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
IgA1分子异常糖基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 径导致IgA1分子的沉积及其对肾小球的损 伤:
③IgA1分子Fc段的CH2结构域为Fca受体(FcaR)
结合位点,而IgA1分子的O连接糖基也与该区域 相邻并参与了该区与其Fca受体的相互作用,可 能这些糖基也是识别基序中的一部分,或者必 须由它们参与形成一种分子构型才能使IgA1分 子被其相应的配体识别与结合。 ④肝细胞表面存在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该受 体为一种植物凝集素,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O连 接糖末端的半乳糖基,从而清除循环中的IgA1 分子,该途径是一种主要的清除循环中IgA1分 子的机制。
IgA1分子异常糖基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 径导致IgA1分子的沉积及其对肾小球的损 伤:
⑤IgA1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还未被确定,但在
IgA肾病中发现C3和备解素在肾小球沉积,而 无C4的沉积。正常IgA1的补体激活活性很弱, 需要分子的化学变性,但含异常糖基化IgA1分 子的免疫复合物可通过替代途经激活补体。 ⑥沉积于肾小球的异常糖基化的IgA1可激活肾 小球系膜细胞,引起细胞液内钙离子浓度增加, 细胞收缩增生,释放多种介质包括各种细胞因 子,IL-6、PDGF、TNF-α 、TGF-β 。
二、流行病学:
IgA肾病的分布因地域不同差异很大。亚
洲最常见,在所有肾活检中占30-40%, 欧洲20%,北美10%。白人、黄种人的 发病率明显高于黑人。我国IgA肾病在肾 活检中占26-34%,显著高于欧美国家, 与日本、新加坡相近。在普通人群中预 测发病率为 25-50/100,000。但新加 坡尸检表明人群中约2-4.8%肾小球存在 IgA沉积。
黏膜免疫和骨髓免疫异常
免疫调节异常 单核吞噬系统清除IgA免疫复合物功能受损 IgA结构异常
IgA与系膜异常结合
系膜细胞的参与 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对肾小球的损害
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异常
遗传因素
不少IgA肾病患者常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
发病或出现肉眼血尿,故以往强调粘膜免疫与 IgA肾病发病机制相关。沉积在肾小球中的IgA 已经公认为聚合IgA1(pIgA1),不含分泌片段, 并非粘膜分泌的IgA2。IgA从结构上可分为IgA1 和IgA2,每一种又可以分为单体型、双聚体型和 多聚体型,从来源上可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正 常人血清IgA由骨髓合成,主要是IgA1,且大 约90%以单体型存在;分泌型IgA由粘膜淋巴 细胞分泌,主要是IgA2,且80%以上为双聚体 或多聚体。
IgA肾病诊断及治疗对策
一、定义
IgA肾病为一免疫病理学诊断名称,是指一组
以 IgA为主、伴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肾 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性肾炎。其临 床特点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 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病人出现严重的高 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根据本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别归属于祖国 医学“尿血”、“腰痛”、“虚劳”等病证的 范畴。
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与多
种因素有关,是多基因病。目前比较一 致的观点是IgAN为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 肾炎。
IgA肾病可能存在的免疫异常:
1.粘膜免疫系统对抗原清除减少,抗原
进入增多 2.机体对IgA及含IgA的循环免疫复合物 清除减少。 3.免疫调节异常 4.IgAN病人血清中的IgA1分子及沉积于 肾小球系膜区中的IgA1分子异常糖基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出现系膜区IgA沉积的有关疾病除上述继发性IgA肾病
外,还有: ①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SLE; ②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③皮肤病:如疱疹性皮炎等; ④肿瘤:如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⑤血液系统疾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⑥其他: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积,结核病,腹膜后纤 维化,淀粉样变,重症肌无力,麻风,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及薄基底膜肾病等。
Lee I级,轻度系膜增宽伴细胞增生
Lee II 级,局灶系膜增生和节段硬化
细胞增生
Lee IV 级,肾小球硬化及新月体形成
Lee V V 级,纤维性新月体形成 Lee 级,纤维性新月体形成
六、临床特点
