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酱油生产工艺第一节慨述一、酱油生产特点(1)酱油是一种调味品,直接供人们食用。
因此,不仅要求其色、香、味、体完整,营养价值较高,而且在卫生方面也要安全,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乐于接受。
(2)酱油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发酵调味品。
我国幅员辽阔,粮食原料品种繁多,发酵工厂可因池制宜合理利用,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3)酱油生产是通过微生物作用。
对原料进行逐步降解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影响其作用机理的因素繁多。
(4)酱油生产的工艺方法很多,目前广为采用的有固态低盐发酵,也有固态无盐发酵、稀圈发酵等。
但生产技术水平差距甚大,产量也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如何取长补短,把一些落后的企业提高起来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酱油生产的工艺流程一舱酱油生产均需经过原料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热配制等生产过程,现以固态低盐发酵为例列出工艺流程。
原料处理和蒸煮原料处理主要是把原料经适当的破碎后加水润胀,再经蒸煮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质蒸熟糊化以便被酶所作用,同时也可杀灭原料中的微生物;给米曲霉正常发育创造有利约条件。
现在一般利用旋转式蒸锅加压蒸料。
(二)制曲制曲的目的主要是使米曲霉在熟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同时分泌出酱油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两类,如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酌、纤维素酶等,并促使原料发生变化,为以后发酵创造必要的条件。
目前多数厂已采用厚层通风制曲法。
(三)发酵发酵是将成曲拌以适量的盐水后,置于发酵容器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利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各种两类,将酱醅中复杂的有机质,进行一系列生化反应,例如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园,淀粉分解成糖、产生醇、酸、酯;形成独持的色、香、味、体等请项调和的成品酱油。
(四)浸出淋油浸出淋油是从酱醅中提取酱油有效成分的过程,浸出是把酱油中的成分溶于盐水中,淋油则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过滤分离出来。
(五)酱油的后处理酱油的后处理包括灭菌、配制(勾兑)、质量检查和包装等工序,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成品酱油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标准。
第二节原料酱油生产的原料历来都是以大豆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大豆里的脂肪对酱油生产作用不大,为了合理利用粮油资源,节约油脂,目前大部分发酵厂都以豆饼或豆粕为主要原料,以麸皮代替面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条件不同,因此应该田地制宜就地取材来获得价廉物美的牛产原料。
一、原料的选择1.原料选择依据(1)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古物适(2)无毒无异味,酿制成的酱油质量好。
(3)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4)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用2.工艺配方目前,各地图条件不同,采纳的配方也不同(1)豆粕80 麸皮20(2)豆粕100 麸皮15 小麦5(3)豆粕100 麸皮10 小麦40(4)豆粕100 小麦100(5)豆饼50 蚕豆50 麸皮10二、蛋白质原科(一)大豆大豆是生产酱油的主要原料。
