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经济史题目

中国古代经济史题目

中国古代史郑国渠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其最初基于韩桓王的“疲秦”策略,修建过程中,秦王赢政发现了韩国的意图,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嬴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经济政治效益显著。

西门渠又称引漳十二渠,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故名。

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也是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

史记:“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漳水浑浊多泥沙,通过西门渠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影响深远。

秧马秧马,旧时汉族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

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何时发明,尚无定论。

北宋开始大量使用。

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

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

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圩田又称围田,圩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提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

作为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

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

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

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

圩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中国古代仓廪制度发展概况1)起源:西周的“委积法”设有廪人、仓人、遗人等职专门管理粮食的储备和调节。

委积法: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2)确立:汉代的常平仓(平粜)时间:汉宣帝五凤五年(前54)实行,史载:“(耿)寿昌(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

”结果:因受到异议,元帝初元五年(前44)废止。

意义:保障粮食安全。

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

提高效益。

3)历代常平仓的发展。

王安石的常平新法:以青苗法为核心。

明代预备仓的发展:粮食主要来自购买余粟,归地方官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完善。

4)隋唐义仓的出现与发展。

a、义仓的出现:开皇五年(585)令天下各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

”具体做法是:“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账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

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

”特点:民营(集体所有)、自愿捐纳、当社设立、备荒专用。

b、义仓的发展:“令民二三十家为一社,择家殷实而又有行义者一人为社首,处事公平者一人为社正,能书算者一人为社副。

”“每朔望会集,别户上中下,出米四斗至一斗有差,斗加耗五合。

”“上户不足者量贷,稔岁还仓;中下户酌量赈给,不还仓。

有司选册送抚按,岁一察核。

”一旦发生亏空,“为社首出一岁之米”。

c、唐代义仓的变化:收归地方政府管理,唐代直接收归中央经管。

随地亩征收,“亩税二升”,成为地亩的附加税——地税,从此义仓开始赋税化。

5)宋代社仓的重振:朱子社仓之法。

1、以十家为甲,推一人为甲首,五十家立一社首,凡富户无须救恤的及乡中无赖之辈皆不入甲,即贫而不愿入甲者亦不勉强。

2、甲中入户造册登记人口大小,春荒贷米时成人一石,儿童五斗。

丰年之冬收取“什二之息”,即借一石,收息二斗,小荒小灾之年减息一半,大灾之年则全免利息,本米待丰年收回。

3、每年贷款周转情况造册上报官府,县官与乡官可以时时稽查核验,如有富家愿出米作本,报官予以表彰。

6)明清义仓的发展:个人性质作爰田:谓变更旧日田土所有制﹐以公田赏赐众人。

也称辕田。

前645年,晋背秦约,秦出兵伐晋,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三个月后被释放回国。

“晋于是作爰田”,“赏以悦众”,并且随后“作州兵”,以缓和国内矛盾,和扩充军备以自强。

关于作爰田的内容:换田说或轮耕说:认为爰田即指用于休耕的荒田。

赏田说:认为“爰”同“援”,“赏众以田”。

赏税说:“分公田之税应入公者,爰之于所赏之。

牛耕田:“爰”同“辕”,推广牛耕技术。

固定授田说:“自爰其土,不复易居”。

土地来源:荒地。

晋君的“公田”。

士大夫的土地。

意义: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经济的瓦解。

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由于关于井田制的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有学者却认为,井田制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

更卒:汉代的徭役制度,指的是不论男女,到了从役的年龄,每年必须在所在郡县从事一个月的无偿劳动。

依照汉制,更卒的应役方式,既可以亲自赴役,亲身服役者成为践更。

也可以出钱雇人代役,不愿亲自服役,每人出钱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称为过更。

正卒:汉代的徭役制度,指的是成年男子在郡国服兵役一年。

戍卒:指的是成年男子作为戍卫兵服役一年,包括戍守京师和戍守边疆,两者只需输一役即可。

如不愿亲自服役,每人出钱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

王田制:王莽掌权后,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度,于公元九年颁布的土地制度。

内容,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

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

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

公元11年),即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六七百年的汉末,要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实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法令。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

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王安石的募役法,免除了一部分农户的徭役负担,而“免役钱”、“助役钱”又是随两税征收,即将原来由认定负担的役,转化为货币税并随地征收。

这就开始了中国封建赋役制度史上摊丁入地的进程。

此法令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这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为日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里甲正役: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

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

内容是以里甲作为服役单位而承担的徭役,称里甲正役。

“岁役里长一人(带领一甲十户应役)”,“凡十年一周,先后则以丁粮多寡为次。

”“在官者曰见年,空歇者曰排年”。

主要职责:管理本里人丁事产;清勾军匠,根究逃亡,拘捕罪犯,维护地方治安;到各衙门听众差遣:“答应卯酉”、“承符呼唤”;支应“上供物料”。

1、以110为“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100户为10甲。

2、甲10户,名“全图”;其不能10户,或4、5户或6、7户,名“半图”。

3、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

4、“鳏寡孤独不任役者,则系于110户之外,著之图尾,曰畸零管事带”。

5、岁役里长1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

黄册:赋役黄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1、编撰原则为里甲制度:2、编撰体例:①以里为单位:“里各编一册,册首为总图”。

②十年一造,称“大造之年” 。

③分别列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等四柱细帐。

3、编撰内容:“首著以户籍、次田地、房屋、牛只”,即以户口为主,附带事产。

4、编撰目的:征发徭役。

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

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编撰原则:亦以里甲制度为前提,每里置一分图,对一里的同一地段的土地进行描绘,每图记载地块名称、类别、面积和四至等项,以及管业人的籍贯、姓名。

再以乡为单位汇成总图,然后层层上报到户部。

特点:以土田为主,以人户为次,与黄册相辅相成。

粮长制度原因:从揽纳田赋现象到粮长制度洪武四年粮长制度的确立。

仅在税粮较重地区设立,大致督粮数千石到万石。

职责:督管田赋的征收和解运待遇:洪武年间,常常受到奖掖,或由此进入仕途;但永乐迁都北京后,粮长之役成为一种负担,造成很多富室的破产,同时粮长开始舞弊私吞钱粮,粮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金花银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

原意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色银或京库折银。

即货币化赋税。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赋税开始向货币过渡。

正统年间,将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福建起运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2钱5分的比价,折收白银,称“金花银”。

当时约占田赋总收入的12%。

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

减少了农民运送税粮的痛苦﹐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纲银行于成化、弘治年间。

“成、弘之间,乃令见役里长,随其(所属见役里甲人户)丁田,或钱输官,以供一年用度,谓之纲,以雇一年役之用者,谓之徭。

既出钱,(应役甲户)则归之农,唯一里长在役,以奉追征勾摄。

”意义:与均平银同,折银代役。

八分法正德年间福建巡抚沈灼提出的。

即把原来里甲正役中的“上供物料”另外分离出来单独征派。

准则:“各县每米一石,人丁一丁,岁征八分,通融各县该办之数,就于八分内分解。

”即不再由见役里甲出办,而分担于通县丁粮。

具有普遍的均平与一半的摊丁入亩精神。

十段锦(册)法明代中叶在江南地区实行的赋役改革。

全名为十段锦册法﹐又名十段册法﹑十段田法﹑十段丁田﹑十段粮米﹑十段均徭﹑均徭提编﹑均平提编或提编﹐名称因地而异。

相关主题