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汇报(2018年5月7日)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产业扶贫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七个一批”总体安排,积极探索“331+”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多元化富民产业开发,狠抓各项精准扶贫关键措施落实,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基本情况xx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xx个,贫困人口xx万人。
2017年底,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xx户、xx 人,占全市脱贫人口的xx以上。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贫困人口xx万人,占农业人口xx万人的xx%,有xx县、xx县2个深度贫困县,XX、XX、XX殷家城3个深度贫困乡镇、XX个深度贫困村。
计划今后三年产业脱贫XX万人,其中种植业XX万人、养殖业XX万人。
2018年,计划产业脱贫XX万人,其中种植业XX万人、养殖业1.27万人。
二、主要措施及进展情况(一)聚焦贫困人口,编制扶贫方案。
编制特色优势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是今后三年决战决胜产业助推扶贫的行动指南。
我们围绕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XX市牛、羊、菜、果、薯、药6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了培训、保鲜库、合作社建设等多个支撑方案,初步构建了6个产业行动实施方案和3个支持方案的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框架体系。
市级方案做到了精准到县、到乡、到村,县级方案做到了精准到乡、到村、到户,实现了产业扶贫政策覆盖有发展意愿的所有贫困户。
目前,市县方案均以政府文件下发执行,并上报省农牧厅备案。
计划通过3年努力,到2020年贫困户牛饲养量净增1.26万头(从2.12万头增加到3.38万头),年均递增16.8%;羊饲养量净增34.93万只(从44.02万只增加到78.95万只),年均递增21.5%;贫困村瓜菜面积新增1.64万亩(从4.22万亩增加到5.86万亩),蔬菜贮藏保鲜能力达到30%以上;贫困村苹果园面积新增4.24万亩(从30.32万亩增加到34.56万亩),商品果率达到90%以上。
(二)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扶贫模式。
针对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的特定贫困人群,积极探索产业扶贫与“三变”改革融合发展的路子,初步实践形成了“331+”肉羊产业扶贫模式,即“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合作社全程托管、统一饲养管理,村集体以产业互助资金入股合作社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从2017年底起,计划在XX、XX、XX、XX4县的47个乡镇76个贫困村,建办肉羊养殖合作社96个,开展“331+”肉羊产业扶贫模式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已建成肉羊产业合作社XX个(其中,已完成棚圈建设并投羊的XX个、已完成棚圈建设未投羊的14个),在建的合作社40个,正在对接筹建的合作社17个。
预留饲草种植地块59.17万亩,储备种子423吨、化肥2605吨、地膜878.4吨,购置机械设备191台套,建成青贮窖7.62万立方米。
举办了全市草产业新兴骨干力量培训班和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肉羊养殖培训班,培训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的草产业新兴骨干力量64名,以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为主的村干部120名。
4个试点县共举办培训班28期、现场示范培训46场(次),印发宣传资料8339份(册),培训1601人。
(三)立足培育壮大,做实扶贫产业。
以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立足农业产业培育,促进产业增效、贫困村户增收。
草畜产业。
依靠中盛公司建立全产业链经营体系,带动贫困户发展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
截至4月底,投入贫困村户发展草畜产业的各类资金1.04亿元,更新种植紫花苜蓿8.87万亩,新建或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19个,贫困户肉羊、肉牛、生猪、肉蛋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9.7万只、2.3万头、5.1万头、36.5万只。
3月中旬,市政府组团赴山东考察肉羊产业,与山东润林牧业签订了湖羊供种协议,计划每年引进湖羊种羊5万只,目前已落实山东乾宝引羊1万只,及时满足贫困户种畜需求;3月下旬,市政府召开全市肉羊产业推进会议,安排部署推进肉羊产业扶贫工作。
同时,市委办印发了《大力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办印发了《加快推进全市“331+”肉羊产业发展和金融扶贫工作的意见》,从多方面支持保障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保证参与贫困户的利益实现,坚决打赢农业产业脱贫攻坚战。
瓜菜产业。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强化技术信息服务,全力支持贫困村扩大以设施瓜菜、高原夏菜和特色瓜菜为主的瓜菜产业种植面积。
截至4月底,投入贫困村户发展瓜菜产业的各类资金1.19亿元,贫困户种植瓜菜种植面积5.24万亩。
为保证春耕生产物资充足供应,各级农牧部门多措并举,及早组织调运储备春播所需种子、种苗等。
截止目前,全市已储备化肥21.59万吨、农膜8270吨、有机肥411.98万吨、农药377吨、种子931.8万公斤,能够保障群众春季农业生产用种用肥。
特色产业。
加快培育以小杂粮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精深加工,开发终端产品,提高附加值。
全市贫困户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5.79万亩、1.95万亩、4.4万亩。
XX县武沟乡与广州立达尔公司签订协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计划种植万寿菊5万亩。
XX县、XX县分别与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引导贫困农户大力开展中药材种植。
(四)加大科技培训,增强脱贫能力。
按照涉农领域各类人才面向贫困县乡村服务的要求,根据产业类别,成立了对应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把全市1695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搭配分组到贫困村开展技术服务,并把所有选派人员服务产业扶贫的成效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联合人社、商务、扶贫、科技、林业、果业等部门,利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社到户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贫困户科技应用能力。