大豆包括黄豆大豆的一般成分见表2—1—2。
(二)豆粕豆粕是大豆先经适当加热处理(一般低于100℃),再经轧坯机压扁,然后加入有机溶剂,以轻汽油喷淋,提取油脂后的产物,一般呈片状颗粒。
豆粕中脂肪含量极少,蛋白质含量较高,水分少,易于粉碎,是做酱油较理想的原料。
(三)豆饼豆饼是大豆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由于压榨设备和工艺条件不同,豆饼有几种不同的形状和名称。
由于加热程度不同,可分为冷榨豆饼和热榨豆饼。
冷榨豆饼未经高温处理,出油率低,蛋白质基本没有变性,适用于加工豆制品;热榨豆饼则是大豆经过高温处理后再压榨,含水分较少,含蛋白质较高,质地较松,易粉碎,比较适合于制作酱油。
此外,根据压榨机的形状和压力的不同,又可分为圆车饼、方车饼和红车饼。
圆车饼,先将大豆加热,再压扁加入蒸锅蒸煮后,用油草包好,经初压成型,再入压榨机压榨,大豆所受压力为10一14MPa,需3—5h制成,属于热榨豆饼。
方车饼,大豆经粉碎压扁、蒸熟成型后,装入板式或盒式压榨机中,豆饼所受压力为7MPa,时间为3—4h(有时受压28MPa,需30min),制成长方形饼板,称为方车饼。
红车饼(瓦车饼),大豆在榨油前.经过125℃左右的热炒,用螺旋榨油机压榨,最高压力为140一170MPa,压榨时间为1—3min,受热在l 30 ℃以上。
属于热榨豆饼。
(四)其他蛋白质原科豌豆,也称毕豆、小寒豆、淮豆或麦豆。
局豆科,1—2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蚕豆,也称胡豆、罗汉豆、佛豆或寒豆。
为1—2年生草本植物,我国西南和华北地区栽培最多。
三、淀粉质原料生产酱油用的淀粉质原料,传统是以面铂和小麦为主。
现在多改用麸皮作主要淀粉原料,也有选用其他代用原料的。
(一)小麦小麦因品种、产地不同,外表及成分各有差异。
按粒色分红皮或白皮小麦;按质地分硬质、软质和中间质小麦。
小麦中的碳水化合物(无盐浸出物),除含有70%的淀粉外,还含2%一3%的糊精和2%一4%的蔗糖、葡萄糖、果糖。
小麦含10%一14%的蛋白质,其中麦胶蛋白质和谷蛋白质较丰富,麦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以谷氨酸最多,它是产生酱油鲜味的主要因素之一。
小麦谷料分胚乳、胚芽和麸皮三部分,质量分别为83%、2%及15%。
全小麦蛋白质有72%存在于胚乳中,麸皮中占20%,胚芽中占8%。
(二)麸皮麸皮又称麦皮,是小麦制面粉时的副产品,麸皮的成分因小麦品种、产地及加工时的出粉率不同而异。
麸皮质地疏松、体轻.表面积大,除含有表中所列成分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等无机盐。
营养成分适宜,能促进米曲霉生长,有利于制曲和淋油,能提高酱油原料的利用率和出品率,麸皮中多缩戊糖含量高达20%一30%,与蛋白质的水解物氨基酸相结合,产生酱油色素。
麸皮本身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据测定,每1g麸皮含α-淀粉酶10一20单位(60℃、碘比色法)、含β—淀粉酶2400一2900单位(40℃碘含法)麸皮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目前国内酱油厂多以麸皮作为主要淀粉质原料。
但麸皮中淀粉含量不足,则降低酱油中糖分和糊精含量,影响酒精发酵,酱油香气差,口味淡薄。
为保证酱油质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适当补充些含淀粉较多的原料是十分必要的。
(三)其他淀粉质原料凡是含有淀粉而无毒无害的谷物,如地瓜(甘薯)干、玉米、碎米、大麦等均可作为淀粉质原料。
四、食盐食盐是酱油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
食盐具有杀菌防腐作用,可以使生产发酵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菌的污染,在成品中有防止腐败的功能。
五、水酱油生产需用大量的水,对水的要求虽不及酿酒工业那么严格,但也必须符合食用标准。
一般凡可饮用的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河水、江水等均可使用,但必须注意水中不可含有过多的铁,否则会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原料处理一、原料处理的目的原料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大豆蛋白质适度变性,使原料中的淀粉糊化,同时把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杀死,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及原料分解。