单纯性镜下血尿型(I-H) 1.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病 1:尿 史中有2次以上血尿发作史,不伴有大量蛋白尿及高血 压。 2.孤立性肉眼血尿型:以肉眼血尿为突出症状,但病史 中仅有一次血尿发作。不伴有大量蛋白尿。 3.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型: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尿 蛋白<3.0g/24h,无明显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 4.肾病综合征:具有肾病综合征的“三高一低”的典型 表现。 5.非肾病性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24h,但无明显水 肿。 6.高血压型:舒张压>90mmHg,或需长期服用降压药以控 制高血压。 IgA分ຫໍສະໝຸດ 具有典型的免疫球蛋白的“Y”字型结
构。在IgA1分子CH1和CH2之间有一个可转动的 铰链区,由2~5个链间二硫键,CH1尾部和CH2头 部的小段肽段构成,该区是IgA1分子O连接糖基 化的部位。 IgA1分子O连接糖基最基本的结构是N乙酰半 乳糖胺(GalNAc)以O连接方式与肽骨架 上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 蛋白质糖基化的方式有两种:N连接方式和O连 接方式。
七、实验室检查:
到目前为止无特异性实验检查 1.尿分析:大部分病例在肉眼血尿发作间歇期 可有持续性镜下血尿。除少数病例外,血尿为 肾小球性。IgA肾病之蛋白尿可为单纯肾小球 性,也可为肾小球、肾小管混合性的。有作者 认为当尿中出现小分子蛋白为特征的小管性蛋 白尿时,往往预示IgA肾病广泛累及小管间质, 预后不好。 2.血清学检查:半数IgA肾病患者血清IgA升高, 但非IgA肾病所特有。在紫癜性肾炎、肝脏疾 病时血清IgA也可升高。
2.机体对IgA及含IgA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清 除减少。
(1)在IgA的代谢和IgA1-IC的清除过程
中有两个主要受体参与: ①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在肝细 胞上表达,通过识别铰链区的O糖链而与 IgA结合。 ② IgAFc受体(FcαR, CD89)
IgAFc受体(FcαR, CD89)
IV
局灶间质水肿、偶见细 浸润,罕见小管萎缩。 小管萎缩,间质浸润, 偶见间质泡沫细胞。
灶节段),偶见小新月体和粘连 重度弥漫增生和硬化,部分或 全部肾小球硬化,可见新月体 (小于45%) 病变性质类似Ⅳ级,但更严重, 肾小球新月体大于45%。
V
类似Ⅳ级病变但更严重。
免疫组化染色 IgA弥漫团块状系膜区沉积
1.粘膜免疫系统对抗原清除减少,抗原进 入增多
IgA 是外分泌液中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在肠
道、呼吸道等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胃肠道、 呼吸道分泌的分泌型IgA 可阻断黏膜吸收抗原, 使IgA免疫复合物形成,而这些免疫复合物可刺 激局部的巨噬细胞产生氧自由基,以便杀伤细 菌,而胃肠道、呼吸道炎症可改变黏膜的通透 性,或引起黏膜局部屏障功能降低,从而增加 大分子物质的摄取、抗原的吸收,使更多的外 源性抗原进入血液循环,这可能是导致诱发 IgA 肾病的原因之一。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半数左右的IgA肾病患者呈发作性肉眼 和/或镜下血尿,半数左右血清IgA水平 升高。对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应拟诊 为IgA肾病,并应及时行肾活检以明确诊 断。IgA肾病免疫病理学特异性表现为肾 小球系膜区有颗粒性IgA沉积。
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此病在上呼吸道或皮肤 感染后有较长的潜伏期,8周后有自愈倾向。 ②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必须依靠病理检查鉴别。 ③泌尿系统感染:如IgA肾病患者有发热、腰痛和不 典型尿路刺激症状时,红细胞和轻度蛋白尿易被误诊 为泌尿系统感染,当抗感染无效、尿细菌培养阴性, 应考虑本病。确诊依靠肾活检。 ④继发性IgA肾病: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进 行鉴别。
CD89作为一种免疫球蛋白受体具有免疫清除功
能,CD89是针对分泌型和血清型IgA抗体Fc段 的受体,分子量范围在55~75kD,属免疫球蛋 白超家族成员,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等细胞的表面。现在已经明确,人类的CD89可 以与IgA1和IgA2的单体或双聚体结合,含IgA的 CIC清除依赖于:肝脏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ASGPR);目前研究表明在IgAN中ASGPR受体 可能受损,IgA-FCaR表达下调,导致免疫复 合物清除减少。
3.免疫调节异常:
IgAN系膜区沉积的多为聚合PIgA1,是由
单体IgA1经J链连接形成的多聚IgA。IgA 肾病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分泌IgA的B细 胞数目增加,这些淋巴细胞自发地或在 受刺激后产生多聚IgA。
4.IgAN病人血清中的IgA1分子及沉积于肾 小球系膜区中的IgA1分子异常糖基化。
1.粘膜免疫系统对抗原清除减少,抗原进
入增多
引起IgA肾病的抗原尚未明确。可能包括食物
抗原,如大豆、大米蛋白,酪蛋白及麦胶蛋白, 细菌及病毒蛋白,如乙肝炎病毒等。 抗原的类型在决定肾脏损害的程度和病程方面 可能起重要作用。 间断外源细菌或病毒抗原可能对肾小球产生间 断损害,临床上预后较好。而持续存在的自身 抗原,可能会产生持续的损害,预后差。
2.机体对IgA及含IgA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清 除减少。
(2)在系膜细胞表面存在着一种特殊IgA
受体,通过与其受体结合IgA能直接沉积 于系膜细胞表面,导致系膜细胞损伤和 激活,同时系膜细胞能吸收和降解IgA。 IgA的Fc片段与系膜细胞结合后,能导致 核转录因子(NF-κ B)、c-jun、IL- 6、 IL-8、MCP-1和TNFα 的表达增加[7],进 一步使系膜细胞损伤加重。因此系膜细 胞功能失常或超饱和,可能是导致IgAN 病理改变的基础。
五、IgAN的分级与病理:
级别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