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我国古代的“胎教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受孕妇言行的感化,如果孕妇选择良好的
居处环境,接触美好的事物,严守礼仪,就能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
因而谓之胎教。
最早提到胎教的《大戴礼记》上说:“古者胎教,王
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意思是说,凡王侯后妃怀孕满七个月,必
须搬迁到安静舒适的卧室中去居住,这样才有利于生殖优良的王子。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中,虽未提到“胎教”一词,
却有多处谈到了胎教的具体内容。
该书曾说,妇女怀孕两个月,“居
处必静,男子勿劳”。
意即丈夫在此时不可再与妻子性交,以免因房
劳而造成流产。
妇女怀孕三个月,孕妇的视听言行将对胎儿的形象产
生直接的影响,称做“见物而化”,“内象成子”,所以孕妇理应多
见仪表堂堂的君公大人,不要见矮小的侏儒和丑陋者。
怀孕六个月,
孕妇应经常到郊野去散步,多观看奔跑中的犬马。
这样,孕妇就会感
到心旷神怡,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北齐《颜氏家训》中亦有胎教的论述:“古者圣王有胎教,怀子
二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意志滋味,以礼节之”。
这
是要求孕妇注意起居饮食、视听言行和思想情志,一切均要做到“以
礼节之”,这样才能更好地养护胎儿。
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说:“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视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鲤鱼。
欲令儿多智有力,则啖牛心,食大麦。
欲令子贤良
盛德,则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
无邪视,不妄喜怒。
……好芬芳,恶见秽臭,是谓外象而变者也。
”
要求孕妇多接触各种美好的事物,注意饮食营养,应避开污浊的环境,尽量呼吸芳馨的新鲜空气。
行立坐卧姿势要端正,视听言行与思想情
志应符合道德及礼仪规范。
不可胡思妄想,不可有邪念,不说恶言脏语,内心应保持恬淡宁静,喜怒哀乐应适度,要有所节制,务使情绪
稳定。
南宋《妇人大全良方》中写道:“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
情绪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设礼乐,耳不闻
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寿厚,忠孝贤明。
不然男女
既生,多鄙浅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
昔太壬娠文王,目
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道恶言,世传胎教之道,是谓此也。
”
该书同样非常重视孕妇的视听言行和思想情志,列举周文王的母亲太
壬为例,说明太壬之所以能够生育出周文王这样的贤人来,就是因为
她高度重视胎教之故。
而胎教的关键则在于孕妇能够做到眼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道恶语,始终保持良好的言行修养和思想情志。
明代《妇人科》中进一步指出:“且古有胎教,凡视听言动,莫
敢不正,喜怒哀乐,莫敢不慎,故其子女多贤,此非贤母不能也。
”
这就是说,胎教的关键不在乎直接教育腹内的胎儿,而在于教育孕妇
本人及其丈夫。
孕妇理应注意饮食起居,讲究生活质量,必须在思想
情志、道德品质、脾气性格情趣等方面有良好的修养,使自己行学会
做贤良的母亲,才能真正生育出贤良的儿女来。
中国古代相关胎教的论述和很多国粹一样,合理与非理并举,精
华与糟粕相杂,又带着一些神秘的色彩。
比如在心理情绪方面的理解,就和现代科学不谋而合,又如对孕妇所处环境的要求,也不无道理,
至于提到胎教是对夫妻的教育、更显示着古人的聪慧;而“外感而
化”“内象成子”就成了荒唐之言,又比如在胎儿性别的形成方面,
说在室内陈设弓箭,让孕妇骑骏马,观雄雉,看雄虎,这样就会生男孩;而孕妇经常佩戴簪子、耳环,玩弄珍珠之类,就会生女孩;古代
文献又反复强调,孕妇不可吃生姜和兔肉,故到今在某些地区特别是
农村仍然禁止孕妇吃生姜和兔肉。
究其实质,无非是怕孕妇吃了生姜
会使胎儿变成骈指(六个指头),吃了兔肉会使胎儿变成缺唇。
此种
看法完全是想当然的,毫无科学根据。
说到对孕妇道德方面的要求,
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并不十分有理,是否所以就能完全否定
道德方面的影响,也不宜早下结论,虽然科学已高度发达,但在有的
问题上,我们并不见得比古人高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