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景别
2、全景:表现人的全身和场景全貌的景别。 主要人物大部分时间总是占据了画面的中心 位置,观众能识别出来。 作用: (1)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 的关系,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2)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 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
特殊用意(《黄土地》1:07- 1:20——) 用全景营造空间造型《公民凯恩》
2、开放式构图 “开放式”构图,不再把画面框架看成与 外界没有联系的界线。画面构图注重与画外 空间的联系。造成一个除了实空间(可视画 面)以外,还存在着一个虚空间——不可视 的,但由观众想象而存在的画外空间。
(1)画面主体不一定放在画中心,以强调主 体与画外空间的联系;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与 严谨。
1984年《黄土地》
注意事项 (1)视线指向画面深处,少用或者不用前景, 防止前景景物喧宾夺主。 (2)要形成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造成一种空 间距离感。 (3)尽可能清楚地表达环境规模、空间范围、 地域位置。
(4)一般采用静止画面形式,即使有运动摄像 的情况存在,也是极其缓慢的摇摄。 (5)内容不能过分复杂,要有目的性。
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宣传片的优劣
引子:镜头 每次开机至关机拍摄所得为一个镜头。 一个镜头不能有任何被剪切或编辑的成 分,如果有,它就成了两个镜头。 镜头的构成:景别、构图、角度、运动、 光影、色彩、时间、空间。
一、景别:被摄的主体(人、物、环境) 在画框内出现的范围。 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 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
1、把主体处理在几何 中心或趣味中心,形成 一种完整感,全景是如 此,即使是拍特写近景 也讲究画面结构的完整 性,不会出现半个脸, 半个身子等。
2、构图均衡。即使人 处在画面的一侧,另一 侧就有一定的视觉形象 造成均衡格局。封闭式 构图也可以把人物处理 在画面四周任何一角, 但他的视线是向心的, 必须在视线前方留有适 当空间。
从摄影审美角度看,这种不平衡的方式能 够通过潜意识传达一种躁动的情绪。被摄主 体都远离照片正中心,充满了不安定感。
(二)构图设计技巧 视觉心理学——对称时候的稳定、严肃 感;倾斜时的紧张危险感 《雁南飞》中的奔跑
1、水平线构图
2、三角型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 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 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2)画面形象不完整,以强调画外空间的存 在,以及和画外空间的有机联系。特别在近 景、特写中进行大胆的不同于常规的切角处 理,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悬念。
(3)借助于声音构成画外空间,而且往往是 声画分立。画面上和人物视线和行为和落点 常常在画面之外,暗示与画面外的某些事物 有着呼应和联系。
正三角形有安定感
逆三角形则具有不安定动感效果
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 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3、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 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 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 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 主体的效果。
《黄土地》构图 影像表意大于情节表意
解读《毕业生》的构图与景别 从镜头语言的角度分析《毕业生》的“最后一分 钟营救”
为“龙蟠润滑油”做一个广告文案或专题片策划
在3—5秒钟的镜头画面之后,观众的视觉兴 趣开始下降。如果这一类镜头想继续延长使 用,导演和摄影就要加强构图的视觉性,表 演的丰富性,声音的辅助性,动作的可看性。 摄影机运动的变化,以延续和保持这种视觉 兴趣。
二、构图
一、什么是构图 构图在拉丁语中有组成、结构的含义,在 绘画中指以从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在 电影中,它指的是图形构成的方式。 一个画面的图形构成包括三个基本因素: 主体、陪体和环境。
《色戒》
注意事项: 1、应特别注意眼睛在构图中的位置,靠上不 靠下。避免平视、俯视对画面造成的死气沉 沉的感觉。 2、对象形象在画面中力求饱满充实,尽量减 少画面内出现空旷的空间。 3、在镜头排列中,一系列镜头中不能过多使 用特写镜头。不要滥用特写景别画面,要顾 及画面的整体效果和连贯性。一般应和全景 结合起来使用。
注意事项: 1、阐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特 定环境来表现特定人物, 2、全景更能够展示出人物的行为动作。
3、不能使人物在画框中产生“顶天立地”的感 觉。 4、全景经常是一个场景中的第一个镜头。同事 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 5、可以选择采用前景和背景来突出主体和体现 空间感觉,也可以丰富画面内容。
景深构图 《公民凯恩》开场 《神女》片段
“表现主义”构图 是20世纪初的一个文艺流派,其艺术追 求是通过夸张奇特的形式和极度变形失真的 形象来表现创造者内心的强烈情绪。 电影中的表现主义构图,则是指通过变 形夸张、极具主观色彩的画面构图,来表现 导演所要传达的意旨和艺术风格。
在创作中,我们又经常把介于中景和近景之 间的表现人物的画面称为“中近景”。就是画 面为表现人物大约腰部以上的部分的镜头,所 以有的时候又把它称为“半身镜头”。
