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观题复习用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乐客》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1)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2分)参考答案:(1)商业发展: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分)。
材料二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2)从材料二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2分)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2分)(2)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保障。
政策:重农抑商(2分)。
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分)。
材料三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
棉布谣》(3)材料三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2分)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1分)(3)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
(2分)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1分)。
材料四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五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
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4分)(5)材料四“商业革命’’与材料四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2分)(6)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6分)(1)表现: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必盛;商品交换的品种增加,许多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4分,l点1分)(3)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而后者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 2分)(4)本问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①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
(1分)②政治:重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1分)③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
(2分)第二层次:任意一点即得2分。
①政治: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
②文化: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
材料六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
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七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7)根据材料六、七概括晋商兴起的原因。
(4分)(7)外在因素: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晋商输边饷而获厚利。
(1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分)(或“北方市场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主观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或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2分)【材料八】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一—摘自《明清史散论》(8)依据材料七、八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2分),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3分)并从经济和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2分)(8)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
(答出其它知识点也可)(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
掺假造假,骗取钱财(3分,答出其它知识点也可)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谋取暴利,坑蒙拐骗。
(2分)(9)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以上两种商业经营现象的认识。
(4分)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害人亦害已;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
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必须合法经营。
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
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2分)(答出其它知识点也可)材料一《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2)根据图1,指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
(3分)(1)基本特点:(3分)①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②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③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④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
(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7)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以明清时期的思想和文学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7)答案:思想方面,理学走向极端,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这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反映。
《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剑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古代城市化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
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4分)(1)政治的需要,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4分)材料三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6分)(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2分)原因:随着北民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大运河的开通等。
(6分,答任意三点既可)材料四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五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阃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六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
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
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3)据材料四,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3分)(4)据材料五,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5)比较材料四、五、六中“草市”与“市”的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的意义。
(5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2分)(3)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3分,任意3点得3分)(4)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2分)(5)“市”设于城中,“草市”形成于交通便利的地方;“市”为政府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4分)方便百姓日常生活,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1分)说明了商品经济不断进步,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2分)材料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6)据材料七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6分)(8)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明朝中后期,城市的发展又增加了什么新因素?这些新因素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答: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生产性和商业性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太大削弱。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