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m/s,比较AC段与CD段的平均速度得v AC_____v CD(选填“>”“<”或“=”);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s BC=0.9m t BC=0.5s v BC=v C=2.4m/ss CD=1.5m t CD=0.5s v CD=3m/s v D=3.6m/s(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_ m/s。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评价物理试题【答案】svt=加速 1.8m/s < 4.8m/s【解析】【分析】【详解】(1)[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svt=。
[2]由图甲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是BCBCBC0.9m1.8m/s0.5ssvt===[4]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C段的路程是AC AB BC0.3m0.9m 1.2ms s s=+=+=AC段所用的时间是AC AB BC 0.5s0.5s1st t t=+=+= AC段的平均速度是AC ACAC 1.2m1.2m/s 1ssvt===CD段的速度是v CD=3m/s,可知AC段的速度小于CD段的速度。
(3)[5]由表格中数据可知,B点的速度是1.2m/s,C点的速度是2.4m/s,C点的速度比B点的速度增加了1.2m/s;D点的速度是3.6m/s,D点的速度比C点的速度增加了1.2m/s;相同时间增加的速度相同,所以可以推测E点的速度应该也比D点的速度大1.2m/s,即E点时的速度为4.8m/s。
2.做分组实验时,老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下面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单(摘要)。
请你将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_______(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AB段BC段AC段路程s/cm4556101时间t/s3 2.8 5.8平均速度v/(cm·s-1)________________17.4(实验分析)(1)小车全程做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检测物理试题【答案】v=st刻度尺停表 15 20 变速减小【解析】【分析】【详解】[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
[2][3]实验器材,除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外实验还需测量路程用的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用的停表。
[4]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 AB=45cm,t AB=3.0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ABABst=45cm3.0s=15cm/sAB段的平均速度为15cm/s。
[5]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 BC=56cm,t BC=2.8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 BC=BCBCst=56cm2.8s=20c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20cm/s。
(1)[6]由上面实验知AB段的速度小于BC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7]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3.如图所示,是小华和小明两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1)如甲图所示,小华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小华发现,当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A也能保持静止.这是由于____.(每个钩码重1 N)(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实验效果会更好,其原因是:________.(3)换成小车后,若要使小车保持静止,应当在右侧(选填“增加”或“减少”)________1个钩码.(4)小车处于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________上的条件.【来源】2020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运动和力【答案】木块与桌面的摩擦力太大导致的;小车比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小;增加;同一直线。
【解析】【分析】【详解】(1)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木块保持静止,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左的拉力、向右的拉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所以木块静止不动的原因是由于木块与桌面的摩擦力太大导致的;(2)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将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大大减小了摩擦力,从而减小了摩擦对实验的影响;(3)木块换成小车后,要使木块静止,就应该使左右两侧钩码的拉力相等,由于左边是3个钩码,右边是2个钩码,因此应该在右侧增加1个钩码;(4)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平衡,所以会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同一直线上.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
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mm;(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来源】湖北省潜江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答案】1v=st小0.13【解析】【详解】(1)[1]由图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1cm,里面由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1mm;(2)[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st进行测量的;(3)[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4)[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 AB=90.00cm-50.00cm=40.00cm=0.4000m,AB段所用时间为t AB=3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ABABst=0.4000m3s0.13m/s。
5.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为1cm、长约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1)在此实验中,我们研究__________(玻璃管/水柱/气泡)的运动情况。
(2)在气泡上升过程中,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________的。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快/慢)。
(4)实验中气泡经过A点开始计时,测出气泡从A点运动到10cm处、20cm处、30cm 处、40cm处所用时间分别为13.0s、26.0s、39.0s、52.2s,把这些数据处理后按要求填入下表中,并计算出各区间相应的速度(小数点后保留2位)。
(_______)区间0~1010~2020~3030~40时间t/s速度v/(cm/s)(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判断气泡做____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6)根据测量结果,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上画出s-t 图像。
(_______)【来源】江苏省盐城市东台第一教育集团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气泡运动慢区间0~1010~2020~3030~40时间t/s13.013.013.013.2速度v/(cm/s)0.770.770.770.76匀速直线运动;各段平均速度相等(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解析】【详解】(1)[1]由于本实验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所以,在此实验中,我们是研究气泡的运动情况;(2)[2]在气泡上升过程中,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距离气泡越来越近,所以,玻璃口的塞子是运动的;(3)[3]物体运动的越慢,运动时间会越长,越容易测量时间,所以,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4)[4]根据题意知道,0~10cm对应的时间为13.0s,10~20cm对应的时间为26.0s-13.0s=13.0s;20~30cm,对应的时间为39.0s-26.0s=13.0s;30~40cm,对应的时间为52.2s-39.0s=13.2s;所以,1110cm0.77m/s 13.0ssvt==≈2210cm0.77m/s 13.0ssvt==≈3310cm0.77m/s 13.0ssvt==≈4410cm0.76m/s 13.2ssvt==≈如下表所示:区间0~1010~2020~3030~40时间t/s13.013.013.013.2速度v/(cm/s)0.770.770.770.76(5)[5][6]根据表中数据知道,气泡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相等,所以,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6)[7]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所示: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小军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1)应选择_____(选填“明亮”“黑暗”)的环境;(2)实验时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_____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3)小军选用了两只大小完全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选填“不能”“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选填“虚”或“实”)像.(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_____(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_____(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求平均值减小误差”).(7)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____(选填“亮”或“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cm.【答案】黑暗 D 等效替代法不能虚不会寻找普遍规律暗 0.4【解析】(1)应选择在黑暗的环境进行实验,像看起来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