5、特写 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 的细微特征的镜头。它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 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 出出来。 《这个杀手不太冷》开头
3、讲究画面完整性。比如拍人和物的特写镜 头,虽然是表现人和物的局部也注意画面结 构的完整性。处理动态态构图十分注意起落 幅画面的完整性。
封闭式构图比较适合于要求和谐、严谨等 美感的抒情性风光、静物的拍摄题材,对于 一些表达严肃、庄重、优美、平静、稳健等 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场面,用内向的、严 谨的、均衡的封闭式构图也是有利的。
(一)类型 1、封闭性构图(平衡式构图) 库里肖夫在《电影导演基础》一书中这 样写道:“决定画面时,一定要规定出拍摄 对象与画面四边的关系。做为电影摄影的先 决条件需是一个画家或半个画家。” 传统电影的构图一般是绘画式的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封闭性。其取景 原则是以画框为依据,把创作者在这个镜头 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全部组织在画框之中。
对不同画面景别的时间长度的控制 0.4秒的镜头时间长度,电影为9.6格,电视为 10帧,视觉上会产生印象。 0.7秒的镜头时间长度,电影为16.8格,电视为 17.5帧,视觉上会产生形象。 0.5秒的镜头时间长度,电影为12格,电视为 12.5帧,是影视作品创作中应用最多、时间最 短的镜头画面。
所以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 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 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
注意事项: 1、近景画面中人物占据一半以上的画幅 2、环境空间被淡化,处于陪体地位。拍摄者利用 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的变化,减小画面景深,使背 景模糊,主体突出出来。 3、近景画面人物大多数是由单人构成 4、无论人物的身体和手势如何动作,都不能破坏 人物的面部表情
景别组接变化的形式,有以下两种类型: (1)逐步式组接 远离式 由近及远——特写、近景、中景、全 景、远景。 接近式 由远及近——远景、全景、中景、近 景、特写。
(2)跳跃式组接 可以是由远景直接接中景再接特写、远景 直接接近景或者特写的跳跃 也可以是由特写接中景再接远景、特写或 者近景直接接远景的跳跃 也可以是别的并非相邻的景别接续形成的。 景别的跳跃式方法组接镜头的时候,不同 幅度的景别跳跃变化将对会对片子节奏、视 觉效果产生影响,同时这种跳跃的幅度变化 的大小,也决定了片子的整体风格、导演风 格、对环境和空间的表现以及叙事风格。
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可以介绍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 可以突出贯穿的物体; 可突出人物细致的表情或动作; 可以反映特写环境,使某个物件含义深邃 可作转换时空的手段; 还可与其它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 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
布莱松:“浑身是脸”——何处有表现力就 表现哪里。
3、中景: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 常见于日常生活场景,尤其对话。 中景是叙事功能最强的一种景别。表现人物之 间、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 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 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中景在 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 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 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 用处理。
注意事项: 1、不能把既不改变景别又不改变角度的同一对象 的画面(三同镜头)组接在一起。 2、组接同一被摄对象的画面时候,通常在景别上 要至少保证一个变化幅度(如近景到中景、或者中 景到远景),才能避免这种视觉上的跳动。 3、如果在素材当中没有合适的镜头进行组接的话, 可以在后期中使用一些淡入淡出效果来组接。
1、远景: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镜 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 悠远。 作用: 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 抒发感情,渲染气氛 创造某种意境。
电影中的表现:
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 大规模的群众场面(战争场面、送别场面等); 特殊用意(《黄土地》1:00——)
远景是非常规镜头,日常生活中没有如此开阔的镜头,常 用来造型表意义,而少用来表现情节事件。
注意事项: 1、要从光线、色彩、明暗、虚实关系上强调和 突出人物。 2、要注意画面结构的变化 3、一般要避免单人画面,尽量采用双人或多人 构图,以使画面尽可能丰满。并适当使用镜 头焦距变化来改变画面背景的虚实变化。
4、近景 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此 种景别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 模糊。观众已难于看全人物的动作,注意中 心往往在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