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预习复习精要

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预习复习精要

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预习复习精要一、我会写政zhèng(邮政、政治、政策)宾bīn(外宾、来宾、宾客)盏zhǎn(数盏、酒盏、灯盏)栏lán(栏杆、石栏、桥栏)汇huì(汇集、汇报、汇款)爆bào(爆炸、爆发、火爆)宣xuān(宣布、宣传、宣誓)帜zhì(旗帜、标帜、独树一帜)阅yuè(检阅、阅读、阅览)制zhì(制服、制止、压制)坦tǎn(坦克、坦然、坦白)距jù(距离、距今、相距)隆lóng(隆重、隆冬、隆起)射shè(射入、射击、射门)盏(灯盏)盖(瓶盖)栏(护栏)拦(阻拦)泽(光泽)择(选择)帜(旗帜)织(编织)阅(阅读)问(询问)距(距离)拒(拒绝)一据说一火炬瞻仰一屋檐飘拂一仿佛效率一郊区旗帜一炽热制服一治理一智慧一志气二、多音字奔:bēn(奔跑)bèn(投奔)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提:tí(提醒)dī(提防)更:gēng(更换)gèng(更加)率:lǜ(效率)shuài(率领)三、近义词汇集──聚集擎着──举着诞生──产生、出生瞻仰──瞻望欢跃──欢腾挺立──屹立、耸立排山倒海──惊天动地迎风招展──随风飘扬宣布——公布肃静——肃穆宣告——宣布飘拂——飘扬次序——顺序四、反义词肃静──喧闹、喧哗汇集──散开上升──下降汇集——分散庄严——轻浮热烈——冷淡欢呼——悲叹完毕——开始整整齐齐——歪歪扭扭五、理解词语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汇集:聚集。

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肃静:严肃寂静。

六、句子解析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

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

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

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

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6.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的气氛。

7.到了正年,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8.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飖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地响后。

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全场的肃静与炮声、旗帜飘拂声,以及炮响过后的掌声构成动静的变化,表现了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

9.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群众把嗓子喊哑、手掌拍麻与还不能表达尽内心的情感构成反差,突出了群众热清、自豪、喜悦的情感,也渲染了阅兵式雄壮激昂的氛围。

七、问题归纳1.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的海洋ꎻ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2.作者是如何来介绍阅兵式的?展示出了人民军队怎样的风采?用“开头”“接着” 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详细地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展示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凛凛、纪律严明。

3.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表现了什么?反复写“红旗”“红灯”,是为了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反复写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4.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又是怎样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如“一齐欢呼”“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把手掌都拍麻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

更多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如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

八、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主要写了阅兵式的过程。

第四段(第14自然段):主要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第15自然段):主要写散会的情况。

九、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1949 年10 月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十、教材课后习题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1)课文依次写了“群众入场、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放礼炮、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几个场面。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典礼。

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

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

升国旗以后,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接着,阅兵式开始。

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1)对阅兵式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

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最后写看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

(2)在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的部分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先分别介绍“海军”“炮兵”等各个方队,这是“点”;然后总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写阅兵式的部分,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相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十一、填空:1.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2.课文是按时间和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

先讲大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仪式,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3.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面,重点写了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体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党、对新中国、对人民领袖的热烈拥护和爱戴。

6.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兵”出场的顺序依次描写,这是“点”;然后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阅兵过者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7.“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十二、知识拓展:有关爱国的古诗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天祥《过零丁洋》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1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