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唐克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8.8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犯罪”是一个刑法学概念,是指严重危 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 行为。 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到刑罚惩罚性。
女性犯罪的心理成因


女性犯罪的心理与社会成因

认识能力低劣 畸形发展的个人需要 强烈的依附心理 意志控制力的薄弱

女性犯罪的社会成因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不良的文化影响 不良的家庭教育 不良的人际交往
第二节 性别差异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女性的生理发展 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


故意犯罪决意过程的心理表现


故意犯罪的心理防卫机制


故意犯罪人心理防卫的几种形式:犯罪的合理化 投射、掩饰、转移
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 实施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内容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实施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内容 实施犯罪的心理状态:恐惧、兴奋、欣喜、绝望和愤 怒、冷静 变更原定计划实施犯罪的心理 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台湾) 我国学者 我们认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群体犯罪心理 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
内容结构包括四个部分:

犯罪心理学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二)犯罪心理学与犯罪科学的关系
认知特点 情感和意志特征 个性特点


攻击性 女性自责 支配 是指遇事能够自我决定,有主见。 自信 缺乏自信 移情作用 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正感受着的情绪女性更 容易产生移情作用 暗示 容易受暗示
三、犯罪的性别差异

犯罪的数量上的差异

男女比例为1:10

犯罪手段上的差异

被动性、欺骗性、非暴力性和隐蔽性
1、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2、犯罪心理学与其他犯罪原因学的关系
3、犯罪心理学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的任务 (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推动邻近学科的发展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 首先,发挥“综合治理”的最大效应 其次,增强公安、检察、法院部门同志的业务 能力 再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维护社会治安

家庭教育的缺陷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 思想品德教育简单化 单纯重视学习成绩 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

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 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诱导

犯罪亚文化
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第十章 犯罪心理的经历差异 第一节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人概述
一、不同犯罪经历犯罪人分类的概述
西方犯罪学家对犯罪的分类早始于罗马法,在该法中 以受侵犯的法益为标准分为公罪与私罪 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又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和 违警罪 犯罪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在其犯罪的理论中,将 犯罪分为三等。第一等犯罪是“直接破坏社会使其代 表死亡”的犯罪,第二等犯罪是“侵犯公民的个人安 全、生命、财产的荣誉”,第三等是“侵犯法律为了 社会和福利而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当或不应当做的事情 相抵触的行为”的犯罪

犯罪者的需要

需要的概念 需要的种类 犯罪者的需要特征 动机的基本理论 犯罪动机的特征 犯罪动机的作用 犯罪动机的分类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转化 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


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智力概述 智力与犯罪

犯罪者的气质特征


气质的概念 气质与犯罪 情绪的概念和分类 不良情绪与犯罪 情绪障碍与犯罪 犯罪者的意志特征

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特征


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概念 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障碍与犯罪

犯罪者的自我意识

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故意犯罪心理

犯罪决意阶段的心理表现

犯罪决意的三种形式:预谋犯罪决意、机会犯罪决意、冲 动犯罪决意 犯意的出现 动机的选择 经验和客观条件的影响 心理防卫的概念


犯罪心理学就是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 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 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 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 科。 关于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概念和刑法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否具有相同内涵问题, 却存在着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分歧。
肯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必须与刑 法学中“犯罪”的概念相一致,否则容 易造成刑事法学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的 混乱。两门学科犯罪概念的一致性,并 不影响各自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的不同。
我们认为:肯定说是合理的

理由如下

犯罪概念是整个刑事法律科学最基本的概念 所有刑事法学科关于犯罪的认识,都是以刑 法学中关于犯罪的概念为基础的。

犯罪心理学 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 有关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众说纷纭:


姿色抢、诈骗、偷盗和拐卖人口 受暗示、被动、重感情体验

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犯罪后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女性性犯罪心理 其主要原因是生理发育的提前、早熟与心理发展滞后 的矛盾 (一)女性性犯罪心理特征 1、异常的性意识 2、畸形发展的性需求 3、缺乏控制的性意志力 4、图慕虚荣的性格缺陷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中壮年犯罪心理

中壮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中壮年犯罪的特征 老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老年犯罪的特征 老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老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二、不同犯罪经历犯罪人的一般特征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概述

犯罪率方面的年龄差异 犯罪类型上的年龄差异 犯罪手段上的年龄差异 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时期;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该年龄阶段 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抢、贩卖毒品、放火、爆炸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为完 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1、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2、情境性;3、戏谑性;4、情绪 性;5、反复性;6、暴力性和团伙性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性善的:“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荀子:性恶论者.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王充: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言,“习善为善,习 恶为恶。” 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此外,我国古代思想家们还注重从多角色预防和治理犯 罪,注重审判心理的研究,主张司法人员应当具备一 定的心理素养等。
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时空因素的影响

时空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犯罪的钟点特征 犯罪的日期特征 犯罪的季节特征

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 犯罪的城乡差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家庭结构的缺陷

缺损家庭 贫困家庭 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 不和睦的家庭
(二)女性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1、严重摧残了女性的身心健康 2、具有极大的腐蚀性 3、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
二、女性杀人犯罪心理
(一)认识狭隘,报复心理严重 (二)杀人起因多为情欲纠葛 (三)女性杀人犯罪前及犯罪过程中心理 活动激烈 (四)女性杀人犯罪的手段隐蔽,欺骗性 大
三、女性财产犯罪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