由于原料的种类不同.所采取的处理工艺也有所区别。
热榨豆饼在制取过程中,由于经过了一定的热处理,蒸煮时间可以短一些;而冷榨豆饼和大豆则宜温度高些或时间长些。
某些水溶性氮指数偏高的豆粕,为防止结块,以利制曲,可以先干蒸,然后再润水蒸煮。
若在一定的压力下蒸煮时间偏短或在一定时间内温度偏低,则蛋白质不能达到适度变性,不易被酶分解,产生许多蛋白质的初级结构,分子量较大,既不同于大豆中的可溶性蛋白质,也不同于酱油中的可溶性胨和肽,难于再分解,稀释加热后易产生沉淀。
二、对原料的要求(一)原料粒度豆饼要先经过粉碎,以利于扩大豆饼的表面积。
为吸足水分、蒸煮熟透创造条件。
豆饼颗粒大小一般应为2—3mm,粉未以不超过20%为宜,豆饼颗粒过大,颗粒内部不易吸足水分,蒸料不能熟透,同时影响制曲时菌丝繁殖,减少了米曲霉繁殖的总面积和酶的分泌量。
如果粗细颗粒相差悬殊,会使吸水及蒸煮程度不一致,影响蛋白质的变性程度和原料利用率。
原料粉碎设备豆饼粉碎,一般采用粉碎机。
粉碎机有锤式、齿轮式等,以锤式(见图2—l—1)较为普遍,粉碎机的筛孔为9mm。
(三)原料细度与制曲、发酵和利用率的关系原料细度对制曲、发酵和原料利用率的影响甚大。
若颗粒太大,不易吸水和蒸热,减少了曲霉菌生长繁殖所须的总面积,而降低了酶的活力,导致发酵不良,影响酱油的产量和质量。
若原料过细,麸皮比例又少,润水时容易结成团块,蒸后易产生夹心,制曲时不易通风,发酵酱醅发粘,淋油困难,影响酱油质量和原料利用率。
因此,原料细度必须适当,颗粒均匀,使原料吸水速度相同,变性程序一致,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利用率。
三、加水及润水豆粕或经粉碎的豆饼与大豆不同,因其颗粒已被破坏,如用大量的水浸泡,会使其中的营养成分浸出而损失,出此必须有加水与润水的工序。
即加入所需要的水量,并设法使其均匀而完全为豆饼吸收,加水后需要维持一—定的的吸收时间,称此为润水或叫润张。
(一)润水的目的(1)使原料中蛋白质合有适量的水分,以便在蒸科时迅速达到蛋白质适度的变性(蒸熟)。
(2)使原料中淀粉吸水、充分膨胀、易糊化.以便溶出米曲霉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供给米曲再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水分。
(二)润水的设备和方法(1)最简单(土法)的润水设备是在蒸锅附近用水泥砌一个平地,四周砌一砖高墙围,以防拌水时水分流失,水泥平地稍向一方倾斜,以便冲洗排水。
润水方法保拌水泥一样。
在饼粕中加入50一80℃热水(水温高、饼粕吸水快,润水时间可短些)。
用钉耙与煤铲靠人工翻拌,豆饼拌匀以后堆成丘形,上面覆盖辅料(麸皮或麦粉)堆积30min让豆饼充分吸水润张。
最后再一次翻拌,使主、辅料混合均匀。
该方法劳动强度较大,除了内地小厂尚使用外,大、中城市中已被淘汰。
(2)利用螺旋输送机(借称绞龙),如图2—1—2所示。
将豆粕和麸皮等原料不断送入绞龙。
加入50一80℃的热水,通过螺旋输送进入蒸锅达到润水目的。
绞龙底部的外壳,要求制成一边可以脱卸,以便于润水完毕清洗干净,以免细菌污染而发臭。
(3)目前国内多数工厂采用N,K式旋转蒸煮锅,如图2—1—3所示,原料经真空管道吸入蒸锅,或用提升机将原料送入蒸锅,直接喷入50一80℃的热水。
开启旋转锅,翻拌润水,操作简便,省力,安全卫生。
以上无论哪种方法,如果采用冷榨豆饼或低温处理的饼柏都需经干蒸后再加水润胀,以免因未受热变性的豆饼水溶性蛋白过多而遇水凝结成团。
(三)加水量的确定加水量的多少是制曲成败的关键。
根据米曲霉的生理特性,制曲时应缩短曲霉的发芽时间,从而能对杂菌起抑制作用。
原料中含有适量的水分是加速米曲霉孢子发芽的主要条件之一。
如水分适当,孢子即吸水膨胀。
体积增加2—6倍,细胞内物质为水所溶解,为发芽、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条件。
微生物需要从体外吸收养料,而养料又必须被水溶解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已溶入养料的细胞液是靠细胞产生的渗透压而流动的,如水分不足,细胞失去应有的膨胀,就不能产生渗透作用以输送养料,势必影响米曲霉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