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篇一: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LawofmoralityinKants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意志自由”可以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魂不灭”可以让人一生充满希望与并不绝望,而“上帝存在”可以让人感受到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时刻起到裁判、奖惩的作用,让人相信“因果报应”,让人一生有所敬畏,不敢恣意妄为。

这便可以说是“神”存在的最大意义了。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2]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2]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2]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3]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发展轨迹表明:人自从摆脱了中世纪无主体的局面之后,自主性、独立性得到开启,并日益凸显。

边沁等代表的效果论反映了人可以利用主体自身的力量,致力于福利(物质利益)的谋求。

而康德的动机论则反映了人的主体性更应该超脱物质层面,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绝对命令”正是奏起了主体性的最强音。

“绝对命令”尽管以定言判断出现,反映道德规律。

但是,康德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生成机制,以激发主体的道德情感,捍卫道德的纯洁性。

因此,尽管他对“准则”和“法则”作出区分,然而却只能停留在词义上。

在实际的行为中,两者的区别则为道德信念的强化而弱化。

结果,“不能说谎”的可普遍化,使他也只能把朋友推向恶人的魔爪。

这也是他无法弥合的理论缺陷。

篇二: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一、关于康德思想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

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二、康德思想的主体性在审美领域中,人的主体性则体现为审美主体性,在康德看来,不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是审美主体的“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才是美的本质,在审美过程中,这种所谓“主观的东西”,是一种主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快感”。

单纯的主观快感以每个个体的私人感觉为限,而审美判断必须具有普遍性,康德就此进一步考察了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康德的结论是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在于审美主体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使主体达到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

此时,审美客体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具有了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

一旦这一美的先验原理同某一具体审美经验相合,审美判断就产生了。

所以,审美是判断先于快感,而且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判断,这种理性因素是一种对人类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价值。

另一方面,康德美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它的审美超越性。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生存需要的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才得到最纯粹、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

我们知道,康德美学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第一次严格、系统地划分了美的独立领域,将其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无一切利害感和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

三、康德美学对大众文化的启示大众文化开始兴盛起来,它的产生反映着商品经济与科学技术对精神文化的双重入侵。

应该承认,大众文化是现代技术、现代政治、现代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体现了民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应重视、鼓励、研究它。

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而且在创作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降低原创性、独创性和艺术个性,呈现出深度的缺席、平面化、模式化。

概括来说,大众文化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众文化的娱乐本位动机导致了文化理性意义的丧失。

大众文化充分张扬享受生活的权利意志,强调通过消费实现享乐的权利。

于是娱乐性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日常生活的价值体系,成为近年来普遍流行的美学趣味。

大众文化往往以性、暴力来刺激人的生理本能,作为调动人们消费欲望的诱饵,在满足本能欲望的同时,也消除了人的信念和进取心,使人玩物丧志,人格萎缩、自甘堕落,缺少一种使人的智慧、理性与人格获得提升的人本价值。

第二,大众文化的复制性生产方式、平民多元化风格消解了人类的美学理想。

在这种廉价而畅销的复制文化中,大众的艺术感觉、审美能力日益粗糙、钝化,情感世界日益枯竭,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思想的博大深邃、信念的崇高坚定、想象的辉煌奇诡、技法的独特巧妙等等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学理想消失殆尽。

在当代文化的喧哗与骚动中,美学与艺术的主体位置产生了严重的偏移,主体被指斥为“虚幻的中心”,遭受放逐。

审美与现实二元对立的消解,使艺术家主体精神消弥,审美超越性也烟消云散,仅仅是自然生命本身受到肯定。

在当代艺术困顿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看到审美超越性的价值,恢复人类精神主体性,恢复审美对人的灵魂铸造的性质,恢复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仍然需要艺术天才的存在,因为艺术需要个性,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是艺术进步和发展的长久生命力所在。

在这样的现实中,艺术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精神的自觉者和文化的传承者的道义和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其独立意识和超越精神应该首先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塑造,完成人格的自律自足,才能在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情况下,保持并凭借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去规范、塑造社会精神面貌,去唤醒在生命的虚妄中沉醉徘徊的人们,共同去寻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康德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四、康德美学思想对现当代的影响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从近代中国来看,康德这种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思想在20世纪初引起了当时大批美学家对美学、文艺问题的反思和重释。

当代美育鼻祖蔡元培则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诠释为美育核心,把这一核心引入教育领域,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个人私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初建是从接受康德审美无功利、无目的思想开始的。

康德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影响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

近些年来,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著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康德美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对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以及西方思想的主客二分观念的影响,以达到真正主客不分的本源性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康德美学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陈开晟:《论康的美学的现代性意义》,汉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7卷第五期(2)陈亚民:《康德美学的当代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卷第五期(3)刘晓薇:《国内康德美学的思想研究述评》,时代与美,20XX年第九期(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页(5)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4)(6)林新华.试论康德崇高理论的缺陷[J].兰州学刊,20XX(6)篇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不可不知的100人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4、《中庸》“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