今年,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印发了《全市助推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全市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筛选确定了培训认定机构和培训计划,计划共举办4大类8期培训班,其中:肉羊养殖培训班5期、果品中药材培训班1期、蔬菜马铃薯培训班1期、肉牛养殖培训班1期,对全市230个深度贫困村村主任、村支书、村第一书记和村帮扶队长进行培训。
目前采用“2+3培训模式”(集中理论授课2天、实践操作3天),已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456人。
(五)强化扶持带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总结推广了“中盛模式”、“西农技术”、“海升模式”、“天富亿模式”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全市目前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7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31户,市级65户)。
从事6大产业的企业51户(其中牛产业4户,羊产业10户,果产业32户,菜产业4户,中药材产业3户,薯类产业0户)。
目前,在全市5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中,已有568个村建起了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966个,覆盖贫困户4.08万户,入社合作涉及肉羊、肉牛、苹果、蔬菜、苗林、中药材、小杂粮、黄花菜等多项产业,其中建起两个以上产业合作社的贫困村441个,建有1个产业合作社的贫困村127个,正在筹建产业合作社的贫困村2个。
今年计划新建保鲜库155座,容积2.69万吨,目前已建成1座,正在建设的4座,各县区均在开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计划10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为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今年市财政计划安排4000万元发展农业产业,预算2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将对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按照“331+”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和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的合作社或产业龙头企业进行奖励扶持。
同时,我局也制定印发了《XX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成效评价办法》,把吸纳带动贫困户数量与贷款、贴息与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挂钩,对带动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多带多补、少带少补、不带不补,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政策全面落实。
(六)推进农村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为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市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市XX区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其他7县选择1-2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开展试点。
采取集体土地“活化”入股、集体资金“量化”入股等方式,积极探索实践,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据统计,2017年底,全市5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中,有经营收益的村270个,占贫困村的47.4%;无经营收益的“空壳村”300个,占贫困村的52.6%。
(七)充实工作力量,靠实工作责任。
紧紧围绕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充分对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责工作组成员单位责任清单及问责办法》,与各县区农牧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层层接力分解到县。
市农牧局成立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成立了畜牧产业、特色种植业、产业开发和农产品营销、科技扶贫、规划指导、帮扶和资金保障、绿色农产品建设、主体带动和村集体经济、草原生态等9个专责工作组,建立了产业扶贫到岗到人责任制。
各县区农牧部门也结合各自实际,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充实了工作人员。
同时要求县乡农牧干部都要建立包抓责任制,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产业帮扶指导人员,推动县乡将产业扶贫包抓责任层层靠实,形成一级抓一级、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八)开展专项整治,护航产业扶贫。
市上专门成立农资补助和惠农补贴资金落实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组,通过自查自纠、明查暗访和重点督察方式,重点围绕农资补助和惠农补贴资金落实,查找纠正存在的问题,对不作为、慢作为、搞形式、走过场的,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发现后不处理不报告的,对发现的问题治理整改不到位的进行追查整改,严肃问责,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农业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扶贫产业培育有待加强。
主导产业基地规模扩张较慢,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仍有待提升。
产业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致使难以提供高端有效供给。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还处于成长壮大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水平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仍占大多数。
三是贫困户难以融入全产业链体系。
部分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低,产业发展理念仍停滞在传统农业阶段,还有“等、靠、要”心态,自主发展意识不强;在生产过程中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当中,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联系不够紧密,不能生产提供有效供应的农产品,影响收入和脱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