分必要。

古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会有这样的危害存在,但他们主张在孕期应注重环境选择的观点,在客观上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不良因素对胎儿的伤害的。

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人关于胎教方面的认识水平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些甚至是存在封建迷信色彩或者是主观臆断过分夸大胎教作用的情况,但是,在特别重视优生优育的今天,在大力提倡重视人的素养的今天,我们真的有必要翻看这些古人的认识,认真咀嚼、品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为今天的优生优育丰富理论依据,拓展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第二版.[3]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李郁清.胎教中的自然本性原则[J].天中学刊,2002(6).[5]柏建华.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J].西北人口,2000(2).[6]刘隆炎.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7]顾荣芳.中外胎教思想的发展[J].山东教育,2002,(5月下旬).-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